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復辟。
1917年7月1日
復辟後,溥儀坐在乾清宮寶座上接受遺老們的擁戴。 |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從此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但是,封建勢力並不甘心失敗,民國初年,繼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失敗之後,1917年7月1日又發生了清廷的復辟。由於這次復辟是由封建軍閥張勛一手製造的,史稱“張勛復辟”。 張勛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統帥江防營駐紮南京。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進攻南京,張勛負隅頑抗,戰敗後率潰兵據守徐州、兗州一帶,繼續與革命為敵。民國成立後,他和他的隊伍頑固地留著髮辮,表示仍然效忠於清廷,人們稱這個怪模怪樣的軍閥為“辮帥”,他的隊伍被稱為“辮軍”。1913年,張勛因參與鎮壓孫中山發起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凱提拔為長江巡閱使。從此他擁兵徐州,成為一個聲勢赫赫的地方軍閥。 1916年,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稱帝失敗,黎元洪當上大總統,實權掌握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謂“參戰”問題上發生矛盾,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和國會則堅決反對。張勛因德國支持他的復辟主張,而反對對德宣戰,但同時又蔑視黎元洪。因此,黎、段爭相拉攏張勛,張勛卻另有打算。他偽裝成黎、段之間的調解人,企圖坐收漁利,同時拼湊實力,積極為復闢作準備。1917年5月下旬,當黎、段因解散國會問題爭執不下時,段祺瑞策劃武力推翻黎元洪並解散國會,黎元洪得到訊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國務院總理。張勛乘機提出“非復辟不可”的主張,於6月7日率“辮軍”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國會。14日張勛到達北京。 經過一陣緊張的策劃,張勛於6月30日潛入清宮,決定當晚發動復辟。 1917年7月1日凌晨1時,張勛穿上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瓴,率領劉廷琛、康有為、陳毅、沈曾植、王士珍、紅朝宗及幾位辮子軍統領共50餘人,乘車進宮。 3時許,廢帝溥儀在養心殿召見張勛。張率領諸人,溥儀行三拜九叩禮。接著由張奏請復辟說:“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尊榮,讓百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說:“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張說:“皇上睿聖,天下皆知,過去聖祖皇帝也是沖齡踐祚。”12歲的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同日,溥儀發布“即位詔”,稱“共和解體,補救已窮”,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他公布9項施政方針,一連下了8道“上諭”,大舉封官授爵,恢復清朝舊制。參加復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書、閣丞、侍郎等要職,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勛為政務部長兼議政大臣,並被封為忠勇新王。張勛還通電各省,宣布已“ 奏請皇上復辟”,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復辟訊息傳出後,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組成討逆軍,防守的“辮軍”一觸即潰,張勛在德國人保護下逃入荷蘭使館。復辟醜劇僅僅上演了12天,就在萬人唾罵聲中收場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