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提出生命起源新說
1996年8月4日生命從哪裡來?我國科學家趙玉芬和曹培生在第11屆國際生命起源大會上,用嚴密的理論和大量的實驗結果,從化學模型、數學模型和動力學模型三個方面證明:胺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醯化胺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種子。國內外一些專家認為,這一發現揭開了生命起源這個和進化史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類似的千古之謎的謎底。
長期以來,關於生命起源問題的研究,存在著兩大派別。蛋白派認為蛋白是生命的起源,先有蛋白後有核酸;核酸派 則認為先有核酸後有蛋白。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趙玉芬和她領導的實驗室,在從事磷化學的研究中,不僅發現磷元素在生命化學過程中起 著主導作用,磷是生命化學過程的調控中心,而且在大量實驗中發現磷醯化胺基酸具有自我催化作用,即磷上酯交換、磷醯基 轉位及自身長大現象。
自1991年起,趙玉芬和合作者、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的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曹培生共同提出:磷醯化胺基酸是蛋 白和核酸的井同起源。作為最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磷醯化胺基酸的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它既可以自身組裝成蛋白,同時可以與核苷合成核酸。
趙玉芬等人的研究在國內外生命起源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國際生命科學學會執行委員拉茨卡諾·安東尼奧等權威科學 家認為,趙玉芬的報告是一項“激動人心的重要成果,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很有價值”。瑞士的路易斯教授從事生命起源研究數十年,他對趙玉芬說:“我花了30年的時間尋找能自我進化的分子,但沒找到。現在你們找到了,你們成功了,我向你們祝 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成都計算所研究員張景中也認為:“這毫無疑問是一項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根據實驗結果而歸納建立起來的一個(數學)公式,用高度簡潔的數學形式,概括地闡述了磷與核糖和胺基酸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一公式在數學 上是合理的,在化學上有豐富的內容。
據悉,這項研究成果在生物工程、基因治療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套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