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西征路線分析 忽必烈打日本失敗原因

忽必烈西征

蒙古帝國發動過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第二次是窩闊台派遣拔都等人,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而忽必烈打仗的主要地方是在現在中國各地,比如雲南的大理國、南宋等,沒有西征過。

忽必烈西征路線分析 忽必烈打日本失敗原因

蒙古西征

第一次西征開始於1219年,最後經歷了五年,在成吉思汗的親自率領指揮、托雷等兒子的幫助下,蒙古戰勝滅亡了西邊接壤的花剌子模國,取得第一次西征的勝利。第二次西征開始於1235年,這次不是大汗親征,而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帶兵攻打當時西邊沒有臣服於蒙古的幾個國家。拔都以及蒙哥等人,接連征服了許多城池和地方。最後因為窩闊台去世,拔都才率軍回到蒙古。第三次西征開始1252年,當時率軍的是旭烈兀,是蒙哥的三弟,也是忽必烈的同胞弟弟,這次主要進攻的是波斯。旭烈兀先後攻占了巴格達、敘利亞等地。最後因為蒙哥去世,旭烈兀也只能率部東歸。

雖然蒙古的後兩次西征都是因為大汗去世,統帥西征大軍的將領必須回去參加選汗大會而結束。但是總的來說,三次西征都是以勝利告終,因為蒙古大軍無不征服了許多國家和地方,蒙古帝國的疆域版圖也是因此不斷擴張。

但是,蒙古的西征的確與忽必烈關係不大,一定要說的話,第三次西征和他關係較為密切些。比如統帥是他的親弟弟,比如旭烈兀東歸也是因為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而他支持的就是忽必烈。

忽必烈打日本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曾經兩次攻打過日本,不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想要攻打日本主要是因為,日本從唐朝以後一直沒有臣服中國;日本是南宋的貿易對象甚至可能成為外援;日本也是元朝剛征服的朝鮮半島的威脅。


1274年,忽必烈命令本來駐守朝鮮高麗的洪茶丘率領一萬五千人,以及九百艘大小戰船跨海出征日本。元軍選擇進攻的日本的北九州,在博多灣大勝日本。可是不久,出現了一次颱風,元朝的戰船大部分都遭到了失事或者損壞,據說大部分元軍都淹死或者失蹤,於是元軍只能撤軍返回。

第二年,忽必烈見戰爭無法征服,就想派人去招降。可惜派去的禮部侍郎一到日本就被他們處死。因此,忽必烈十分惱怒,決定再次討伐日本,當年就徵調軍隊成立了征東行省,也叫日本行省,來主持攻打日本的軍事行動。

1281年,此時忽必烈已經滅亡南宋統一中國,他認為時機已到就開始了第二次東征日本。這次忽必烈出動了大約15萬人,兵分兩路。元軍登入後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截擊,傷亡較大。之後海上的元軍又一次遇到颱風,因為戰船是倉促建造所以此次損失更是慘重,於是第二次征討再次失敗了。

據說忽必烈後來還想發動第三次東征,可惜沒有實施。從兩次失敗可以看出,元朝的蒙古軍隊擅長的只是陸戰,尤其最強大的是騎兵,但對於進攻日本這樣的島嶼而言,他們並不適應。而這兩次讓元軍損失慘重的颱風被日本人尊稱為“神風”。

忽必烈殺了多少人

常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有戰爭就免不了死傷,有仁愛的將領寧願花更多的精力來換取雙方更少的傷亡,但在歷史上更多的是以殺立威,敢於屠城和殺人的情況。忽必烈就曾經被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殺人和屠城最多的人。


蒙古人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對外的征服,從東南亞沿海到東歐地中海,以侵略和掠奪為主。為了更快更多的發戰爭財,蒙古人常常屠城和斬殺俘虜。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些敵人和百姓都不是蒙古族人,是外族就沒必要客氣和心軟。而當他們是在統一蒙古或者平定內亂時,即使是面對反抗自己的族人,想來也不會這么殺人不長眼

忽必烈領導、指揮或者參與的戰爭,主要是在中國境內或者周圍,比如大理、南宋、緬甸等。有人統計,元朝滅宋,最後得到百姓930萬戶,比宋寧宗嘉定十一年時的1360萬少了30%,按照每戶有5人來計算,也就是說南宋大約被屠殺了2400萬。

除了戰爭,之後元朝的統治也縱容著殺戮。據說在當時元朝的法律規定,人分四等,其中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北方漢人第三,南方漢人第四。因此殺最高等的蒙古人要償命,而殺最低等的漢人只需要罰交一頭毛驢的價錢。在這樣的法律下,蒙古人殺漢人的事情自然時有發生。

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大約失去了7000多萬人口。據說,這還成了一項吉尼斯世界記錄。


忽必烈是什麼意思

忽必烈是蒙古族人,所以“忽必烈”也是蒙古族的名字的漢譯,它在蒙古語裡原本意思是家業、血統的繼承者的意思。“忽必”就是繼承家業的意思,而“烈”就是“的人”,有些類似於英文裡的“-er”、“-or”等後綴。

忽必烈,有一個蒙古尊號“薛禪汗”,其中“薛禪”是賢者、智慧之類的意思。在蒙古族中,時常會在本名的後面加上社會稱呼之類的後綴,“薛禪汗”就是忽必烈本名的後綴。再比如鐵木真的“成吉思汗”,也是他的蒙古尊號,意思是“擁有海洋四方”,其中“成吉思”就是海洋、大海的意思。

蒙古族因為自身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傳統,大多是以動物、日月、花草等各種東西來命名。比如,忽必烈的同母長兄蒙哥,“蒙哥”的意思就是蒼穹、天空,再比如他們的父親托雷,名字時指鏡子,而祖父“鐵木真”就是堅硬的鐵的意思。當然,給子女以東西取名,其實寄託著深層寓意,就是希望他們像這些東西一樣,像鐵一樣堅強,像鏡子裡的我一樣,像天空一樣廣闊等。

此外,蒙古族名字也常常是直接就是父母的期望。比如“巴圖”是“結實”的意思,“烏雲”是智慧的意思,“斯琴”是聰明的意思,“高娃”是美麗的意思等。所以女演員斯琴高娃的名字就是父母希望她既聰明又美麗。

而“忽必烈”的名字,其實也是他的父親托雷對他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可以繼承大蒙古國。

忽必烈改制

蒙古帝國自建立起一直實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續他們蒙古族的傳統。等到忽必烈繼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後,他就放棄原來的制度,改革使用漢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忽必烈從小尊崇漢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響。等到蒙古帝國的對外征服,疆域不斷擴大,原有的統治機構和制度漸漸暴露出落後的一面,開始阻礙社會的發展。比如,蒙古族遊牧的傳統,在草原等地可以延續,但是在中原這樣的丘陵和平原,牧業很難發展,所以必須改變。因此,忽必烈即位後,即使“漢法”遭到了不少頑固派的反對,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改制。

忽必烈的改制,實質上就是學習中原漢族的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框架。主要包括,在中央設定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務的宣政院,而地方則實行行省制度,共十個行省,這很大的影響了現在中國的行政制度;一改原來蒙古族遊牧的傳統為定居農業,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甚至推廣棉花的種植,同時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禁止他人非法侵占耕地。

忽必烈的一系列改制措施,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管轄,也促進了蒙漢等民族的大融合;經濟上,恢復了因為戰亂而衰敗的農業經濟。可以說,正是這一改制,才真正使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

忽必烈八字

古人認為有不凡成就的人,八字肯定特別。據史書記載,忽必烈生於1215年9月23日,具體什麼時辰所生不知,但後世一般認為他的八字為:乾造乙亥乙酉乙酉乙酉,所以也就是現在的17到19點之間。

忽必烈的八字的天干地支都非常特別:一個是天干為四個乙,一個就是地支是接連三個酉金和一個亥水。忽必烈八字中的天干由四個乙木構成,這樣的命格被稱為“天干一字造”,格局很高,命中帶有將星,所以可以成為一個十分傑出的領袖。這與忽必烈之後率領大軍南征北戰、成為一代帝王的經歷可以對應。

乙木生在酉月,就構成了七殺格局。七殺格一般被認為是極凶之煞,不過也可以制住或者化解,甚至轉凶為吉。忽必烈八字中月、日和時都是乙酉,接連三個使得八字充滿了殺氣,這與他征戰無數、也殺人如麻的人生經歷可以對應。

一般來說,命格殺氣這么重的人很難長壽甚至容易短命,而忽必烈80歲,這與他八字中的乙亥年有關。乙木屬於陰木,所以木質不如甲木堅韌結實,比較嬌柔。原本四個乙木是會被酉金克得死死的,多虧了有一個亥水相助,乙木得以茁長成長,這在八字里屬於印星,反而把酉金的殺氣化解。可以說如果忽必烈八字里沒有這個亥水,命數就很危險。

忽必烈的七殺格局被一個亥水被化解,不僅沒有短命之相,反而成就極大,不過殺伐果決還是改變不了的。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