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家吳景超(1901~1968)出生

1901年3月5日

中國社會學家。安徽徽州(今歙縣)人。生於1901年3月5日。1968年5月7日卒於北京。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1923年赴美入明尼蘇達大學就讀,獲學士學位。1925~1928年入芝加哥大學,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任金陵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並進行城市經濟調查。1935年在國民政府行政院任職,1947年返回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主要著作有:《社會組織》(1929)、《都市社會學》(1929)、《社會的生物基礎》(1931)、《第四種國家的出路》(1936)、《劫後災黎》(1947)。

1952年後長期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1957年,吳景超被錯劃為社會學界著名右派(1)。吳景超在其代表作《第四種國家的出路》中,提出了“發展都市以救濟農村”的理論。他根據人口密度和職業兩個標準將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4種,認為中國屬於第四種國家,出路在於:充分利用國內資源;改良生產技術;實行公平分配;節制人口,並提倡“用機械的生產方法,去代替筋肉的生產方法”。他是中國社會學界最早研究都市社會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側重於從經濟的角度來研究社會,特別是都市社會,還探討了理想都市等問題。

吳景超是中國社會學界最早研究都市社會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側重於從經濟的角度來研究社會,特別是都市社會。他在《都市社會學》一書中,闡明了都市社會學的研究範圍,介紹了西方都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並明確界定都市區域與都市的區域兩個概念的不同,認為都市區域不但包括都市的本身,還包括都市以外的附庸,而都市的區域主要指都市本身的情形。他還進一步探討了理想都市等問題。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