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龍漦帝後

龍漦帝後

國語.鄭語》:“訓語有之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以同於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後卜殺之,與去之,與業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藏之。傳郊之。及殷周莫之發也。及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也。王使婦女不偉而譟之。化為玄黿,以入於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當宣王時而生,不失而育。”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許多亡國之君大都耽於淫樂,尤其沉溺於女色。一些持有唯心史觀的人,往往把敗壞國家的責任,錯誤地歸咎於“女人禍水”。這種錯誤說法,甚至成了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一種“傳統觀點”。這個“龍漦帝後”的典故故事,也帶有這種觀點的濃厚色彩。夏代末期,有二神龍蟠止於王庭,自稱是褒之二君所化。夏帝占卜後,卜辭說只有把龍涎沫藏起來才吉利。夏帝使人請得“龍漦”藏在匣中,直至周厲王時才打開觀看。龍漦流到庭中,化為大龜。有一童女遇之而孕,後生下一女,棄於野外。此女嬰被一對逃避追捕的夫婦拾到,帶她逃往褒地,把她養大成人,這就是褒姒。後以“龍漦”比喻禍國女子。

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尤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龍漦帝後字典分解

龍漦的解釋 (1).古代傳說中神龍所吐唾沫。語本《國語·鄭語》:“ 夏 之衰,有二神龍止於王庭。 夏後 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吉。及 周厲王 之末,發而

多學學:龍複本【歷史人物】

唐人。無目,善聽聲揣骨言休咎。凡有象簡竹笏,以手捻之,必知官祿年壽。傳說文宗開成時,達官縉紳之士,多往試之。

龍漦帝後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