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智利簽署《和平友好聯合聲明》

1984年1月23日

1984年1月23日,阿根廷和智利兩國外長在梵帝岡簽署了《和平友好聯合聲明》,重申兩國政府和平解決比格爾海峽三個島嶼領土爭端的決心。
比格爾海峽是南美洲南端鄰近合恩角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自然水道,全長約120公里。阿、智兩國長期以來爭議的焦點是該海峽東南部的皮克頓、努埃瓦、倫諾克斯三個島嶼領土的歸屬問題。這三個島嶼的總面積只有345平方公里。阿、智兩國長期為此發生爭執的主要原因是,比格爾海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和具有豐富的海底資源。
一、比格爾海峽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有爭議的三島則位於水道在大西洋的出海口,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相望。在巴拿馬運河運輸越來越不適應遠洋貨輪噸位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繞過合恩角的南美兩洋航運日顯重要,水道區的戰略地位也隨之突出。
二、海峽及周圍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磷蝦等海產資源。
三、爭議地區是兩國開發南極的重要前沿陣地。阿、智兩國都非常重視對南極海底資源的開發。根據200海裏海洋權的原則,兩國在劃分邊界、確定島嶼歸屬時將包括島嶼周圍大片海域的歸屬。
由於以上原因,控制比格爾海峽不僅對決定兩國在南極洲的領土要求事關重大,而且可以進而提出東至大西洋西南200海里的領土要求。而這無論對阿根廷還是智利的經濟發展都將起重要作用。比格爾海峽的領土爭端問題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1855年兩國簽訂《和平友好貿易通航條約》時,只籠統承認雙方脫離西班牙統治時各自的邊界。1881年簽訂邊界條約和1893年簽訂附加議定書時,也未提及領土主權問題。因此兩國在該地區的邊界糾紛不斷發生。1902年,阿、智兩國簽訂《仲裁總條約》,委託英國仲裁爭端,但仍未能解決問題。1972年,兩國政府同意將1881年阿、智邊界協定提交國際仲裁法庭進行裁決。1977年5月2日,英國宣布:由5名國際法庭成員組成的仲裁小組決定,將比格爾海峽東南的三個島嶼判歸智利。智利表示接受裁決,但阿根廷拒絕接受。此後,兩國矛盾加劇,各自陳兵邊界,幾乎爆發戰爭。但是這種局勢對兩國都很不利,於是,1984年1月下旬,在羅馬教皇的調解下,阿智兩國外長在梵帝岡舉行會談,簽署了《和平友好聯合聲明》。聲明說,阿智兩國人民“時刻縈繞在懷的”是友誼與和平。兩國下決心要為1978年使彼此處於戰爭邊緣的比格爾海峽領土爭端找到最終解決的辦法。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