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有什麼關係

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

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是在民國時期發生的兩件大事。一個在歷史上很著名的褒貶不一的人物貫穿了這兩件大事的始終,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軍閥、民國時期的大總統——袁世凱。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是有著因果關係的。

歷史上的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有什麼關係

二次革命是護國運動的起因。因為當初袁世凱想要破壞大家辛辛苦苦建立的民國,成全自己的帝王夢,所以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自從宋教仁被殺之後,幕後的真正兇手是誰,大家心知肚明。於是類似於孫中山這樣的想要捍衛民國的人士,組織軍隊征討袁世凱,可惜最終失敗了。在袁世凱把最後一層遮羞布掀開稱帝之後,引發了護國運動。

這是中國國內有名的一次內戰,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反對袁世凱對自己的統治。袁世凱焦頭爛額之下,和列強達成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協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在稱帝心切之餘簽訂的二十一條。其中各項協定,簡直為中華之屈辱,後來護國運動最終是成功了,可惜了袁世凱的稱帝夢只持續了那么短短的一段時間,便被迫取消了帝制。後來,眾叛親離的袁世凱在重重壓力之下抑鬱而終。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是中國近代時候發生的大事件,在此之後又發生了有名的護法運動。雖然這些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且並沒有改變中國軍閥當政的狀況。

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論

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論是在民主革命時期提出來的關於中國革命事業發展的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次革命論是由以王明等人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者提出的一種錯誤理論。而二次革命論則是由著名革命家、學者陳獨秀在其發表的關於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段的論文中曾經提出的一種觀點。

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論都就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作出了深刻的討論和總結。在一次革命中,“左”傾機會主義者否認中國革命的階段之分,混淆了中國革命的步驟,妄想一步到位,在民主革命時期就能收穫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才能收穫的成果。一次革命論故意忽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間的差別,對中國的革命事業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將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混為一談的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次革命論認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完全是兩個不同階段不同性質的革命。它肯定了在進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之前,要進行資本主義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二次革命論的啟蒙思想來源於俄國孟什維克提出的觀點。在孟什維克的觀點中,無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民主革命相適應的是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只會使革命走向末路。二次革命論將中國的革命事業分出兩個階段,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下發展一段時間後,還需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孫中山二次革命

孫中山二次革命發生在1913年,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後的第二年,起因是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即將出任內閣總理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被北洋軍閥的袁世凱暗殺,於是孫中山從日本回國主張討袁。

孫中山討伐袁世凱,有著深層次的目的。因為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最後其實是以失敗告終的,因為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給竊取了。所以,孫中山希望推翻袁世凱,挽回辛亥革命的失敗,把革命的領導權重新奪回到資產階級手中。

當時國民黨內意見是不統一的,有人支持孫中山討伐袁世凱的主張,但也有人主張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所以這次革命拖了很久,遲遲沒有發動。袁世凱雖然暗殺的事情暴露,但因為從外國列強那獲得了巨大的貸款,所以底氣還是很足的。他先後罷免了一些支持孫中山的省份的都督的職務,而這些人見此就宣布獨立,起兵討伐袁世凱。孫中山二次革命由此正式開始。

不過因為這些軍隊是突然起兵沒有很好準備,而且是各自作戰沒有統一指揮,戰鬥力遠遠不如袁世凱兵強馬壯的北洋軍閥的部隊。所以也就僅僅一個多月,這些軍隊就都被袁世凱打敗,南昌和南京也先後被其攻占,那些宣布獨立的省份慌了又撤去了獨立。二次革命就這么不到兩個月就失敗了,孫中山也被迫再次流亡海外,而袁世凱不久就被國會選舉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二次革命的導火線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全國爆發,清王朝的頹敗之勢也成定局,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但是在一九一三年發生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的導火線耐人尋味。

一九一三年三月,上海火車站,宋教仁接到袁世凱邀請前往第一屆國會,宋教仁在黃興廖仲愷、於又人等人的陪同下,走到檢票口。誰知這是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槍響之後,宋教仁倒地死亡。宋教仁被刺案成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

宋教仁是民主革命的倡導者,是民國初期倡導內閣制度的政治家。他主張責任內閣等制度,希望通過國會選舉組織責任內閣,限制袁世凱的權利,與英國類似,將袁置於有名無實的地位。這樣的思想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於中國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力。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宋教仁在一九一二年著手改組同盟會,改組後的同盟會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組織,宋教仁也在一九一三年的選舉中大獲勝利,宋教仁此次受邀來到北京,就是為了進一步實現他的報負與理想,然而時年三十一歲便死於非命,是在令人扼腕嘆息。此事作為二次革命的導火線,不久二次革命爆發,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便被袁世凱鎮壓,但對於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仍然有一定的打擊意義。

二次革命結果

二十世紀初期在中國贛、蘇、閩、粵等地爆發了二次革命又被稱為癸丑之役。這是一次由孫中山等人領導的反對袁世凱軍閥統治的革命,一九一二年袁世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之後便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為了推翻北洋政府二次革命爆發。然而二次革命結果最終以失敗告終。

一九一三年七月份李烈鈞回響孫中山的號召正式宣布江西獨立並且發表電文聲討袁世凱的軍閥統治,隨後江蘇、安徽、上海相繼獨立。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二次革命結果進展的並不是那么順利,隨後的幾個月里革命地區與北洋軍隊展開的戰爭紛紛以失敗告終。一九一三年十月,袁世凱被正式任命為大總統,隨後解散了國民黨、國會,成為一個寡頭總統。其實孫中山執意發動的這場革命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想法,它所引起的是連連不斷的革命,這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

二次革命結果失敗了,究其主要原因,政治基礎薄弱是這次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廣大人民民眾是社會實踐的基礎,然而“二次革命”並沒有發動民眾的參加,這就使得這次革命缺乏堅實的民眾基礎;另一方面,戰略謀劃上的不足也促進了這次革命的失敗。孫中山不顧及其他黨員及廣大民眾的意見,孤注一擲的發動二次革命。這使得一個“新鮮出爐”、合理合法的政黨政治在這次暴力革命中失敗。

二次革命評價

孫中山所發動的二次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它進一步促進了中國政治格局中三股勢力的產生及發展。對於二次革命的評價,有很多不同的觀點。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與軍閥獨裁統治之間的鬥爭,雖然最終以孫中山的失敗告終,但卻對袁統治帶來沉重打擊。

對於二次革命的評價,從戰略方面來講這次革命的戰略並沒有結合中國的實際,相反的這是對俄國革命實踐一味簡單的照搬照抄,不結合自身發展條件的變革必定會失敗。二次革命的發生是武裝反抗袁世凱獨統與革命黨人保衛革命成果的開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當時那個情況並沒有擁有充分的支持,不論是人民民眾還是革命力量都是相當薄弱的。

事實上有很多知名人士都曾對二次革命評價過,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分析了孫中山所領導的這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其中馬丁路德明確地表明,在二次革命中孫中山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並不適用於那個時代,所以這成為其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馬丁路德把手段比做是種子,把目的比作是大樹,既然種子都不對那么大樹必然是長不出來的。另一方面袁偉時表明了政治領導手段的重要性,他認為合理的法律途徑有利於公民自身的提高。對於二次革命的評價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