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19年>> 10月11日

丹麥作家、191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勒魯普去世。

1919年10月11日

1919年10月11日丹麥作家、191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勒魯普去世。_歷史上的今天
吉勒魯普

卡爾·阿道爾夫·吉勒魯普(Karl Adolph Gjellerup,1857-1919)丹麥作家。生於一個鄉村牧師家庭,3歲喪父,過繼給他母親的堂史,繼父是新教牧師兼詩人和學者,他的淵博知識對小吉勒普的心智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吉勒魯普國中畢業後,研讀神學,但不久開始轉移了信仰,接受勃蘭兌斯的文學理論,尊這位天才的文學評論家為“我們的聖靈騎士”。
  吉勒魯普以《一個觀念論者》(1878)開始寫作生涯。書中寫一個博學的青年反抗神話和建制化的宗教,主張人的精神屬於宇宙,靈魂屬於理念。1882年,吉勒魯普出版了小說佳作《殺頓的學徒》,這是一本具有強烈自然主義色彩的作品。此後他的創作進入旺盛期,主要作品有詩劇《布琳德》(1884)、戲劇抒情詩《泰米瑞斯》(1887)、詩集《我的愛情之卷》(1889)、抒情悲劇《哈根巴德和西妮》(1888)、悲劇《赫爾曼·樊德爾》(1891)、《雅諾王》(1893)、和韻文喜劇《毒素與抗毒素》(1898)等;重要的小說有自傳性小說《明娜》(1889)、《磨坊》(1896)、《已為生命而熱》(1913)等。
  吉勒魯普的後期作品“走向純粹的精神宗教”,由於受到東方宗教與傳統的影響,他晚年的某些作品帶有濃厚的生命輪迴、領認前生等意義的佛教色彩,如《朝聖者卡曼尼塔》(1906)。
  1917年,“由於他那為高尚理想所激發的豐富而色彩的詩歌”,他和彭托皮丹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獲獎實際上也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複雜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受獎之後,德國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分享著這位丹麥作家的殊榮,因為吉勒魯普從1892年起一直居住在德國,而且他一向就是“德國偉大心靈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德國氣質。人們要想了解他的作品,必須對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有所認識,同時也要看到歌、席勒以及華格納對他創傷的影響。

10月1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