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1907年7月14日
蕭克
蕭克(1907.07.14~2008.10.24),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1907年7月14日生於湖南省嘉禾縣泮頭鄉小街田村。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2008年10月24日12時51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生平簡介
1907年7月14日,蕭克出生於一個清貧的書香門弟之家。幼年入私塾,讀《四書》、《五經》;爾後,上高等國小,就讀龍潭書院(今湖南桂陽一中)。
1923年,考入嘉禾甲種簡習師範學校。
1926年初,蕭克從簡習師範畢業後,參加國民革命軍,到廣州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憲兵教練所。學習畢業後編入蔣先雲的國民革命軍補充第5團,後隨軍北伐,在輜重股任兵器員。
1927年初,轉到葉挺部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第71團3連任政治指導員,隨軍進至河南前線,與奉系軍閥張作霖部作戰。
1927年5月30日,在作戰前線的許昌西郊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8月,蕭克隨葉挺部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途中任71團4連連長。南昌起義軍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失敗後回鄉組織發展基層支部。
土地革命時期的蕭克1928年初,在嘉禾縣組織了中國共產黨南區支部,1928年1月任宜章縣游擊隊長並後率一部宜章農軍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在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率領部上井岡山被編入紅軍第4軍,歷任紅4軍連長、營長、營黨代表、第一縱隊參謀長等職,參加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在七溪嶺和桂東戰鬥中先後兩次身負重傷。在井岡山的“八月失敗”中,紅4軍第27團回鄉心切,不戰而潰,而蕭克指揮的3營7連,卻保持完整建制歸隊,一時傳為佳話。
1929年初,紅四軍進軍贛南、閩西,蕭克任支隊長、縱隊參謀長。在寧都攻城戰中,率部首先登上城牆。1930年春,任紅四軍第3縱隊司令員,率領部隊進軍江西、湖南。蕭克利用打仗間隙,針對部隊的具體情況,抓緊訓練,使第3縱隊成為紅4軍的主力之一。
1930年6月後歷任紅4軍第3縱隊司令員、第12師師長。1931年7月,蕭克調離第3縱隊,任江西紅1方面軍獨立第5師師長,率領部隊英勇作戰,有力地配合了紅1方面軍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1932年10月,任湘贛蘇區紅8軍軍長。
1934年1月,奉中央軍委之令,率領部隊北上破襲南潯鐵路,在國民黨軍46個整團兵力圍追堵截中,率部4000餘人,縱橫馳騁,歷時2個月,行程1250餘公里,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靈活作戰,擊潰國民黨軍6個團及許多保全團隊,搗毀敵人無數碉堡和據點。回師湘贛蘇區後,在沙市伏擊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旅,擊潰國民黨軍4個團,並活捉國民黨軍旅長侯鵬飛,受到中央軍委的傳令嘉獎,並獲二等紅星獎章。
1934年8月,率領部隊從江西永新出發,經湖南、廣西、貴州,在敵人近40個正規團的圍追堵截中,穿越敵境2500餘公里,於1934年10月與賀龍所率紅2軍團會合,爾後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並參與領導根據地的歷次反“圍剿”作戰。
1934年11月中旬,在紅2軍團的配合下,率部設伏十萬坪,殲國民黨軍兩個旅,擊潰國民黨軍一個旅和一個團,俘國民黨軍2000餘人。在陳家河遭遇戰中,指揮部隊殲國民黨軍近一個旅,並擊斃國民黨軍旅長李延齡。在桃子溪奔襲戰中,部隊僅用2個小時,殲滅國民黨軍人1個師部、1個旅部、1個山炮營和1個步兵團,活捉了國民黨軍師參謀長周植先。
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髮長征。與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一起,率領部隊聲東蕭克與朱德、賀龍、劉伯承、任弼時等在延安擊西橫渡灃水沅江,直插湘中,實破了敵人的包圍圈。而後挺進黔東,開闢了黔(西)、大(定)、畢(節)蘇區。在將軍山戰役中,指揮若定,堅守陣地7天7夜,遲滯了敵人的進攻行動。還參與指揮了烏蒙山千里迴旋戰、宣鹹城外反擊戰、普渡河遭遇戰及六甲阻擊戰。
1936年7月,成立紅軍第2方面軍,蕭克任副總指揮,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北上途中,到紅軍第4方面軍任31軍軍長,率領部隊參加了郭城驛、蔣家大路、萌城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蕭克任第120師副師長,與賀龍、關向應一起東渡黃河,開展晉西北的游擊戰爭,參與指揮收復7城的戰役,創建了晉西北根據地。
1939年2月,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兼任冀熱察軍政委員會書記,指揮了平西、熱河和冀東的游擊戰爭。
1940年1月,指揮部隊反擊敵人的“十路圍攻”,經14天激戰,殲滅日偽軍800餘人,擊落飛機1架。在粉碎日偽軍的“掃蕩”戰鬥中,作戰數百次,殲滅日偽軍5500餘人,鞏固了平西根據地,開闢平北根據地,發展了冀東根據地,並向熱河南部、遼寧西部地區發展,形成冀熱察遼邊大塊革命根據地,為以後東北的解放創造了條件。
1942年5月,蕭克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協助聶榮臻司令員開展晉察冀邊區工作,被稱為“模範抗日根據地”。同年赴延安,後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期間,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2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張家口保衛戰;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指揮了平泉戰役和葉赤戰役。
1946年6月,蕭克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11月,率領主力部隊轉移到平漢線,在易縣、1946年與周恩來、賀龍等合影滿城戰役中,殲國民黨軍7900餘人。1947年1月,指揮保(定)南戰役,圍點打援,殲國民黨軍8000餘人,控制了保定以南的平漢鐵路100餘公里,切斷了保定、石家莊兩地國民黨軍的聯繫,使冀晉、冀中兩解放區聯成一片。同年4月,在正太路指揮作戰,連克井陘、娘子關、陽泉、壽陽和盂縣等城鎮,殲國民黨軍3.5萬人,控制了正太路全線,使晉察冀和晉魯豫兩解放區聯成一片。在大清河和清風店戰役之後,奪取了華北重鎮石家莊。
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第3副司令員,後擔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協助校長葉劍英為華北、全國培養幹部。
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1參謀長,在南下作戰中,參與指揮了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以及廣東、廣西的追殲戰。
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兼華中軍區第1參謀長,參與指揮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任軍委總參謀部軍訓部部長。1954年10月後,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主持全軍教育與訓練的常務工作。1957年11月任訓練總監部部長。1958年,在“反教條主義”運動中,被撤銷部長職務,離開軍隊。一年後,分配到國務院農墾部任副部長。1972年重返軍隊,擔任軍政大學校長。1977年,軍事學院成立,任院長兼第一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任訓練總監部部長、黨委書記。
1959年任農墾部副部長。1972年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1977年,任軍事學院院長兼第1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0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第一政治委員。1980年8蕭克上將遺照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曾當選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2、1987年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晚年致力于軍事學、黨史、軍史、戰史的研究。主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朱毛紅軍側記》,發表多篇文章。著有《浴血羅霄》,獲1988年茅盾文學獎榮譽獎。主編百卷巨著《中華文化通志》。出版《蕭克回憶錄》、《蕭克詩稿》。
2008年10月24日12時51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2008年11月2日,蕭克同志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等前往八寶山最後送別。
文學創作
蕭克將軍愛好文學,在漫長的戰爭歲月中,無論是在運籌帷幄的指揮間隙,還是在關山飛渡的行軍路上,他經常抽空讀書,先後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如《戰爭與和平》、《少年維特之煩惱》、《阿Q正傳》等作品。
蕭克將軍不僅愛看書,對文學創作也一直非常有興趣。紅軍時期,蕭克在湘贛根據地寫過白話詩、小故事等,發表在根據地的報刊上。1985年底,蕭克將軍從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的職位上退下來時,曾作詩自嘆:“既感事太多,尤嘆時間少。雖老不知疲,愈老愈難了。”這“難了”之事,指的便是將軍一生所喜愛的文學創作。
蕭克將軍在文學創作上的成果,最值得稱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稱為“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史中一部奇書”的《浴血羅霄》。1988年建軍節前夕,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之中的《浴血羅霄》,出版了。
1991年3月,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通知84歲高齡的蕭克,《浴血羅霄》榮獲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學獎榮譽獎。這是對蕭克將軍本人及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對這部小說成書的奇特經歷的褒揚。之後,經夏衍等介紹,蕭克將軍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對於蕭克將軍創作《浴血羅霄》的背景,緣起於前蘇聯小說《鐵流》。西安事變後,蕭克將軍有機會閱讀前蘇聯小說《鐵流》,書中講述的俄國工農武裝隊伍的故事及塑造的紅軍指戰員的英雄形象,都讓他激動不已。蕭克想,中國革命戰爭的規模比俄國大,時間比俄國長,影響也比他們深遠,完全可以寫出中國的《鐵流》。經過構思,他決定以第四次反“圍剿”時期羅霄山脈紅軍一支小游擊隊伍成長的歷程為故事主線,以此展現中國革命力量的興起。
創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資料缺乏,蕭克就憑著自己的記憶一點點回憶;沒有草稿紙,他就用辦公紙、書信紙,顏色不一,大小不等。不久,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蕭克將軍成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主要領導,公務繁重的他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寫作。
從1937年5月動筆到1939年10月完稿,蕭克將軍寫出了長達40萬字的小說初稿,書名暫定為《羅霄軍》。在隨後的四五年中,他先後做了3次大修改,無數次小修改。
讓蕭克和妻子想不到的是,這部千方百計保存下來的小說手稿會給他們帶來橫禍。1958年反“教條主義”運動中,那塵封了21年的書稿被當作蕭克的“罪證”。為取得批判的效果,小說稿被列印出來,還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樣,裝訂成三冊“內部”傳看,蕭克這個被批判者也得到了一套。“文化大革命”時,蕭克和他的小說又一次在劫難逃。造反派以路線鬥爭的新觀點批判他和小說。為批判蕭克,造反派又將書稿拿去油印了數百冊。曾有人說,蕭克將軍的小說是全國唯一一本還沒正式出版就被油印了兩次的小說。
人物評價
蕭克是一位戰將。他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參與了創建井岡山根據地和保衛中央蘇區的鬥爭。他是我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高級指揮員之一:25歲當軍長;27歲率領紅6軍團先遣西征,拉開了萬里長征的序幕;30歲率八路軍開創革命根據地;40歲參與了指揮第四野戰軍進軍中南、直追窮寇,埋葬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的鬥爭。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他曾經在朱德、彭德懷、陳毅的麾下工作;做過羅榮桓、徐向前、劉伯承的直接下級;擔任過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的副手。
蕭克是一位軍事教育家。戰爭年代,他辦教導隊,擔任過紅軍大學校長、華北軍政大學的副校長,為革命戰爭和我軍的發展壯大培養了人才。解放以後,他首任軍訓部長,繼任訓練總監部長;編寫條令、創辦軍校,是我軍院校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1972年後,他先後擔任軍政大學校長和軍事學院院長。是他最先提出院校的工作要以教學為中心;是他率先倡導要把我軍的初級指揮院校辦成正規大學,把我軍的幹部培養成“既能治軍又能治國”的軍地兩用人才。
蕭克是一位作家。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他寫下一部長篇小說《浴血羅霄》。這部奇書50年後才得以出版,並於1991年獲得茅盾文學獎榮譽獎。
蕭克是一位詩人,在戎馬倥傯的日子裡,他偷閒賦得許多動人的詩篇,記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歷程。
蕭克是一位書法家。他的書法筆走龍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軍人又是詩人的個性。
蕭克還是一位統領文化軍團的總指揮。他率領一百多位專家學者,歷經8年,編寫出一部史無前例的文化巨著——《中華文化通志》。
他好讀書,善思索,閱覽過大量中外名著,即便在沙場運籌帷幄、指揮鏖戰間隙,仍手不釋卷。斯諾夫人在《中國老一輩革命家(自傳)》中評價:“像周恩來、徐向前和毛澤東一樣,蕭克是中國人所稱的‘軍人學者’的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