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公元624年>> 3月3日

中國女兒節

公元624年3月3日

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其中影響日本韓國“女兒節”的是上巳節。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
“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夏曆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
但女兒節非僅此一個。端午也是女兒節,明代濃榜《宛署雜記》:“宛(宛平縣)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亦積壓歸寧,因呼為婦兒節。”五天中哪天是女兒節呢?該書又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可知只指端午。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七夕又是女兒節,因為乞巧拜月皆是少女之事。加上上巳節,就有三個女兒節。
三個女兒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相重,只不過相重的陽數大小之別。這倒並非出於故意安排,它們都不是從陽數上得名的。七夕有女兒節之稱,當在最前,其次是端午,最後才是重陽。但從意義上說,端午兼屬小閨女,已嫁女,七夕專指小閨女,重陽專屬已嫁女,同中有異,相映成趣。
一稱“鬥牛節”。
農曆四月初八,湖南江永縣各村寨未出嫁的瑤族姑娘,相約到風景優美的山林或泉水邊野餐。每人帶幾樣食品,必須在家中煮熟或在火中煨烤便可食用的。
其中幾樣必不可少:一是花蛋,煮熟,在蛋殼上繪上自己設計的織花邊的圖案;一是花糍粑,在糯米糍粑的一邊刻上繡荷包的花樣,每個糍粑的花樣不能重複,帶多少個糍粑則不論;一是花糖,蜂蜜與熟米粉製成,用黑、白兩色芝麻鑲上各種頭巾圖案。這三樣不必人人都做,但一群聚餐的姑娘中必須三樣都有,爭奇鬥豔,稱為“鬥牛”,父母兄嫂必須支持,但不能代勞,必須姑娘自己動手製作。姑娘們這一天穿上節日盛裝,帶上“三花”食品和其他食品到野餐地點說笑打鬧,追逐嬉戲。姑娘“鬥牛”不許小伙子偷看。只要姑娘們發現小伙子並喊出他的名字,小伙子就得乖乖受罰,為姑娘們撿柴燒火、煨烤食品、尋找野果、採摘山花,不能逃跑。如逃跑,為姑娘們傳出去,就受到恥笑,難再得到姑娘的青睞。

3月3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