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32年>> 7月11日

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劉天華在北平逝世。

1932年7月11日

1932年7月11日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劉天華在北平逝世。_歷史上的今天
劉天華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國樂一代宗師,“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會通其間”的中國優秀的民族樂器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劉天華的父親劉寶珊重視教育,在家鄉曾與人合辦過一所國小。
  劉天華1909年考入常州中學,業餘參加學校軍樂隊,學吹號及軍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劉天華回到江陰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1914年先後在江陰、常州中學教音樂。1915年父親逝世,自己又失業,患病,仍自學二胡,處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時創作。第二年被江蘇省立五中聘為音樂教員,並在該校組織了絲竹部和軍樂部兩支樂隊,在這段期間,他專心於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學習二胡,向沈肇洲學習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學習古琴,沿途還一路尋訪民間藝人,採集各處民間音樂。
  1921年,劉天華到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在江陰組織“國樂研究會”,自1922年起,劉天華先後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北京女子高師和國立藝專音樂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學生有曹安和、王君儀、韓權華、蕭伯青、吳伯超等。在任教之間,他還跟隨俄籍教授托諾夫學習小提琴,同時悉心鑽研西洋音樂理論。另外,他常將街頭賣唱藝人請入家中記錄他們演唱、演奏的曲譜並給予報酬,留下《佛曲譜》和《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兩部遺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橋蒐集鑼鼓譜不幸染上猩紅熱,於6月8日去世。
藝術成就
  劉天華在教學之餘學習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論,並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樂創作和演奏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鑑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劉天華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閒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閒”)。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唱片,現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創作並流傳的外,其餘都是在1926年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3所大學教授二胡、琵琶期間,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蕭友梅、趙元任等人支持下創辦“國樂改進社”之後,或創作、或修改定稿後得以廣為流傳的,至今仍是每個二胡學習者的必修習經典。
  劉天華也是第一個採用近代記譜法編輯了京戲曲譜《梅蘭芳歌曲譜》,此外,他籌組了“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音樂雜誌》,均在社會上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其它還有未完成的《佛曲譜》、《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其一些寫作及翻譯文章等。
  《梅蘭芳歌曲譜》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
  在餞別鋼琴師嘉祉先生的席上說的幾句話
  關於國樂改進社的論著
  梅君畹華、齊君如山等,將往北美介紹國劇於彼邦人士,囑編斯譜。數月以來,余與梅君均為職務所羈,未克充分討論,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訛誤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貿然付印。
  此譜之成,余固受梅、齊二君之矚,然亦略有鄙見,可發表於此。
  國劇重唱,故諺有“聽戲”之說,唱,樂也。然不獨唱之為樂,即一舉手,一投足,亦有樂隨之。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樂意。故謂國劇之基礎,建築於音樂之上,亦無不可。余於劇學為外行,今姑談樂。
  樂之有譜,猶語言之有文字。道義學術之得以流傳久遠者,文字之功也。我國音樂,肇自犧農,盛於有周,濫於唐宋,淵源不可謂不遠。然犧農之樂固不可得而聞,即唐宋之樂,亦已渺無稽考。何者,記譜之法不完備也。我國古樂未嘗無譜,然如唐之卷子本《幽蘭》譜,朱子儀禮經傳之十二詩譜,姜白石之詞譜等,或僅備律呂,或只載簡字,譜不足以賅樂,徒費考古家之周章,於事實無補。近代所出琴譜、崑曲譜等,記載雖已較詳,而缺點尚多,欲籍以流傳久遠,勢所不能。蓋樂有高低、輕重、抑揚、疾徐之分,必其譜能分析微茫,絲絲入扣,方為完備,而舊譜均不能也。今國樂已將垂絕,國劇亦憑於危境,雖原因不一,而無完備之譜,實為其致命傷。設記譜之法早備於往日,則唐虞之樂,今猶可得而聞,《廣陵散》又何至絕響。以皮黃言,今日習鬚生者,不曰宗譚,便曰宗汪。然而絕似譚汪者,百不獲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譚汪相許。何哉,無譜以為之佐證也。設譚汪生時,盡其所能譜而出之,何至今日遙拜門牆者之扣盤捫燭而不得要領耶。
  且人盡一生之力研究一種藝術,能有創造與否,實未可必。設其有之,而令所創造者及身而絕,寧不可悲。昔米喜子、張二奎、程長庚、余三勝等,一生創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與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藝術界莫大之損失也。
  習樂之法有三,曰耳聽,曰目視,曰言傳。三者雖相輔而行,不可缺一,然難記易志為耳聽之弊,模稜失真為言傳之弊,惟目視最為真切。故歐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紙譜成,各國樂壇便可發其妙響。我國樂劇二界,尚有行其耳聽、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談進步,不亦難哉。
  是以今日我國劇樂二界,欲進步必自有完備之樂譜始。而養成演員樂師讀譜、記譜之能力,亦為要圖。當知今後學術界,必須事事科學化,事事精密確鑿,方能有立足地。若雲戲是亂彈,亂彈便了,則劇樂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淺陋,成此小冊,所用記譜方法,當然不足稱為完備。就正當世,實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樂劇二界方家不吝瓊瑤之賜。
劉天華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09年—1911年(14歲—16歲):在常州中學求學時,參加校中軍樂隊,學習吹軍號及軍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學校停辦後,返里參加青年團的軍樂隊,吹奏軍號。從此時開始音樂工作。
  1912年—1914年(17歲—19歲):赴滬參加滬西開明劇社,任樂隊工作。在這時期學習各種西樂器,舉凡管弦樂器、鋼琴等,均加學習,尤以銅管樂器,多有深造。
  1914年:劇社解散,返里任教於華墅華澄國小。
  1915年(20歲):是年春喪父,復貧病失業,心境惡劣,偶赴市購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隨產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達他當時的不得志和內心的抱負。秋任教常州母校,為母校建立了軍樂隊與絲竹合奏團。
  1916年(21歲):與殷尚真女士結婚。
  1917年(22歲):從周少梅先生學習琵琶、二胡。
  1918年(23歲):夏,從沈肇洲先生學習琵琶。本年前後開始創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歲):夏,赴河南學習古琴,染癬疥,負病歸。
  1921年(26歲):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
  1922年(27歲):赴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是年秋又任教於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系。同時學習三弦拉戲。
  1923年(28歲):從托諾夫學習小提琴。
  1924年(29歲):《月夜》定稿。
  1926年(31歲):除北大與女師外,又任教於藝專。創作《苦悶之謳》。學習崑曲。
  1927年(32歲):從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外籍教授學習理論作曲。因托諾夫去津,改從歐羅伯學習,6月,歐羅伯離京,停。創辦國樂改進社,編輯《音樂雜誌》。創作《歌舞引》《改進操》《悲歌》。
  1928年(33歲):創作《除夜小唱》、《閒居吟》,發表《空山鳥語》定稿。
  1929年(34歲):創作《虛籟》。
  1930年(35歲):3月,繼續從托諾夫學習,直至罹病,未間斷。聽寫《梅蘭芳歌曲譜》一冊。
  1931年(36歲):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鳥語》,琵琶曲《歌舞引》及《飛花點翠》。
  1932年(37歲):創作《獨弦操》及《燭影搖紅》。6月1日赴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罹病僅一星期,6月8日晨5時20分逝世。享年整37歲(別處記載38歲,是按虛歲計算)。
劉天華的藝術成就
  劉天華在教學之餘學習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論,並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樂創作和演奏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鑑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劉天華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閒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閒)。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唱片,現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創作並流傳的外,其餘都是在1926年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3所大學教授二胡、琵琶期間,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蕭友梅、趙元任等人支持下創辦“國樂改進社”之後,或創作、或修改定稿後得以廣為流傳的,至今仍是每個二胡學習者的必修習經典。
  劉天華也是第一個採用近代記譜法編輯了京戲曲譜《梅蘭芳歌曲譜》,此外,他籌組了“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音樂雜誌》,均在社會上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其它還有未完成的《佛曲譜》、《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其一些寫作及翻譯文章等。
劉氏兄弟
  劉氏兄弟是指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 劉氏兄弟故居坐落在江陰澄江鎮西橫街49號,現已改為劉氏兄弟紀念館,二進六間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築,距今約有150多年。紀念館分為六間展室,它們展示劉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況及大量手稿、實物。 1985年10月江陰市政府公布為江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半農(1891-1934),名復,原名壽彭,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半農二弟,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大膽借鑑“西樂”改進國樂。他不僅創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納入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將傳統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將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樂器。賦予這兩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以新的生命。
  劉北茂(1903-1981)原名壽慈,半農三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他一生創作了《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獨奏曲和大量練習曲,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從“五四”時期到八十年代長達60多年的歷史跨度中,劉氏三兄弟前赴後繼,不斷追求進步,以科學求實的精神,為弘揚和發展祖國民族文化嘔心瀝血,體現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高尚品德。他們的不朽業績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江陰劉氏“三傑” 。

7月1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