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公元356年>> 7月22日

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前323年逝世)

公元356年7月22日

公元356年7月22日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前323年逝世)_歷史上的今天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 Alexander the Great , 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偉略,勇於善戰,領軍馳聘歐亞非大陸,使得古希臘文明廣泛傳播。亞歷山大大帝,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生於馬其頓王國首都派拉城。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十八歲隨父出征,二十歲繼承王位。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恆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生平經歷
  
早年(公元前356~公元前336)

 

亞歷山大大帝,他於公元前356年出生在馬其頓首都佩拉,由於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婭斯的個性專橫獨斷又神秘,甚至記載她喜歡與蛇共眠,這使她很令腓力二世厭棄,但她對兒子亞歷山大的影響非常大,遠征期間的亞歷山大常常會寫信給母親敘述見聞。因為當時在馬其頓的謠言和後來阿蒙神諭的顯示,當時記載普遍相信亞歷山大是天神宙斯之子,在亞歷山大出世之前,奧林匹婭斯夢見雷電,而佩拉市區則有一座女神殿失火焚毀,附近人心惶惶,幾個占卜師都說是大災難來臨的前兆,此時有一人卻說:“女神殿的焚毀日,已有一個男孩在同日誕生,此兒以後將要滅亡全亞洲。”
  亞歷山大的成長受荷馬的《伊利亞特》及其中人物阿基里斯和傳說人物海格力斯影響很大(他的父母王系各稱是海格力斯和阿基里斯的後代)。亞歷山大小的時候,腓力二世聘請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他和其他馬其頓王國貴族子弟在米埃札的導師。亞里士多德給予他完整的口才和文學訓練,並且激發了他對科學、醫學和哲學的興趣。亞歷山大童年早期就顯示了在音樂和馬術上的才華。據普魯塔克記載,公元前344年,12歲的亞歷山大發現一匹被他人認為不能馴服的馬。他只是柔和的對馬說了幾句話便成功地馴服了那匹馬。他給那馬起名為布塞法洛斯。當時腓力高興地說:“我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太小了。”
  公元前340年,腓力出戰拜占庭城邦(古希臘移民城邦),16歲的亞歷山大代父統治馬其頓,並率領部隊鎮壓馬其頓北部的起義,建立了城市。公元前338年,18歲的亞歷山大在切羅尼埃戰役中指揮馬其頓軍隊左側,消滅了底比斯城邦的精銳部隊:底比斯聖隊。同年,腓力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鞏固在馬其頓領導下希臘城邦之間的和平。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與奧林匹婭斯離婚,隨後娶了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的侄女克利奧帕特拉。當阿塔魯斯在腓力二世與克麗歐佩特拉的婚禮酒會上評價說馬其頓王室將會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時(估計是在暗喻小老婆克麗歐佩特拉的孩子將會代替亞歷山大成為王國繼承人),亞歷山大回答:Alexander's father
  “那么我呢,你這卑鄙的人,你把我當成什麼了……一個雜種嗎?”
  說完便把酒杯向他扔去。當腓力護著阿塔魯斯站在椅子上向亞歷山大抽劍時,生氣的他因為醉酒站不穩而在椅子上摔倒了。亞歷山大嘲笑道:
  “你們瞧啊!一位準備從歐洲橫掃小亞細亞的國王,卻連一張椅子都跳不過去。”
  被腓力驅逐後,亞歷山大與母親奧林匹婭斯逃亡伊庇魯斯,在馬其頓他原本安穩的繼承權被受到質疑。短期之後腓力派使者召回亞歷山大,與他和解並於秋天返回馬其頓。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埃格舉行自己女兒的婚禮時被皇家保鏢保薩尼阿斯刺殺身亡,其策劃沒有最終的解答,奧林匹婭斯由於她對此公開表示喜悅以及和兇手共有的與伊庇魯斯的聯繫而被懷疑為幕後策劃者。而亞歷山大則代表官方馬其頓指責兇手是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指使,這成為他後來向波斯進攻的理由。
  
繼位和鞏固政權(公元前336~公元前335)

20歲的亞歷山大被馬其頓軍隊中的安提帕特派系推舉為新國王。利用在佩拉的優勢,他通過腓力二世的葬禮和減少稅收的政策贏得了馬其頓人民和軍隊的支持。他以參與腓力二世的暗殺的罪名處死埃羅普斯的兩個兒子,當時被腓力派遣東征於小亞細亞的阿塔魯斯。同有繼位權的阿明塔斯則以策謀顛覆亞歷山大的罪名被處死。奧林匹婭斯則殺了克利奧帕特拉和她的也有繼位權的兒子。
  被迫與腓力結盟的雅典和仇恨腓力二世的底比斯把腓力二世被刺看作是重新贏得獨立的機會。為了贏得希臘同盟的承認,公元前336年末,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進入原被腓力二世統治的特薩利,在成功打破其貴族在邊境的抵制後,他被承認為特薩利新的世襲統治者。亞歷山大之後南下,使得底比斯投降,雅典也再次臣服。
  當亞歷山大登位時,馬其頓的國庫緊缺。公元前335年,在科林斯重新得到除斯巴達之外的希臘城邦同盟支持的亞歷山大重征馬其頓北部色雷斯,為東征小亞細亞穩固北部防線,並報復公元前338年當地特里巴利部落對腓力二世部隊的偷擊和戰利品的盜竊。在多瑙河打敗特里巴利後,他進軍並打敗威脅馬其頓西北的伊利里亞,補正了腓力二世執政時的重要失敗。
  與此同時,雅典和當地強權底比斯,把亞歷山大死於多瑙河的謠言看作新的機遇。底比斯再次起義後,亞歷山大從伊利里亞不經馬其頓只用14天便到達底比斯。他與希臘同盟國徹底摧毀了底比斯,消除了威脅馬其頓的三大希臘勢力之一(其餘為雅典、斯巴達),把其國境分給盟國,並把大部分底比斯邦民售為奴隸。軍事支持(但軍隊尚未過國界的)底比斯的其國領袖阿卡狄亞隨之處死,未軍事支持底比斯而已被港口封鎖的雅典隨後也放棄抵抗。
  
波斯出征初期(公元前334~公元前333)

希臘與波斯的敵對始於公元前6世紀,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自由希臘城邦淪陷於向西擴張的波斯王國。前334-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在愛奧尼亞叛亂和馬拉松戰役後。公元前481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戰爭時試圖占領整希臘。雖然薛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後也再沒有進攻希臘,但薛西斯一世在公元前480年火燒雅典衛城及其他被認為瀆神的行為使得亞歷山大時的希臘政界仍存在著報仇和反攻波斯的聲音,這也被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所利用。
  以父親被波斯人刺殺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口號,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出征小亞細亞,母親奧林匹亞則留在佩拉執政,安提帕特也留守在馬其頓,以約12000步兵和1500騎兵維持對歐洲的勢力。亞歷山大自己帶著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40000步兵和4000~5000騎兵越過了希里帕(今達達尼爾海峽)。雖然他的出征彌補了腓力二世遺留給他的債務,一個空了的國庫使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
  在小亞細亞亞歷山大和小部分部隊首先訪問了特洛伊,他和他從童年來的親友海菲斯提恩分別祭阿基里斯和《伊利亞特》中阿基里斯的親友帕特洛克羅斯。隨後亞歷山大與將軍帕曼紐帶領的其餘部隊回合,繼續向波斯地方總督的要塞進軍。附近的兩個希臘城市中,已獨立於波斯,不希望被“解放”,而部隊急需通過征服得到補給。
  波斯的希臘僱傭軍統帥,羅德斯的蒙農建議焚燒周邊的田地,但由於波斯地方總督憐惜他們的財產,未被採納。當時波斯邊疆省份的3位總督,包括波斯皇帝大流士的附馬,聯兵4萬人(2萬波斯騎兵,2萬希臘僱傭兵)在格拉尼庫斯河與亞歷山大正面交戰。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戰役中自己率領著近衛騎兵“夥伴騎兵”隊,領先與波斯騎兵交戰,2位波斯總督被亞歷山大和他的“夥伴騎兵”隊殺死。亞歷山大自己的頭盔和帽纓也被其中一位波斯總督的戰斧劈掉。另外一位波斯總督在亞歷山大身後偷襲時被亞歷山大的部將克利圖斯殺死。為恐嚇為波斯人效勞的希臘僱傭兵,亞歷山大讓部隊於戰場上屠殺大部分希臘僱傭兵,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他將300領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帶著如下題字:
  “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
  與波斯部隊相比雖然是敵眾我寡,儘管存在許多不利,亞歷山大仍對波斯軍隊致以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勝利。他的成功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腓力二世留給他的軍隊比波斯軍隊訓練有素。第二,亞歷山大是一位傑出天才將領。第三,亞歷山大本人具有英勇無畏的精神。雖然每場戰鬥初期亞歷山大是在後方坐鎮指揮,但他的方針是如果部隊發動決定性進攻,他則身先士卒。這種冒險的戰術使他屢次受傷,但士兵們看到他與他們生死與共,並不要求他們去冒那些他自己不願冒的危險,這對鼓舞他們的士氣影響巨大。
  
從西亞到北非(公元前333~公元前331)

此戰之後,他發現波斯的海軍優勢對他的後勤補給產生嚴重困擾,但是當時希臘又沒有足夠強大的艦隊來挑戰波斯的制海權。因此他決定採取一個笨辦法--從陸地上攻占所有的東地中海港口和基地。亞歷山大從今天的土耳其地區出發,一路征戰南下敘利亞,巴勒斯坦,直到埃及。
  亞歷山大首先率領部隊攻克了小亞細亞,消滅了駐守在那裡為數不多的波斯部隊;隨後向敘利亞北部挺進,途中,波斯皇帝大流士御駕親征,從亞洲腹地徵調幾十萬大軍出現在亞歷山大的背後,切斷馬其頓軍的供應線。亞歷山大回身面對大流士的優勢兵力,進行了伊蘇斯會戰。對伊蘇斯會戰中波斯方的兵力,古典歷史學家的說法不一,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的60萬肯定是大大誇張了。不過波斯兵力占很大優勢是沒有問題的。但波斯軍的素質不如馬其頓軍。此戰幾乎全殲波斯軍,大流士皇帝落荒而逃。為了鞏固後方,亞歷山大沒有窮追,而是回身繼續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經過七個月的艱難圍攻,攻克了腓尼基的島嶼城邦推羅城(在今黎巴嫩)。在圍攻推羅期間,亞歷山大收到波斯國王的一封書箋,提出為了達成和平協定,他願把半個波斯帝國割讓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將軍帕曼紐認為這個建議很好,他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採納這個建議”。亞歷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紐,我也許會採納這個建議。”
  攻克推羅之後,亞歷山大繼續南進。經過兩個月的圍攻,埃及一箭未發,自動投降。接著亞歷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時間,讓軍隊稍有喘息之機,並建立今天埃及著名的港口城市亞歷山大。在那裡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被譽為法老,稱之為太陽神阿蒙之子。
  
徹底征服波斯(公元前331~公元前330)

經過在埃及的修整,隨後他率軍返回亞洲,北上向波斯腹地進發,和大流士作總的清算。在阿貝拉會戰,又稱高加米拉會戰中,亞歷山大的4萬步兵和7千騎兵,面對大流士御駕親徵召集的波斯帝國各部族傾國之兵。普魯塔克的古典著作《十二帝王傳》說波斯軍100萬,另一古歷史學家阿里安則說是4萬騎兵、100萬步兵、200輛大鐮刀戰車、15頭戰象(早於漢尼拔對羅馬的戰爭,在印度以外使用戰象這是歷史記載的第一次)。這些數字當然是大大誇張了的。真正的波斯軍數字已經不可考,最保守的估計是20萬步兵和4萬5千騎兵。阿貝拉會戰的結果是古老而龐大的波斯帝國一戰崩潰,大流士逃出戰場。
  取得這場勝利之後,亞歷山大率軍進入巴比倫和波斯的兩座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為了防止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並非大流士大帝)向亞歷山大投降,大流士手下的軍官把他們的國王暗殺了, 時年為公元前330年。但是亞歷山大擊敗了大流士的繼承人,並將他斬首,經過三年奮戰,攻克了整個伊朗東部地區,並繼續向中亞推進。
  
遠征印度(公元前327~公元前325)

這時亞歷山大已經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本可以返回家園,重新籌劃他的新領土。但是他征服的欲望並沒有得到滿足,而是繼續揮軍進入阿富汗,又從阿富汗穿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進軍到印度河以東的海達佩斯河,和前來抗擊的印度國王波拉斯夾河對峙,打了他四大會戰的最後一戰:海達佩斯會戰,徹底擊潰了波拉斯的軍隊。因為欽佩波拉斯的勇敢,也為了贏得當地人的擁護,亞歷山大戰後義釋被俘的波拉斯,仍然讓他作印度國王。儘管波拉斯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在戰場上陣亡,波拉斯本人此後仍然對亞歷山大死心塌地地效忠。此時亞歷山大手下的軍隊已經厭戰,亞歷山大不得不開始西歸,途中他還派人進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尋找波斯灣,並繪製海岸地形圖,還想查清裏海究竟是海還是湖,等等。
  
末年(公元前324~公元前323)

回波斯的第二年,亞歷山大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對他的帝國和軍隊進行改編,這是一次重大的改編。亞歷山大從小就認為希臘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開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民族。這當然是在整個希臘世界流行的觀點,甚至亞里士多德也有這種看法。儘管亞歷山大已經徹底打敗了波斯軍隊,但是他逐漸認識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蠻人,他們與希臘人一樣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樣值得尊敬。因此他產生了融其帝國的兩部分於一體的構想,由此創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臘波斯民族共和王國,當然是他自己當最高統治者。據我們所知,他確實想讓波斯人與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結成同等的夥伴。為了實現這一計畫,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隊編入自己的部隊,還為此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東西方聯合”宴會。在宴會上,幾千名馬其頓士兵同亞洲婦女正式結成夫妻。他自己雖然從前與一位亞洲公主結過婚,這次卻娶個達賴利斯的女兒為妻。
  顯然亞歷山大企圖利用這支改編的軍隊再開展征服活動。我們知道他打算入侵阿拉伯,也許還有波斯帝國以北地區,也許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羅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區。不管他的算盤如何,結果進一步的征服活動都未能進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熱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時還不滿33歲。歷史以來其死因有不斷的爭議。大多數記載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一次痛飲後,得了瘧疾,有理論認為他死於嚏根草中毒。被下毒的理論被如Robin Lane Fox質疑,由於在古希臘缺乏長作用時間的毒。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最新出版的2004年7月號《新型傳染疾病》雜誌里刊登了幾篇論文,討論了“亞歷山大死於西尼羅河病毒”說法。
  亞歷山大並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繼承者,與他最親近的是一位昏弱無能的異母兄弟。傳說,當他的朋友在他臨死前要求他指定一位繼承人時,他含糊說:“讓最強者繼承。”於是他死後,他的將領們企圖瓜分這個帝國,引發一些年輕軍官對這種安排的不滿,繼而發生一連串的戰爭,在這場鬥爭中,亞歷山大的母親、妻於和孩子都橫遭殺身之禍。終於在公元前301年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由三位勝利者(即托勒密、塞流息得、馬其頓)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開啟了希臘化時代。除了馬其頓本土和最遠的印度以外,亞洲部份由部將敘拉古繼承,這就是後世和羅馬的龐培、克拉蘇等人征戰不休的敘拉古帝國。埃及由部將托勒密繼承,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直傳到後世和凱撒結婚的埃及豔后克莉奧佩特拉為止。
遺留格局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被部下們繼承和分裂。開始還保持了帝國形式上的統一,不久統治各塊領地的領們陷入公開的爭鬥。最終,公元前301年在弗里基亞的伊浦蘇斯之役結束了爭執。亞歷山大的帝國最初被分割為四大部分,卡山德統治希臘,呂辛馬庫斯占據色雷斯,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分得黎凡特Levant(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和埃及。安提柯一世(Antigonus I) 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建立了短暫的統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個將領擊敗。對印度領土的控制也只是曇花一現,當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羅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孔雀王朝的第一個皇帝)擊敗時即歸於結束。
  到公元前270年,上述希臘化(Hellenistic)的國家經過吞併戰爭剩下了:
  ●以馬其頓-希臘為中心的卡山得王朝
  ●亞洲的塞琉西帝國
  ●占據埃及和敘利亞的托勒密王朝
  到公元前一世紀大多數西部的希臘化地區都被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吞併。而東部的希臘化地區則由於安息帝國Parthian Empire的擴張和大夏王國Greco-Bactriankingdom(也稱吐火羅)的脫離而被明顯的減弱。
  三大王國的特色
  ●托勒密
  政治:專制的官僚制度,徹底控制土地與商業,並向農民徵收重稅。
  經濟:重商主義政策下,重視加強競爭力,即改良生產品質,例如埃及農民在種植一般作物外,可經營果樹園等,但在何地種植、種植何種作物。
  結束:公元前30年成為羅馬帝國屬地。
  ●塞流息得
  政治:因為疆域大、邊境不穩和文化複雜的因素,使用行省制與城邦制的混和政體,甚至讓部分地區採取城邦自治的公民生活。
  經濟:以王室為經濟中心,由各地的總督、豪族及農民提供農產品或畜產品,大城市則是繳納貨幣。並在中央與地方都設有經濟財稅機構,所以當王室經濟陷入危機時,各地方政府仍擁有財源。
  結束:公元前1世紀王國內亂,勢衰。西元前64年被羅馬所滅。
  ●馬其頓
  政治:實行君主專制,但國王可像一個家庭的大家長般,容許人民自動自發向國王表示意見。
  經濟:原以農業和畜牧為主,但至西元前三世紀後,曾積極開採礦山,發展經濟。由於馬其頓人民對王室忠誠,所以他們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沒有農奴制度。
  結束:與迦太基聯合反對羅馬,於西元前168年被羅馬所滅。
  到公元前一世紀大多數西部的希臘化地區都被羅馬共和國吞併。而東部的希臘化地區則由於安息帝國的擴張和巴克特里亞(即大夏,也稱吐火羅)的脫離而被明顯的減弱了。
  亞歷山大的遠征帶來了希臘文明在中東和中亞的繁盛,以及大夏-犍陀羅藝術在印度次大陸的發展,在文化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事年表
  公元前357年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娶伊派拉斯公主奧林匹婭斯為妻。
  公元前356年
  7月20日,在馬其頓的佩拉,奧林匹婭斯產下腓力的長子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大帝雕像三世。
  公元前343年
  亞里斯多德被指派擔任亞歷山大的老師。
  公元前342年
  亞歷山大獲贈黑神駒,這匹桀驁難馴的坐騎日後將陪伴他四處征戰。
  公元前338年
  腓力二世的馬其頓大軍擊敗希臘。當時騎兵隊即由未及弱冠之年的亞歷山大領軍。
  公元前337年
  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另娶第二任妻子克麗奧佩托拉。
  亞歷山大因為父親離婚再娶而怨忿不已,更何況其王位繼承權也因此遭受威脅,於是他與父親發生爭執,憤而與母親奧林匹婭斯一同返回家鄉安琵魯斯。
  亞歷山大與父親腓力二世和好後於秋天返回馬其頓。
  公元前336年
  腓力二世遭貼身護衛波桑尼厄斯刺殺身亡。
  亞歷山大繼承馬其頓王位。
  克麗奧佩特拉與剛產下的兒子遭到處死。
  公元前335年
  亞歷山大越過多瑙河,建立帝國的北方邊境。
  亞歷山大平定底比斯的叛亂。
  公元前334年
  亞歷山大通過希拉海進入波斯,並在格拉尼卡斯一役中擊潰波斯守軍。
  亞歷山大奪下波斯要塞哈利卡那瑟斯。
  公元前333年
  亞歷山大於伊索斯一役中擊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2年
  據說著名的西瓦神諭證實亞歷山大的神格——宣稱天神宙斯是他真正的父親。
  圍攻泰爾。
  圍攻加薩。
  亞歷山大在埃及孟斐斯登基為法老王。
  公元前331年
  為了向亞歷山大致敬,肇建埃及的亞力山大市。
  在高加米拉一役中終於將波斯國王大流士擊潰。
  亞歷山大攻進巴比倫。
  公元前330年
  亞歷山大大軍推進波斯城門,並焚毀正式首都珀瑟波利。
  公元前329年
  亞歷山大越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中亞。
  公元前328年
  亞歷山大將軍隊分為五支,以敉平中亞的叛亂。
  叛軍領袖史畢塔米尼斯兵敗亞歷山大。
  公元前327年
  亞歷山大娶大夏貴族奧西亞提斯之女羅克珊娜為妻。
  亞歷山大入侵印度。
  公元前326年
  亞歷山大在海達斯佩斯一役中打敗印度國王波羅斯。
  公元前325年
  亞歷山大抵達印度洋。
  公元前324年
  亞歷山大在波斯的蘇沙與第二任妻子史塔蒂拉成親,她是戰敗的大流士國王之女。亞歷山大畢生的摯友、同時也是傳聞中的親密愛人赫費斯提翁死於伊克巴他拿。
  公元前323年
  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6月11日,年僅32歲的亞歷山大在經歷10天原因不明的發燒重症襲擊後身亡 。
  公元前321年
  亞歷山大旗下大將之一托勒密蘇托,竊走亞歷山大的石棺,將他的遺體運往埃及。這裡是亞歷山大的陵墓目前可追溯的最後所在地,但也於公元第4世紀末期消失無蹤,迄今依然不知下落。
人物評論
  因為亞歷山大死時年輕,又保持不敗紀錄,人們做了許多猜測,假如他活著會發生什麼事,假如他揮軍入侵西地中海諸國,他很可能獲得成功,那么西歐的全部歷史就會迥然不同。這樣的猜測儘管有趣,但對評價亞歷山大的實際影響沒有多大關係。
  亞歷山大是歷史上最富有戲劇性的人物,他的經歷和個性一直是力量的源泉。有關他生涯的確鑿事實十分富有戲劇性,有關他的名字就有許多種傳說。他的志向顯然是做一名不受時空間限制的最偉大的勇士,似乎也應該給予他這種稱號。作為戰士,他智勇雙全;作為將軍,他無與倫比。在11年的奮戰中,他從未打過一次敗仗。
  然而他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弟子,是一位智慧非凡的人。他珍愛荷馬詩歌。他認識到了非希臘人不一定是野蠻人,這確實表現了他遠比當時的大多數希臘思想家更具有遠見卓識。但是,在其它方面,他卻目光短淺,令人瞠目。雖然他多次在戰鬥中冒過生命危險,但是卻沒有安排接班人,這是他死後馬其頓帝國迅速瓦解的主要原因。
  一般認為,亞歷山大是位頗受人喜愛的人物。他對被擊敗的敵人經常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和慰藉,但另一方面,卻生性凶暴殘忍,極端自私自利。有一次因酒後爭端,他親手殺死了他的親密朋友、救命恩人克雷特斯。
  同拿破崙、希特勒一樣,亞歷山大對他的同代人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他在短時期的影響不如他們大概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後,使他的影響限制在地球的一個較小的範圍內。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亞歷山大征服所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是使希臘和中東開化民族開始相互密切往來,因此極大地豐富了這兩個民族的文化。在亞歷山大在世期間及其死後不久,希臘文化迅速傳入伊朗、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竹地爾和埃及;而亞歷山大以前的希臘文化僅以緩慢的速度傳入這些地區。亞歷山大還把希臘的影響播及以前從未到達的印度和中亞地區。但是文化影響決不是單向傳播的事。在希臘文化時代(亞歷山大征服後的幾百年間),東方思想,特別是宗教思想就傳入了希臘世界。就是這種希臘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臘特徵但也深受東方影響的文化,最終對羅馬產生了影響。
  亞歷山大在其征戰生涯期間,建立了二十多個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亞歷山大市,它很快便成為世界主要的城市之一,一個著名學術和文化中心。還有幾個城市如阿富汗的赫拉特和坎大哈也發展成為重要的城市。
  亞歷山大、拿破崙和希特勒按其總影響而言似乎不相上下。但是人們有這樣的感覺,亞歷山大的影響會比其他兩個人更加行之久遠。基於這一點,他的名次排得比他倆略微高些,儘管他在短時期的影響不如他倆那么大。
同性情誼
  赫費斯提翁(約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4年秋),馬其頓貴族Amyntor之子,因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親密朋友而盛名於史。他是亞歷山大的右輔大臣,而且是亞歷山大的同性戀人。
  無人知道赫氏和亞歷山大何時初識,但是兩人很可能在和貴族子弟一起在‘Mieza村’接受亞里斯多德教育時相識。可確信的是赫氏和亞里斯多德一定見過面,並且曾有書信往來,因為亞里斯多德曾有一本書信集留傳於世,裡面記載了他寫給赫氏的全部信件。
  自亞歷山大進軍亞洲的第一天起,赫氏就陪伴在其左右,並擔任他近衛兵團的一員。牛津大學的一位歷史權威Robin Lane Fox曾提出赫氏是亞歷山大的‘另一半’的證據來。另一個著名的傳說則提及,當亞歷山大的軍隊經過特洛伊(Troy)古城的舊址時,亞歷山大在古希臘英雄阿基里斯(Achilles)墓前朝拜,而赫氏則往阿基里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Patroclus)的墓前朝拜,因為阿基里斯和Patroclus是古希臘有名的同性戀人,亞歷山大和赫氏此舉無異於向亞歷山大的軍隊公開了他們兩人的情誼。
  在Issus戰役之後,亞歷山大和赫氏曾一同巡視來自波斯國的戰利品。這些戰利品包括了大琉士三世(Darius III)波斯帝王的家眷。在這次的巡途中,傳說Sisygambis(為馬其頓軍所擒的波斯太后)曾誤以為高大的赫氏就是亞歷山大本人,但亞歷山大並沒有怪罪誰,只是告訴她說:“赫菲斯定也是亞歷山大。”後人提出這句曖昧語有可能是史家想像出來的,因為在希臘語中,“亞歷山大”的真義是“人民的守護者”,所以這句話可能是歷史學家們用雙關語所開出來的一個玩笑。但是無論如何,這故事仍代表了亞歷山大和赫菲斯定兩人之間公開的親密程度。
  赫氏不是一名出色的戰士,但是個極具天份的後備軍官--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在亞歷山大的軍隊要橫越Gedrosian大漠時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凡是赫氏去衝鋒陷陣的時候,亞歷山大總是讓赫菲斯定和其他將領共同指揮軍隊,或者將他安排在自己身邊,以免出漏洞。歷史學家們曾指出赫氏是名才華出眾的外交官,因為他曾經數次出使印度,而且他所面見的Sidon王是當地歷史上最受人敬重的帝王之一。赫氏更常為亞歷山大的領地規劃各類的城市建設和橋樑工程。
  在亞歷山大進軍印度以前,於今阿富汗附近,亞歷山大正式冊封赫菲斯定為‘Chiliarch’和“一級大員”的身份,正式承認他為自己的右輔大臣。在進攻印度的期間,赫氏再次領導後勤兵團,一路建設好橋樑,同時指揮亞歷山大一支直系近衛軍。
  前324年秋天,亞歷山大的軍隊抵達Hamadan城(古稱Ecbatana),並在其地紮營過冬。在這期間,赫氏病重,一周后與世長辭。赫菲斯定的死因未明;死前症狀類似typhoid fever,但有後人猜測說他是死於毒藥。赫氏之死使亞歷山大非常傷心,但是對於亞歷山大的悲傷程度人們卻意見不一。
  有史學家說,亞歷山大在赫菲斯定死後剃光自己的頭髮,還下令將所有軍馬的毛髮也都剪斷,並且全面禁止宴會活動,還處死了赫氏的主治醫生。此後亞歷山大將赫氏的遺體運至巴比倫,於巴比倫發起史無前例的盛大紀念儀式來追悼亡者。亞歷山大向Sidon有名的神殿請求將赫氏奉為聖人。很多人將赫菲斯定和亞歷山大之死聯繫在一起,因為亞歷山大自己在赫氏死後八個月也辭世了。死時,亞歷山大為赫菲斯定所設計的紀念碑尚未竣工。
  後世評價:“……在 Ecbatana城裡亞歷山大受到了重大打擊--他失去了赫菲斯定。他親密無間的愛人走了,他就從此失去了赫菲斯定那友善樂觀的心。赫菲斯定對於亞歷山大來說比智者托勒密(Ptolemy)和勇者 Nearchus更重要;他們比好友更友愛,比兄弟更無間。對於亞歷山大來說,只有赫菲斯定可以用柔情來安撫他統治者的孤苦心境。傳說赫菲斯定死去的當天晚上,亞歷山大,這名年紀輕輕就征服了大半個世界的英雄,夜裡淚流滿面地哭得像個徹底絕望的孩子。一個人不管有多么強大,他的靈魂深處總是強烈地渴望可以和另一個靈魂接觸。對亞歷山大這樣一個征服世界的強者來說,這種渴望,會讓他感到有如排山倒海般的孤獨與絕望。”
  歷史學家Robin Lane Fox: 亞歷山大大帝傳:“亞歷山大深愛著赫菲斯定。從他們見面開始,他們就注定一輩子親密無間。亞歷山大死後不久,古希臘哲學家們說,亞歷山大大帝一生戰無不勝,但他打過一次敗仗:敗在赫菲斯定的兩腿之間。”
  “亞歷山大大帝在三十歲時仍為赫菲斯定的戀人,雖然大多數希臘男子到那年歲已經離開自己的同性戀人了。一般希臘男子在而立之年會選擇一個更年輕的愛人,但是亞歷山大和赫菲斯定沒有這么做--他們的愛情非常堅定。赫菲斯定陪伴亞歷山大一生,成為亞歷山大的左膀右臂,至死不渝。”
  “亞歷山大的近衛兵團由他最親信的貴族所組成,比如說擅長運動的 Leonnatus和智慧善變的托勒密(Ptolemy)都是他自幼認識的朋友;然而赫菲斯定無論如何都是這所有人中最接近亞歷山大的人,而且一直非常支持亞歷山大親近外族文化的所有政綱。”
  Mary Renault之作《亞歷山大大帝其人》:“亞歷山大一直愛著赫菲斯定;他們的愛如此之深,以致於超越了肉體上的情愛。亞歷山大一度有過男寵,但赫菲斯定與亞歷山大的情感並沒有被影響。”

7月22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