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91年>> 8月21日

拉脫維亞宣布脫離蘇聯獨立。

1991年8月21日

1991年8月21日拉脫維亞宣布脫離蘇聯獨立。_歷史上的今天 1991年8月21日拉脫維亞宣布脫離蘇聯獨立。_歷史上的今天

拉脫維亞國徽拉脫維亞國旗

拉脫維亞(Latvia)
  國家格言:Tēvzemei un Brīvībai
  (拉脫維亞語:為了祖國與自由)
  國歌:Dievs, Sveti Latviju
  國花:瑪格麗特花
  首都 里加
  最大城市 里加
  國土面積 64,589平方公里(世界第124名)
  水域率:1.5%
  時區 UTC+2;夏季:UTC+3
  官方語言 拉脫維亞語
  人口密度 36/km2(世界第166名)
  政治體制 議會制
  國家元首:總統: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
  政府首腦:總理:瓦爾季斯·東布羅夫斯基斯
  人均GDP $12,622
  HDI 0.855(高,2007年)
  中央銀行 拉脫維亞銀行
  貨幣單位 拉茲(Lats)
  拉脫維亞共和國(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簡稱拉脫維亞(Latvija)是一個位於東北歐的國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於1991年脫離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獨立。西鄰波羅的海,與在其北方的愛沙尼亞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方則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二國相鄰。
  在2003年9月20日經由全國性的公投,拉脫維亞人投票決定加入歐盟,其會員國身份自2004年5月1日起生效。拉脫維亞並在2004年3月29日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國家:在東歐平原西部,臨波羅的海東岸,里加灣深入內陸;同愛沙尼亞、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積為6.4589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046萬平方公里,內水面積2543平方公里。人口268.7萬(1990),約Svente莊園60%是拉脫維亞人,30%是俄羅斯人。首都里加。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間,四分之三地區在海拔120米以下,最高點海拔311米。溫帶闊葉林氣候。年降水量550-800毫米,較濕潤。多湖沼。森林約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泥炭資源豐富。十八世紀併入沙俄。1918年脫離沙俄獨立。1940年再併入蘇聯,名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2日脫離俄羅斯宣告獨立,名拉脫維亞共和國。主要工業部門是機械製造(機車車輛、電機、精密工具機、無線電)、木材加工、製藥、紡織、食品加工。乳、肉畜牧業重要。飼料作物占播種面積的一半左右。農作物有黑麥、亞麻、甜菜等。
  國名: 拉脫維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atvia) 代碼LV
  國名釋義:源自民族語,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2∶1。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的橫寬條組成。早在13世紀時,居住在拉脫維亞的拉特加人就使用過紅、白、紅圖案的旗幟。1918年這面民族旗幟得到了事實上的合法化,1922年確定國旗的顏色和比例。1940年拉脫維亞成為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當時的國旗為在原蘇聯國旗旗面的下部加白、藍色的水波紋圖案。1990年拉脫維亞宣布獨立,象徵拉脫維亞民族統一的紅、白、紅旗又被用來作為國旗。 這種紅色其實是一種獨特的暗紅色,國際間習慣稱之為“拉脫維亞紅”。暗紅色謳歌了拉脫維亞人為了祖國勇於披肝瀝膽、拋灑熱血的愛國情懷,白色抒發了拉脫維亞人對和平、安寧的嚮往和渴望。
  拉脫維亞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上半部的太陽代表拉特格萊公國,左下方的紅獅代表庫茲拉姆公國,右下方的銀色半獅半鷹怪獸代表韋德季姆公國。盾徽上端有三顆金色五角星,象徵三個公國的再聯合;兩側分別為扶著盾徽的紅獅和怪獸,基部為象徵和平、自由的綠色橡樹枝。
  獨立日: 11月18日(1918年)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2小時,比台北時間晚6小時
  國家政要:總統瓦爾迪斯·扎特勒斯(Valdis Zatlers) ,2007年6月當選,7月就職。總理瓦爾季斯·東布羅夫斯基斯
  (Valdis Dombrovskis),2009年3月就職。
  自然地理:
  面積為6.4589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046萬平方公里,內水面積2543平方公里。位於東歐平原西部,西臨波羅的海(海岸線長307公里),里加灣深入內陸。北鄰愛沙尼亞,東界俄羅斯,南接立陶宛,東南與白俄羅斯接壤。全境地勢低平,東部和西部為丘陵。邊境線總長1841公里,其中海岸線長度496公里。平均海拔87米,地貌為丘陵和平原,以灰化土為主,約一半多為可耕地。森林覆蓋率為44%,1. 4萬個野生物種。有1. 4萬條河流,其中長度10公里以上的有777條。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亞河。境內多湖泊和沼澤。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40個,較大的湖泊有盧班斯湖、拉茲納湖、埃古列湖和布爾特涅克斯湖。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中間類型。夏季白天平均氣溫23℃,夜晚平均氣溫11℃,冬季沿海地區平均氣溫零下2-3℃,非沿海地區零下6-7℃。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濕度大,全年約有一半時間為雨雪天氣。
  人口:
  235萬(2001年),民族有拉脫維亞族(占55.8%)、俄羅斯族(占32.3%)、白俄羅斯族(占3.9%)、烏克蘭族(占2.9%)、波蘭族(占2.2%),另外還有立陶宛人、猶太人、吉普賽人、愛沙尼亞人、德國人等。城市人口占69%。居民主要信奉羅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宗、俄羅斯東正教、舊教、浸禮教。官方語言為拉脫維亞語,分中部、東部和北部三種方言,屬於印歐語系立陶宛語族,還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語,約10%居民懂德文、英文。通行英文。
  里加市政廳廣場首都: 里加(riga) ,面積307平方公里,人口74萬多人,1月平均氣溫-4. 里加市區9℃,7月平均氣溫16. 9℃, 全年平均氣溫6℃。
  行政區劃:分為26個區和7個區級市,下設70個市、490個村。主要大城市有:里加、道加瓦皮爾斯、利耶帕亞、耶爾加瓦、尤爾馬拉、文茨皮爾斯、列澤克涅。
  名勝:聖彼得大教堂,米耶斯都拉公園
  世界遺產:里加的歷史中心
  【歷史】
  拉脫維亞大部分地區古稱利沃尼亞,從13世紀開始由日耳曼人的利沃尼亞劍之兄弟會所影響,並轉信基督教。里加(現首都)於1285年加入漢薩同盟,與歐洲其他部分保持密切的聯繫。
  18世紀時,俄國從瑞典和波蘭獲取了現拉脫維亞的所有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脫維亞於1918年11月18日獲得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再次兼併拉脫維亞,並將其納為一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於1980年代時開始進行政治改革,這也促進了拉脫維亞獨立運動的發展。1991年8月21日,拉脫維亞再次宣布獨立。自獨立以來,拉脫維亞積極培養和西方各國的關係,並已於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
  2006年10月7日,議會選舉舉行。[1]人民黨獲得100個席位中的23席,綠黨和農民聯盟獲得18席,新時代黨得到18席,和諧中間黨占據17個席位,拉脫維亞第一黨和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祖國與自由聯盟、為了統一的拉脫維亞人權黨分別獲得10個、8個和6個席位。[2]人民黨、綠黨和農民聯盟、拉脫維亞第一黨和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以及祖國與自由聯盟組建聯合政府,艾加爾斯·卡爾維蒂斯繼續擔任總理。[1]2007年5月31日,議會舉行總統選舉,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當選。
【大事年表】
  公元前9000年,在拉境內出現最早的人類活動,屬歐羅巴人種。公元5世紀出現階級社會。10—13世紀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國。12世紀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軍侵占,後歸屬德利沃尼亞政權。1583年至1710里加市中心自由廣場的“祖國與自由”紀念碑年,先後被瑞典 、波蘭-立陶宛公國瓜分。17世紀初形成了拉脫維亞民族。1710年至1795年,被沙皇俄國占領。1795年至1918年,拉東部和西部分別被俄羅斯和德國割據。1918年11月18日宣布獨立。1920年初,政權被民族資產階級奪取,並於1922年2月16日在拉脫維亞宣告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成立。1934年5月,法西斯分子在拉脫維亞發動政變,建立了軍事獨裁。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規定,拉脫維亞劃歸蘇聯版圖。1939年10月5日,蘇聯政府與拉脫維亞簽訂了友好條約。1940年6月,蘇軍根據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秘密補充議定書進駐拉,建立蘇維埃政權,同年7月21日,成立了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5日被併入蘇聯。1941年夏,希特勒進攻蘇聯並占領拉脫維亞。1944年至1945年5月,蘇聯紅軍解放拉脫維亞全境,拉重新併入蘇聯。1990年2月15日,拉脫維亞通過恢復國家獨立的宣言,2月27日恢復它以前的國旗、國徽和國歌。5月4日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正式通過“獨立宣言”,並改國名為拉脫維亞共和國。1991年8月22日,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拉脫維亞共和國恢復獨立。同年9月6日,蘇聯國務委員會承認其獨立,9月17日,拉脫維亞加入聯合國。
  2009年1月14日,由於經濟危機,引起民眾對政治不滿,以及對經濟苦難的高呼,在首都里加(Riga),引發了大規模暴力示威活動。
【政治】
  是獨立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國土由維德澤姆、拉特加列、庫爾澤姆和澤姆加列四大歷史區域組成。拉拉脫維亞陸軍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在法律和法庭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員任期四年,由18歲以上的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參選黨必須獲得5%以上的選票才能進入議會。修改憲法需獲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支持。議會有權彈劾總統,更換總統需獲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支持。如遇總統自行宣布辭職、病故、拒絕履行職務、出國訪問等情況,其職責由議長代為行使。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最多任兩屆,總任期不超過8年。當選總統後不得擔任其他職務,議員如當選總統應放棄議員的權利和義務。總統的主要權力包括:是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在國家受到外敵入侵或他國對拉宣戰時做出抵抗侵略的決定;在對外事務中代表國家,負責任命外交代表,接受外國派遣的使節。簽署並頒布本國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和議會通過的法律。任命總理並授權其組成政府(需經議會簡單多數通過)。總統有權宣布實行大赦。有權提出解散議會,但需經年滿21歲的全體公民表決,若50%以上支持總統提議,則議會解散;否則總統必須辭職,由議會選出新總統。
  【行政區劃】
  拉脫維亞分為26個縣(rajons),以及7個直轄市。
  愛茲克勞克雷縣(Aizkraukle)
  阿盧克斯內縣(Alūksne)
  巴爾維縣(Balvi)
  包斯卡縣(Bauska)
  采西斯縣(Cēsis)
  陶格夫匹爾斯市(Daugavpils)
  陶格夫匹爾斯縣(Daugavpils)
  多貝萊縣(Dobele)
  古爾貝內縣(Gulbene)
  傑卡布皮爾斯縣(Jēkabpils)
  葉爾加瓦市(Jelgava
  葉爾加瓦縣(Jelgava)
  尤爾馬拉市(Jūrmala)
  克拉斯拉瓦縣(Krāslava)
  庫爾迪加縣(Kuldīga)
  利耶帕亞市(Liepāja)
  利耶帕亞縣(Liepāja)
  林巴濟縣(Limbaži)
  盧扎縣(Ludza)
  馬多納縣(Madona)
  奧格雷縣(Ogre) 里加老城俯瞰
  普雷利縣(Preiļi)
  雷澤克內市(Rēzekne)
  雷澤克內縣(Rēzekne)
  里加市(Riga)
  里加縣(Riga)
  薩爾杜斯縣(Saldus)
  塔爾西縣(Talsi)
  圖庫馬縣(Tukums)
  瓦爾加縣(Valka)
  瓦爾米耶拉縣(Valmiera)
  文茨皮爾斯市(Ventspils)
  文茨皮爾斯縣(Ventspils)
【經濟】
  1、自然資源
  有泥炭以及白雲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築材料。森林覆蓋率38%。
  2、經濟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脫維亞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是,由於原有的經濟基礎較好,因此戰後經濟得到了迅速地恢復和發展。1980年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4倍,農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0%。1988年工農業生產總值為133.25億盧布,國民收入為72.88億盧布。1989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比上年又分別增長2.1%和4.1%,為 136.04億盧布和76億盧布。1990年拉脫維亞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蘇的1.2%,居全蘇第 11位,是全蘇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拉脫維亞獨立後,摒棄了前蘇聯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舊模式,改而實行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基本經濟政策。其經濟改革的主要構想和內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徹底改革經濟結構,實現國營財產的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改變以國家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在經濟管理上,打破國家的壟斷,大力鼓勵和發展市場經營活動。歸結起來,拉脫維亞經濟改革主要是徹底改變前蘇聯那套僵化的經濟舊模式,最終建立起西歐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此,獨立以來,該國已頒布了關於改革財產權、實現私有化、放開價格等許多有關的法律和法令,並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實現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實際措施。例如,獨立以來它已基本放開了物價,價格由市場進行調節。拉脫維亞自從獨立以來經濟形勢嚴峻。特別是1992年“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1992年8月該國職工平均工資2000拉脫維亞盧布(約合2300俄羅斯盧布)。
  3、經濟概況
  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在波羅的海三國居首位,農業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時期,工業以耗金屬少的機器製造業著稱。主要生產電器、無線電、電子設備和醫療器械,並給原蘇聯其他共和國進行來料加工,成品返銷。畜牧業發達,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8%。拉獨立後,開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場經濟,發行本國貨幣,實行新的稅收政策和獨立預算。由於同原蘇聯各國的傳統貿易關係被破壞,能源和其他進口商品的供應遇到嚴重困難,一度導致生產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經濟才有所回升。從1991年起,拉脫維亞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服務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於在巨觀調控政策方面的失誤,1995年夏發生金融危機,全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波羅的海銀行宣布倒閉,使已出現的經濟回升勢頭受到一定影響。1995年12月新政府組成後,主張積極發展生產,並力主恢復與俄羅斯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的傳統經濟貿易聯繫。1996年國民經濟略有回升,國內生產總值達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1996年農業、畜牧業和森林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7%。全國近1/3的人口住在農村、有17%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業以生產穀物、亞麻、甜菜、飼料和馬鈴薯為主。畜牧業主要是奶、肉兩用的養畜業、飼養牛和豬。養蜂業發達。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個家庭農業經濟單位,319個農業企業中已有79個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產387公斤奶,404公斤馬鈴薯,348公斤穀物。
  (2)工業概況
  1996年工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7.8%。主要工業門類:電子產品、機器製造、食品、輕工、紡織、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新聞出版】 共有500多種報刊雜誌。主要用拉語(占70%以上)和俄語發行。主要拉文報紙有:《拉脫維亞公報》、《日報》、《獨立晨報》、《新報》、《經濟日報》、《農業報》、《里加晚報》等。主要俄文報紙有:《拉脫維亞全景報》、《波羅的海商報》、《時報》、《共和國報》、《今日報》、《里加晚報》(俄文版)。 英文報紙有《波羅的海時報》(周刊)。有4家電視台。最大的電視台為國家電視台(LTV),成立於1954年,有拉脫維亞小學生兩個頻道,一頻道以新聞、國際評論等政治性節目為主,全部用拉語播出。二頻道主要是文藝、體育和娛樂節目,其中俄語節目占30%。還有三家私人電視台:獨立電視台(LNT),電視三台(TV3)。另設有有線電視台(Baltkom TV),可收看俄羅斯、美國 、英國、德國、法國、波蘭等國家的電視節目。有10多家廣播電台,分別用拉語和俄語廣播,主要有拉國家廣播一台、二台,“FM100”,“SWH”,波羅的海商業廣播電台,“FM102.7”。通過當地廣播可收聽到“BBC”、美國之音、自由歐洲等電台的部分節目。主要通訊社有拉脫維亞通訊社(LETA)和波羅的海新聞社(BNS)。拉通社成立於1920年,原為國家通訊社,1997年實行私有化。波羅的海新聞社成立於1991年4月,由芬蘭控股,波海三國參與組建,用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愛沙尼亞語、俄語和英文5種文字發稿。
  【人口】
  根據2006年統計,多數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經常性參加教會活動。天主教50萬人,路德宗新教45萬人,東正教35萬人。據最新統計,拉脫維亞是世界上最缺男人的國家。
  【外交】
  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回歸歐洲”,優先目標是加入北約和歐盟。
  1991年9月12日,拉脫維亞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1992年1月4日,中國在拉設立大使館。同年1月29日,拉政府與台灣當局簽署所謂“建立領事關係的聯合聲明”,拉方不顧中國的嚴正交涉,於2月上旬允許台在里加開設“總領事館”。中國政府被迫決定從拉撤出大使館。1994年7月,拉政府代表團前往北京 ,承諾斷絕同台灣的領事關係,支持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28日,中拉雙方在北京簽署了關於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的聯合公報,拉脫維亞決定自公報簽字之日與台灣中止“領事關係”。同年8月,中國大使館在里加恢復工作。

8月2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