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20日
1945年10月20日,二戰結束之後中東把注意力轉向內部衝突,阿拉伯國家在為聖地而進行的鬥爭中尋求統一。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結成了阿拉伯聯盟,戰時的泛阿拉伯主義就此不復存在。
背景資料:
1945年3月22日在開羅成立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區域組織,創始成員國為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外約旦(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其他成員國為利比亞(1953),蘇丹(1956),突尼西亞和摩洛哥(1958),科威特(1961),阿爾及利亞(1962),巴林、阿曼、卡達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71),茅利塔尼亞(19 73),索馬里(1974),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76)和吉布地(1977) 。(當葉門於1967-1990年分為兩國時,兩個政府各有其代表。) 每個成員國在阿盟理事會都擁有一票,而所作出的決定只對投贊成票的國家具有約束力。聯盟於1945年成立時,目的是為了加強與協調成員國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規劃及調解成員國之間或成員國與第3方之間的糾紛。
1950年4月13日聯合防禦與經濟合作協定的簽訂,又使各簽約國承擔了協調軍事防禦措施的義務,聯盟初期,注意力主要集中於各項經濟、文化與社會規劃。1959年聯盟召開了第一屆阿拉伯石油會議,1964年成立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教育、文化與科學組織,同年,儘管約旦反對,還是接納了巴解組織,作為全體巴勒斯坦人的代表。在第3任秘書長(1972-1979)里亞德的領導下,阿盟加強了政治活動。然而聯盟卻因內部政治問題,尤其是有關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上的意見分歧而遭到削弱。在埃及於1979年3月26日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之後,阿盟的其他成員國決定中止埃及的成員國資格,並將聯盟總部由開羅遷至突尼西亞。埃及於1989年重新成為阿盟成員,聯盟總部又於1990年遷回開羅。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以及隨後應沙烏地阿拉伯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的要求,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的捲入,造成了阿盟中的深刻裂痕。沙烏地阿拉伯、埃及、敘利亞、摩洛哥、卡達、巴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黎巴嫩、吉布地和索馬里贊同外國軍隊入駐沙烏地阿拉伯。除最後的3國外,這些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在軍事上捲入了這場戰爭。
10月20日發生的事情:
- 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1853年發生的事
- 保羅·狄拉克,英國物理學家。 1984年發生的事
- 貝爾格勒解放。 1944年發生的事
- 中國加入國際植物保護公約,成為該公約的第141個締約方。 2005年發生的事
- 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保險事業機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1949年發生的事
- 《中央宣傳部、農業部關於深入開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若干意見》發表。 1995年發生的事
- 甘肅建成世界最長引水隧道。 1992年發生的事
- 美國音樂家查爾基·伊夫斯(Charles Ives)出生,他擅長現代古典音樂的作曲,1954年逝世。 1874年發生的事
- 蒙古宣布獨立。 1945年發生的事
-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啟用,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臨剪彩。 1973年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