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孔子怎么寫好看
孔子名言

孔子關於仁義明辨是非的名言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春秋·孔子《孔子家語·五儀解》

一個人若有仁義之心,就不會自我誇耀;考慮問題若能明辨是非,通達事理,說起話來就不會自以為是。

孔子介紹

[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 * 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閱讀更多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0

孔子相關文章

精彩資源:

  • 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陶淵明

    2020-05-21 15:56:23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梁啓超

    2020-05-29 08:35:07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020-05-14 09:12:39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東去長安萬里余,故人何惜一行書。——岑參

    2020-05-15 16:10:50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韓非《韓非子》

    2020-05-23 13:16:45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長幼有序。——荀子

    2020-05-11 07:06:06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陳子昂

    2020-05-28 12:15:03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顏之推

    2020-05-18 20:00:23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

    2020-05-17 09:26:45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孟詩然

    2020-05-13 09:28:58
  •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蘇軾

    2020-05-23 14:00:08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有賢豪之士,不須限於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試以弓馬;有山林之傑,不可薄其貧賤。——歐陽修

    2020-05-12 09:56:49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時危始識不世才。——杜甫

    2020-05-13 08:12:45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塞萬提斯的名言_關於塞萬提斯的名人名言_塞萬提斯的名句有哪些

    2020-05-20 16:14:48
  •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

    2020-05-12 08:14:38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一步一回首,遲遲向近關。——王維

    2020-05-12 11:33:57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韓愈

    2020-05-14 11:56:23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一行珠簾閒不捲,終日誰來。——李煜

    2020-05-18 12:46:43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

    2020-05-12 07:10:35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

    2020-05-18 09:08:55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
  •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