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出生。
1859年10月18日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1859年10月18日出生於巴黎,父母均為猶太人。他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濃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1878年進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獲哲學教師資格,1881年起在中學任教。18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97年被聘為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講師,1900年起至20年代中期,任法蘭西學院哲學教授。1914年當選為道德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和法蘭西科學院院士。20年代中期,由於健康狀況惡化,臥床不起,他辭去了各種職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年邁的柏格森反對納粹政權對猶太人的迫害,拒絕與侵法德軍合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歲。
以“創化論”之說,強調創造與進化並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衝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
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係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1927年,“為了表彰其豐富而生氣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高度評價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批判傳統哲學的理性主義機械論和決定論,解放人類思想方面的巨大意義,認為《創造的進化》是“一篇震撼人心的雄偉詩篇,一個含蘊不竭之力與馳騁天際之靈感的宇宙論”,“他親身穿過理性主義的華蓋,開闢了一條通路。由此通路,柏格森打開了大門,解放了具有無比效力的創造推進力……向理想主義敞開了廣闊無邊的空間領域。”(《頒獎辭》)
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覺意識的研究》(1888)、《時間與自由意識》(1889)、《物質與記憶:身心關係論》(1896)、《笑的研究》(1900)、《形上學導論》(1903)、《創造的進化》(1907)、《生命與意識》(1911)、《精神的力量》(1919)、《綿延性和時間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1932)、《思想和運動》(1934)等。
10月18日發生的事情:
- 北京和會,簽署《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1860年發生的事
- 英國礦工舉行罷工。 1920年發生的事
- 加拿大前總理皮埃爾·特魯多誕辰。 1919年發生的事
- 世界傳統醫藥日——1991年12月12日,42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中國北京召開的國際傳統醫藥大會上,一致決定將大會的開幕日定為每年的世界傳統醫藥日,並寫進《北京宣言》。
- 中共十四大同意中顧委向大會提出關於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建議,肯定了中顧委工作的十年間,為實現新老幹部的合作與交替,保證黨的事業繼往開來、後繼有人作出的歷史性功績。 1992年發生的事
- 哥倫比亞卡卡瓜爾火山爆發。 1992年發生的事
-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舉世文明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1860年發生的事
- 非洲面臨前所未有的旱災 衣索比亞最重 1984年發生的事
- 赫魯雪夫改革。 1961年發生的事
- 法國音樂家夏爾·古諾逝世。 1893年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