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振羽(1900~1980),中國歷史學家
1980年7月17日
呂振羽
呂振羽(1900年1月30日-1980年7月17日),瑤族,原名柳崗,湖南武岡(今邵陽縣)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革命家,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
呂振羽1900年1月30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誕生於湖南武岡(今邵陽縣)。名典愛,字行仁,學名振羽,曾化名柳崗,筆名晨光、正於、曾與。出身世代農家,他懷工業救國志,入湖南大學,攻電機工程。1926年夏畢業於湖南大學工科,後參加北伐軍。大革命失敗後,他脫離軍隊,東渡日本,在明治大學攻讀經濟學課程。1928年呂振羽回國到北平,受聘為《村治》月刊社編輯,次年出版了《中國外交問題》一書。1930年至1932年,他擔任《新東方》雜誌社編輯。這一時期,他閱讀了大量社會科學書籍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逐步樹立起馬克思主義觀點。自1930年冬至1932年初,相繼發表了《中國國民經濟的趨勢之推測》、《中國國民經濟的三條路線》、《中國革命問題研究》等論文。於1932年出版了《中日問題批判》與《最近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兩書,皆被國經濟史、農業經濟學、計畫經濟、中國社會當局列為禁書。後入中國大學任專任教授,主講中史、社會科學概論、中國政治思想史,兼任民國大學的中國經濟史、朝陽大學的殖民地問題等課程,有紅色教授之譽。1933年,呂振預製教育中國大學經濟系。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史論戰中,他在李達的支持下,開始了歷史研究的生涯,先後出版了《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1934)、《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1936)和《中國政治思想史》等專著,成為一名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1936年 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34年6月至1937年6月,相繼出版了《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中國政治思想史》等專著和數十篇論文。他根據考古發掘材料和古文獻中全部神話傳說性記載,系統地論證了殷以前為中國史的原始公社制階段;提出殷代是奴隸制階段、西周是初期封建制階段的論斷;論定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外,還提出了殷代奴隸制社會的生產工具是青銅器的論斷;探討了中國社會資本主義萌芽的問題,確認它發生於明末和鴉片戰爭之前1937年“七七事變”後,呂振羽回到湖南長沙,和翦伯贊等人籌組了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和中蘇文化協會長沙分會,創辦了《中蘇文化》月刊。次年他又在武岡縣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任副院長兼地下黨代表,為我黨培養幹部。1939年他接受周恩來電召,到重慶任復旦大學教授,一面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一面進行統戰工作。為了批駁日本學者秋澤修二的錯誤觀點,痛斥民族投降主義,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到重慶一年多時間內,呂振羽就連續發表了《關於中國社會史的諸問題》、《中國社會史上的奴隸制度問題》、《“亞細亞生產方法”和所謂中國社會的“停止性”問題》、《創造民族新文化與民族遺產的繼承問題》、《本國史研究提綱》等文章,1942年輯成《中國社會史諸問題》一書,由上海耕耘出版社刊行。與此同時,他還致力於《簡明中國通史》的編著,並於1941年由生活書店出版了上冊。1942年他到延安,任劉少奇政治秘書;1947年出版了《中國民族簡史》一書,這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通史著作。1948年《簡明中國通史》下冊完成並出版,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中國各民族歷史的重要著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大連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東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兼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中共中央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民族歷史指導委員會委員等。此外還擔任中央高級黨校兼任教授及歷史教研室顧問、中央軍委顧問、中國史學會理事和一些重要刊物的編委等;陸續撰寫了有關史學理論建設的大量論文,部分輯入《史學研究論文集》、《史論集》、《呂振羽史論選集》。1963年,他突蒙不白之冤,失去自由,但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寫下了二十萬言的《史學評論》和三千首詩詞(輯為《學吟集初草》。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投入監獄達八年之久,身致重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的冤案得到平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1980年7月17日,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呂振羽治史五十年,著書十數部,五百餘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