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下水
1960年4月23日
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
當時的報紙這樣描述這件事:
“東風號”萬噸級遠洋貨輪,從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時間,比原定計畫提前十一天,其中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時間。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造的載重一萬零五百噸的“西風號”遠洋貨輪,從投料到下水花了四個月零九天時間。
“東風號”載貨量一萬噸,排水量一萬六千多噸,航速每小時十七里,續航力一萬二千里,這艘貨輪建成後如從上海起碇,沿太平洋,經印度洋、大西洋,中途不加燃料、飲料,可直達蘇聯列寧格勒。
這樣一艘現代化巨輪的建造,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時間,是這個廠職工民眾大鬧技術革命的結果。全廠職工一跨進六十年代,雄心更大,志向更高。他們豪邁地提出:東風越吹越猛,造船要越造越好,越造越快。全廠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術革命高潮。萬噸級遠洋貨輪從投料到下水,共實現了三百多項重大的技術革新項目,改進設計、改進工藝達一百八十多項,採用了多種新工藝、新技術,使船台周期一再縮短。全船主要結構焊縫合格率達98%以上,船殼建造成本降低了5.5%。在建造過程中,工人們發揚了敢想、敢做的共產主義風格,許多原來認為“辦不到”的事情辦到了。貨輪開始建造時,船上所有的材料、設備都能在國內製造,獨有一台精密儀器--電羅經當時還不能製造。電氣車間工人知道這件事以後,堅決表示:“東風”號一定要用上國產電羅經。工人李文敏、工程師馬滕圖等,戰勝了重重困難,終於製成了我國第一台電羅經。老工人吳裕其,早在萬噸輪船下水以前,就想到如何在下水時不再進行笨重體力勞動。他日夜苦想,終於創造了“無聲下水”的行進操作法。
這個廠在1958年建造第一艘五千噸海輪--“和平二十八號”,船台周期只用了七十天;1959年,建造第二艘五千噸海輪“和平十八號”,船台周期縮短到三十五天。這次的萬噸巨輪,雖然載貨量大一倍,而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