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77年>> 3月22日

著名京劇演員譚富英逝世

1977年3月22日

1977年3月22日,著名京劇演員譚富英同志因患癌症治療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
譚富英,1906年生。是譚門第四代。
藝術界,祖孫七代一脈相承同操此業;京劇界,祖孫六代同工文武老生行當;祖孫二位各為流派創始人的,前無古人,至今後無來者,只有譚氏一家。1997年,是譚門七代中第二代、“譚(鑫培)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先生誕辰150周年之期。北京、武漢同時在12月中旬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譚門第一代,譚志道先生(1808—1887),自湖北江夏(現武昌)遷居北京,工老旦,以嗓音高亢,獲“叫天”譽稱。志道先生之子,就是譚鑫培先生(1847—1917),從他這兒起,以下五代都繼承其衣缽,工文武老生。譚鑫培先生自幼就有天賦的好嗓子,又練就紮實的武功基本功,被觀眾愛稱為“小叫天”。長成以後,善於博收廣采,長於改進革新,劇目、角色、唱腔和演技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於1900年前後形成眾所公認的“譚派”,享有“伶界大王”之譽稱。自此以後,凡屬老生演員絕大多數承襲其藝,時有“老生無腔不學譚”之說。即使日後自成流派,也都是在其“譚派”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
譚門第四代,譚富英先生與其祖父譚鑫培先生共同為譚門七代中的兩個頂峰。過去曾經有一幅漫畫,畫面為老少三人。中間的一位中年,指著那位老年,向少年說:“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又指著少年,向老人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這是站在富英先生之父譚小培先生的立場上,讚揚譚鑫培與譚富英這兩位傑出的藝術大家。皆因小培先生只有一般的名望,而富英先生名登後“四大鬚生”之中,與前、後“四大鬚生”中的另六位,共同在承襲其祖父“譚派”藝術的基礎上,分別創成“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這七大老生流派。近世以來,社會上所稱的“譚派”,指的便是富英先生創成的“譚派”,為與其祖父的“譚派”相區別,也稱為“新譚派”;或稱其祖父的為“老譚派”。
譚富英先生以好嗓子、好武功演出自身的特色。他的嗓音條件勝過祖父,寬亮甜脆無人可比。每唱高腔,真有響遏行雲之勢。聽他唱,如盛暑之際飲一杯清冽甘泉;夜靜之時嚼一顆香甜脆棗。其唱的兩大特色,一是每唱高腔翻上兩個高去,仍然遊刃有餘。一是每唱“快板”,速度極快,但節奏鮮明、字字清晰入耳。他在《斬馬謖》中的“導板”:“火在心頭難消恨”,“恨”字後的“哪啊”,以及《桑園會》中的“大不該在桑園我調戲她”,“該”字後邊的“呀啊”等等,都達到沁人心脾的妙處;《斬馬謖》中的“一見馬謖跪帳下,不由老夫咬鋼牙”等“快板”,則又給人極為解氣,非常過癮之快。在武功方面,也優於許多位老生,體現在《定軍山》、《戰太平》等帶武場子的戲裡,則是耍刀花、槍花,手裡乾淨、利落、快;亮相,身上輕捷、穩健、帥。兩方面都不給人絲毫拖泥帶水之感。
 譚鑫培、譚富英祖孫二位,還有兩樁湊巧的事:一則是,譚鑫培先生於1905年,應邀拍攝了第一部京劇無聲影片《定軍山》的幾個片斷;譚富英先生於1933年,應邀與名旦雪艷琴合拍了第一部京劇有聲電影片《四郎探母》全劇。祖孫二人占了京劇影片之首。

3月22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