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門立木是怎么回事 商鞅的妻子是誰兒子是誰

革命沒有不流血犧牲的,商鞅作為一個改革家,他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他的商鞅變法成功改善了秦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為秦國一掃天下奠定了 基礎,作為一個普通人他身居高位名利雙收,最後卻被五馬分屍,下場尤為悽慘。有人說商鞅是第一個改革者,也有人說商鞅是改革的犧牲者。

商鞅南門立木是怎么回事 商鞅的妻子是誰兒子是誰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出生在衛國,算是個貴族後裔,姬姓公孫氏 ,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因功獲賞,獲得了商邑這個地方,於是又稱他為商鞅。商鞅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歷來世人對他的評價都褒貶不一,總 體上持批評的聲音較多。不管怎樣就像王安石曾說的那句話:“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我們再怎么議論商鞅的不是,也不能否定 商鞅他的確讓政令必行的成就。

作為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師從李悝,學成後來到了魏國,公叔痤知道商鞅是個人才,對魏國的國君建議,如果要用商鞅就一定要重用,要 是不用商鞅一定要把他給殺掉,以絕後患。但魏國的國君顯然沒有把公叔痤的話認真聽進去,完全忽視了商鞅,商鞅見到自己在魏國並不受重視 ,於是轉而投奔秦國。

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孝公,秦孝公一上台就頒布了招賢令,網羅天下的人才。商鞅得知秦國急需大量人才,於是就趕到秦國,期望自己能夠被秦 王重用,有所施展。商鞅的到了秦國後,迫不及待想向秦王闡述自己的理論。但面見了三次都未能如願。第一次時商鞅帶著老師李悝的《法經》 投奔秦國,用帝道遊說秦孝公,說得秦孝公雲裡霧裡的打瞌睡,搞不懂商鞅在說什麼的秦孝公就把商鞅淘汰了。第一次面試失敗後,商鞅回去思 考了一番,準備再用王道之說來打動秦孝公,同樣收效甚微,再次被秦孝公責備。最後一次,商鞅用霸道之說闡述如何強兵富國,徹底打動了秦 孝公,二人暢聊數日,商鞅最後被秦國錄取。

公元前359年,這一年讓商鞅和秦孝公被歷史永遠銘記。秦孝公和商鞅彼此互為依靠,走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商鞅知道新法令的頒布自然會遭到貴 族和宗室的強烈反對,為了使天下人信服,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證變法成功,他想出了南門立木的方法。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要是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銀 子。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銀子”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銀子,用實際行動,來表明沒有欺 騙百姓。最後才頒布了那法令,讓百姓信服變法並非兒戲。

當時社會是缺少公信力的。商鞅這么做,無疑是把這種事直接擺在了檯面上,然後再親自將這種不信任打破,讓當時的人都感覺王朝是可信的, 這樣就可以使國家更有凝聚力。而一個有凝聚力的國家,比一個鬆散的王朝強大太多了。

對於商鞅大家的很了解,但是對他的妻兒卻知之甚少,史書上也沒有記載他的妻子和兒子如何,商鞅處以極刑時,全家都被抄斬,說明他應該是 有家室的,但是卻關於他家人的資料卻極少,歷史的真實我們不得而知。在《大秦帝國》中,商鞅和秦國公主結婚但並沒有子女。來在結婚之前 ,商鞅和一個叫白雪女子相戀並有一個孩子。後來她幫助商鞅逃往秦國變法,為商鞅生下一子。但為了商鞅能在秦國立足,不願做他的妻子,她 勸商鞅娶公主。隱居山中13年,後被商鞅接回秦國都鹹陽。商鞅處極刑,白雪隨夫而死,他的孩子由白雪的妹妹和一個啞巴撫養並根據遺願去學 習墨家思想。當然這兩段美好的愛情故事都是電視劇虛構的。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