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費爾特誕生,瑞典詩人,1931年追授諾貝爾文學獎金(+1931年)。

1864年7月20日

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Erik Axel Karlfedt,1864-1931)瑞典詩人。出生在達拉那省南部,弗爾謝納教區托爾夫曼莊園一個農民兼礦山主家庭。1885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學習文學。1892年取得文學學士學位。1898年獲得文學史和英文兩科碩士學位。1900年,在皇家圖書館任研究員。1904年,當選為瑞典學院院士。1907年,任諾貝爾文學獎主次委員會委員。1912年,任該委員會終身秘書。
卡爾費爾特是一個歌唱自然,歌唱青春和愛情,歌唱古老的鄉土文化的抒情詩人。1895年發表第一部詩集《曠野與愛情之歌》,即獲得好評。不久,他又以詩集《弗里多林之歌》(1898)和《弗里多林樂園和達拉那傳統畫寫意詩》(1901)一舉成為詩壇的佼佼者。這兩部詩集也是集中反映他的創傷主題和風格的代表作。此後陸續發表的詩集還有《福羅拉與波莫娜》(1906)、《福羅拉與柏洛娜》(1918)、《秋天的號角》(1927)等。
卡爾費爾特是緊隨海登斯塔姆(1916圻獲諾貝爾文學獎)、弗勒丁之後瑞典現代詩歌發軔斯的代表人特,都屬於19世紀末期瑞典唯美主義流派。但卡爾費爾特的詩歌更具有濃烈的地方鄉土氣息,他對家鄉達那始終懷有遊子思鄉的強烈感情,他對家鄉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和古代文化遺蹟的眷愛幾乎貫穿了他的全部創作。詩人立足於達拉那的鄉土文化,對現代世界的超常發展深感困惑和憂慮。
由於卡爾費爾特創作成就卓著,從1918年起,瑞典學院曾幾次提名頒獎給他,但都被他以本人是評獎委員會成員為由推辭了。直至他退休之後,“由於他的詩具有無可置疑的藝術價值”,193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時,詩人已去世六個月了。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