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抗日將領左寶貴在平壤戰死。
1894年9月15日
左寶貴
左寶貴(1837-1894),清末著名愛國將領,字冠廷,回族,山東費城縣地方鎮(今屬平邑縣)人。長期寄居淮安河下(今楚州區河下),死後葬於淮安。左寶貴行伍出身。幼年家貧。父母早喪,孤無所依。後背井離鄉,擺攤補鞋。1856年,挈其兩弟左寶賢、左寶清應募從軍。一次戰鬥中,旗兵中炮死,他持其幟衝鋒,戰鬥大勝,從此知名。1856年,隸江南大營,參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1865年,從僧格林沁前敵管帶忠勇營討伐捻軍起義。1868年,補天津鎮游擊,留山東儘先補用。捻軍失敗,以功晉參將,並賞加副將銜。1872年,奉檄往熱河朝陽剿辦“馬賊”,積功以副將儘先補用,並賞加總兵銜。1875年,率部從刑部尚書崇實赴奉、吉兩省查辦案件,詔以總兵記名簡放,賜鏹色巴圖魯勇號。自是以客軍駐防奉天。1880年,奉命統領奉軍,並總理營務翼長。因治軍嚴肅,先後經崇厚等以“營務嚴肅、謀勇兼全”,將軍慶裕、大學士李鴻章以“勤明忠實,驍果耐勞,曉暢軍事,謀勇兼優”入奏,晉升為建武將軍、記名提督,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駐奉天。1891年秋,因參加鎮壓熱河朝陽金丹道教起義有功,賞穿黃馬褂,並賞給頭品頂戴。1894年,因慈禧太后60壽典,賞戴雙眼花翎。
左寶貴“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材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致麾下。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他參與鎮壓過太平軍、捻軍 和東北伐木工人、挖金工人、東荒教民起義。清政府先後獎給其六品軍功,頒賞獎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賜予鏗色巴圖魯勇號,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封建威將軍。他在練軍講武之暇,常“輕裘緩帶,親臨學校對學生進行考課,溫文爾雅有儒士之風”,至今當地傳為佳話。 ?
左寶貴左寶貴參與修築了山海關到東北的關外鐵路,開辦過古山子、熱水、金廠、溝梁、格力各等多處金礦,並利用機器開採礦石。他在所部長期駐紮的營口海神廟、瀋陽練軍公所、南北寺設立義學多處,親自為學校物色教師,籌措薪膏,常輕裘緩帶前至學校考其課程。又設定賑災粥廠、同善堂、棲流所、育嬰堂、牛痘局等慈善衛生機構。瀋陽縣治四周的津梁道路,左寶貴亦多捐資葺修,並多次為故里捐資建橋、辦學、整修清真寺,故深受民眾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