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指揮大師阿巴多生日
1933年6月26日1933年6月26日 (農曆閏五月初四),當代指揮大師阿巴多生日。
阿巴多沉醉在優美的音樂中
阿巴多1933年6月26日生於米蘭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米蘭音樂學院小提琴家兼教授;母親是作家,還是位很不錯的鋼琴家;哥哥是鋼琴家、作曲家兼帕爾馬音樂學院院長。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阿巴多耳濡目染,8歲學音樂,不過,他起初想成為美術家,而不是音樂家。16歲那年,指揮大師伯恩斯坦在米蘭就認為阿巴多有一雙天生做指揮的眼睛。於是,阿巴多正式進入威爾第音樂學院主修鋼琴、作曲,並隨指揮家沃托學指揮。當時指揮大師朱利尼為學生樂隊上合奏課,阿巴多從中學了許多樂隊指揮方法,獲益良多。
給年輕阿巴多鼓舞最大的是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大師的姐姐是阿巴多的教母,在她的引薦下,大師1954年聽了阿巴多演奏巴赫的《D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對他極為讚賞。父親終於吸收他加入青年樂團,阿巴多第一次公開演奏並指揮了《D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但他的初次登台並未引起轟動。
好學不倦的阿巴多繼續他的學業,聽各種講座,並欣賞了不少音樂會。畢業後,他又赴維也納深造,在梅塔推薦下,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隨斯瓦洛夫斯基學習指揮。斯瓦洛夫斯基的教學非常嚴厲,要求以最節省的動作獲得最大的音樂效果,不過,他的數學化的教學理論分析過多,這與熱情的阿巴多的個性格格不入。不管怎樣,這是阿巴多一生中最重要時期,也是他最開心的日子,他學了不少東西,給學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58年,阿巴多在義大利邊境小鎮黑牙斯特首次指揮歌劇《三個橙子的愛情》。同年,阿巴多到美國唐格伍德參加庫塞維茨基國際指揮比賽,結果獲得一等獎。不過,勝利並未給他帶來聲譽,他回到義大利,搞些音樂學院室內樂課程的指導工作,偶爾也指揮一些交響樂、歌劇。這時期他熟識了不少20世紀的音樂作品。
兩年後,他應邀參與紀念斯卡拉蒂誕生300周年音樂會,首次在米蘭拉·斯卡拉歌劇院登台指揮演出,並組成米蘭獨奏家室樂團,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30歲,阿巴多赴紐約參加第一屆米特羅普洛斯國際指揮比賽榮獲第一名,在一個樂團中作為紐約愛樂團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揮。至此,性格優柔寡斷、從不愛自我宣傳的阿巴多,仍然寂寂無聞,而他的同學梅塔已在國際樂壇上樹立聲譽了。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卡拉揚在電視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揮,便邀請他於1965年8月14日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中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團演出馬勒的《第二交響曲》。這次成功的演出為他終身指揮鋪平了道路,奠定了他在國際樂壇的地位。
殊榮給他帶來了名氣,也給他帶來了契約,35歲,首次在拉·斯卡拉歌劇院指揮歌劇演出並獲任樂團首席指揮,9年後升為音樂總監。在18年中,他大膽實行改革,大力擴充演出劇目,除了傳統劇目之外,還指揮上演了一系列的現代歌劇。另外,他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政策,面向民眾,深入基層,培養了一大批新一代的觀眾,在歌劇大眾化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歌劇院恢復了威望。阿巴多胸襟寬闊,落落大方,沒有染上“同行是冤家”的惡習,傳為佳話。
38歲時,阿巴多與不設常任指揮的VPO訂立了終身指揮契約,嗣後,帶領樂團展開了一系列的世界性巡迴演出。1979年,46歲的阿巴多出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作為音樂總監兼指揮,自1978年起,阿巴多經常有計畫地聯同歐洲共同體青年樂團在歐洲各國演出;1981年,他是歐洲室樂團藝術顧問;1982年他創辦了拉·斯卡拉愛樂團,把處於次要地位的義大利交響樂藝術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1986年,他又創辦了馬勒青年樂團,併兼任音樂總監;次年,他還創建了維也納現代音樂節。除此之外,他還是芝加哥交響樂團、克利夫蘭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世界樂團等極受歡迎的客席指揮;1984年阿巴多首次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威爾第的歌劇,兩年後,出任該院音樂總監。
大器晚成的阿巴多,憑著百折不撓的意志,獨攬了維也納、柏林主要音樂團體的指揮大權,終於立足於世界一流樂團“歌劇院”的峰頂上,成為卡拉揚之後樂壇上的新帝。
為了表彰阿巴多在音樂上的卓越貢獻,各國給他許多贈銜。他在倫敦皇家歌劇院指揮演出穆索爾斯基的歌劇榮獲最佳歌劇獎;義大利政府頒發給他最高國家獎章;維也納愛樂團贈予他尼柯萊金獎;國際馬勒協會授予他金獎等。
阿巴多的指揮有自己的特點,具有鮮明的義大利風格,熱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銳,雙手極富有魅力,眼睛裡有音樂。他的曲目十分廣泛,對羅西尼、威爾等義大利作風家的歌劇作品,他的演繹尤為出色,堪稱一絕。他也擅長指揮德、奧、俄的交響樂以及現代作品。有人認為,他有時過分追求戲劇性,動作有點過火,有時過分注重細節。不管怎樣,他是一位尊重總譜的指揮家,他沒有準備好是不會站到指揮台上的。例如,《沃采克》就排練了40次;為了掌握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他足足花了10年研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