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完成科學使命。
1995年10月12日
1994年10月12日,被譽為最成功的星際探測飛船“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10月12日與地面失去最後的無線電通信聯繫,在過去的5年5個月時間內一直跟蹤這艘無人駕駛宇宙飛船運行的美國科學家為此而在手臂上戴上了黑紗。
美國航空航天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隨即宣布,“麥哲倫”號發出的最後信號于格林尼治時間當天10時02分抵達地面,對其進行的無線電監聽此後還持續了8個小時。顯然是因為探測器上太陽能電池輸出電壓過低的緣故,無線電電裝置已無法維持工作狀態。
儘管探測器的實際狀況已經無從獲知,但根據其飛行軌跡測算出的結果顯示,“麥哲倫”號還在飛行,但是高度不斷降低。最終將在金星大氣壓力的作用下分裂成數塊碎片,最早於14日落到溫度高達攝氏500度的金星表面上。
“麥哲倫”號自1989年5月由太空梭釋放進入太空並於次年8月接近金星以來,已圍繞該行星飛行15018周,運用能夠透視金墾雲層的先進雷達對其百分之九十八的地貌全景進行了測繪,發回的數據在數量上超過此前其他探測器發回數據的總和。
鑒於已經無法把這一耗資8億多美元的探測器回收到地面上,科學家昨天5次遙控啟動“麥哲倫”號的助推發動機,使其從相距金星表面大約135公里的近圓形軌道轉入到逐漸落向金星表面的弧形軌道,作最後的航天飛行器械空氣動力學實驗。
一方面,科學家希望通過測定“麥哲倫”號在遭遇由二氧化碳和硫酸氣體構成的金星大氣時承受的扭矩大小,確定金星大氣二氧化碳層的厚度,幫助研究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否也會形成類似金星那樣不適於生命形式存在的氣候。
另一方面,藉助於把“麥哲倫”號上兩塊5.8米長太陽能電池板由原先的雙翼形狀變成了雙葉螺旋槳形狀、進而延緩其下降過程,科學家可望找到一種方法,來延長今後發射的星際探測飛船的飛行時間。
對於失去這樣一艘在飛行最後階段都為人類空間探測事業作出貢獻的宇宙飛船,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不無惋惜之情。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向新聞界承認,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時刻。不過,傷感之餘,他們還為“麥哲倫”號之行的圓滿成功感到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