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處士為予畫像求頌戲與之原文
吳儂戲入筆三昧,老儼分身縑素間。
平昔垂須曾跨海,暮年留眼飽看山。
肯甘夢幻所折困,不受叢林輒見刪。
我不是渠渠是我,謾餘名字落人寰。
詩詞問答
問:陳處士為予畫像求頌戲與之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陳處士為予畫像求頌戲與之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陳處士為予畫像求頌戲與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參考注釋
吳儂
吳 地自稱曰我儂,稱人曰渠儂、個儂、他儂。因稱人多用儂字,故以“吳儂”指 吳 人。 唐 劉禹錫 《福先寺雪中酬別樂天》詩:“才子從今一分散,便將詩詠嚮 吳 儂。” 宋 張先 《喜朝天·清署堂贈蔡君謨》詞:“佳景在,吳儂還望,分閫重來。” 元 張可久 《折桂令·游金山寺》曲:“誤汲南泠,笑殺吳儂,不記《茶經》。”
三昧
佛教用語,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陸游《示子過》
深得其中三昧
分身
抽出工夫去照顧別的事情
無法分身
縑素
(1).細絹。可供書畫。 晉 葛洪 《抱朴子·遐覽》:“縑素所寫者,積年之中,合集所見,當出二百許卷。” 南朝 梁 虞龢 《論書表》:“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寫 河上公 《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吳道子》:“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跡磊落,遂恣意於壁牆。”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五:“ 米元暉 善畫,能以古為今,蓋妙於薰染縑素。”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篇卷》:“大約篇從竹簡,卷從縑素;因物定名,無他義也。”
(2).指書冊或書畫。 南朝 梁 虞龢 《論書表》:“縑素之工,殆絶於昔。”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三:“命 蔡京 、 梁師成 、 黃冕 輩編類其真贋,紙書縑素,備盡卷帙。”《明史·隱逸傳·倪瓚》:“求縑素者踵至, 瓚 亦時應之。” 清 趙翼 《范莪亭孝廉得二扇面》詩:“縑素垂千秋,應可慰毅魄。”
平昔
以往,過去;
秋先平昔最恨的是攀枝折朵。——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
我平昔很少讀小說,忽然來了興趣
跨海
跨越大海。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談,《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説。”《隋唐演義》第三九回:“妾等各處尋覓不見,那曉得陛下跨海而游。” 阿英 《關於鄭成功的二三事》:“克服了一切困難,跨海收復了當時為 荷蘭 人侵占的 中國 土地-- 台灣 。”
暮年
人到老年
眼飽
形容看得多感到滿足。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曰:‘少府亦應太飢。’喚 桂心 盛飯。下官曰:‘向來眼飽,不覺身飢。’”《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他要當面看我時,就等他看個眼飽。我又不殘疾,怕他怎地!”
夢幻
夢中的幻境
折困
折挫困辱。 宋 蘇軾 《<居士集>敘》:“自 歐陽子 之存,世之不説者,譁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詩話總龜·志氣》引 宋 李頎 《古今詩話》:“ 蘇軾 《南中》詩‘平生萬事足,所欠唯一死’,則英特之氣,不受折困。” 金 王若虛 《文辨四》:“ 張伯玉 以《六經閣記》折困 曾子固 。”
叢林
(1) 樹林
叢林戰
(2) 和尚聚居修行的處所,後泛指大寺院
魯智深回到叢林選佛場中禪床上,撲倒頭便睡。——《水滸傳》
不是
(1)
錯誤;過失
是吾不是處。——清·林覺民《與妻書》
(2)
否定判斷
現在不是講話的時候
渠渠
(1).深廣貌。《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 朱熹 集傳:“渠渠,深廣貌。” 宋 王安石 《潭州新學》詩:“撤故就新,為此渠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腴田連阡,夏屋渠渠矣。”
(2).殷勤貌。 宋 蘇舜欽 《上孔待制書》:“古人詡詡而汲善,渠渠而下士,是致德義日益引,望實日益隆,憂患無自入焉。” 宋 梅堯臣 《將赴表臣會呈杜挺之》詩:“學語渠渠問,牽裳步步隨。”
局促不安貌。《荀子·修身》:“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 楊倞 註:“渠渠,不寬泰之貌。”一說,無守貌。 梁啟雄 釋引 陳奐 曰:“渠渠,猶瞿瞿。《齊風》傳云:‘瞿瞿,無守之貌。’”
名字
1.人的名與字。 2.指姓名。 3.名稱;名號。 4.命名;稱其名。 5.猶名譽;名聲。 6.即名詞。人寰
人間;人世
慘絕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