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敬兄韻

作者:方道睿 朝代:元代

和以敬兄韻原文

莫怪旁人笑我愚,知非曾向玉堂居。

恩光夜賜金蓮燭,記注晨修石室書。

幸接鴛鸞通禁籞,敢將苜蓿詠盤蔬。

清朝不草相如檄,僰道巴羌久破除。

詩詞問答

問:和以敬兄韻的作者是誰?答:方道睿
問:和以敬兄韻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和以敬兄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選元詩卷五十八

參考注釋

旁人

(1) 稱除自己或某人、某些人之外的其他的人、另外的人

(2) 旁邊的人

知非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鈕琇 《觚賸·除夜覘士》:“﹝ 陳楚產 ﹞齒踰知非,始補弟子員。”

(2).省悟以往的錯誤。 唐 趙嘏 《東歸道中》詩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寧調元 《東蛻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遙想待他年。”

玉堂

(1).玉飾的殿堂。亦為宮殿的美稱。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然後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迺得為大王之風也。”《韓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漢 劉向 《九嘆·逢紛》:“芙蓉蓋而菱華車兮,紫貝闕而玉堂。” 晉 孫綽 《游天台山賦》:“朱閣玲瓏於林間,玉堂陰映於高隅。”

(2). 漢 宮殿名。《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作 建章 宮……其南有 玉堂 、 璧門 、 大鳥 之屬。” 司馬貞 索隱引《漢武故事》:“ 玉堂 基與 未央 前殿等,去地十二丈。”《東觀漢記·孝沖皇帝紀》:“ 永嘉 元年春正月,帝崩於 玉堂 前殿。”

(3).泛指宮殿。 唐 杜甫 《進雕賦表》:“令 賈馬 之徒,得排金門,上玉堂者甚眾矣。”

(4).官署名。 漢 侍中有玉堂署, 宋 以後翰林院亦稱玉堂。《漢書·李尋傳》:“過隨眾賢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顏師古 註:“ 玉堂殿 在 未央宮 。” 王先謙 補註引 何焯 曰:“ 漢 時待詔於 玉堂殿 , 唐 時待詔於翰林院,至 宋 以後,翰林遂並蒙玉堂之號。”《宋史·蘇易簡傳》:“帝嘗以輕綃飛白大書‘玉堂之署’四字,令 易簡 牓於廳額。” 明 李東陽 《院中即事》詩:“遙羨玉堂諸院長,酒杯能緑火能紅。”《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至於那入金馬,登玉堂,是少年朋友的事業,我過了景了。” 王闓運 《郭新楷傳》:“君逸才也,玉堂群彥為愧多矣。”

(5).嬪妃的居所。借指寵妃。《漢書·谷永傳》:“抑損椒房玉堂之盛寵。” 顏師古 註:“玉堂,嬖倖之舍也。”《後漢書·翟酺傳》:“願陛下親自勞恤,研精緻思,勉求忠貞之臣,誅遠佞諂之黨,損玉堂之盛。”

(6).神仙的居處。《文選·左思<吳都賦>》:“玉堂對霤,石室相距。” 劉逵 註:“玉堂石室,仙人居也。” 明 李東陽 《鏡川先生宅賞白牡丹》詩:“玉堂天上清,玉版天下白。”

(7).豪貴的宅第。 南朝 宋 鮑照 《喜雨》詩:“驚雷鳴桂渚,迴涓流玉堂。” 唐 張柬之 《東飛伯勞歌》:“窈窕玉堂褰翠幙,參差繡戶懸珠箔。” 清 朱彝尊 《水仙子·為毛大可挽姬人曼殊》曲:“玉堂傳説小名兒,檀板能歌絶妙詞。”

(8).經穴名。《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頭面部》:“玉堂在口內上齶,一名上含,其竅即頑顙也。”

恩光

猶恩澤。 南朝 梁 江淹 《獄中上建平王書》:“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顏色。” 唐 元稹 《為蕭相謝告身狀》:“如臣寵榮,豈足為諭,慙惶踴躍,進退難安,拜受恩光,戰汗交集。”《水滸傳》第七一回:“一則祈保弟兄身心安樂;二則惟願朝廷早降恩光。”

金蓮燭

金飾蓮花形燈燭。 宋 蘇軾 《和王晉卿》:“豈老眼,卻對金蓮燭。”《宋史·蘇軾傳》:“ 軾 嘗鎖宿禁中,召入對便殿,已而命坐賜茶,徹御前金蓮燭送歸院。”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宋金蓮燭送歸院者六人》:“金蓮燭送歸院,始於 唐 令狐綯 ……此 唐 故事也。今世所傳詞林美談,皆指 蘇子瞻 耳,不知 宋 時金蓮燭故事共有六人: 王欽若 、 王禹玉 、 晁逈 、 鄭獬 、 蘇軾 、 史浩 也。”參見“ 金蓮華炬 ”。

記注

(1).記錄史實。 周 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漢 代以後,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記錄言行。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且當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後,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書》:“而 漢 魏 已還,密為記注,徒聞後世,無益當時,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金史·孟浩傳》:“ 浩 對曰:‘良史直筆,君舉必書。帝王不自觀史,記注之臣乃得盡其直筆。’”

(2).起居注;編年實錄。 隋 牛弘 《請開獻書表》:“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 江左 。”《資治通鑑·唐文宗開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記注觀之。” 胡三省 註:“記注,即起居注。”

(3).記述、注釋。 清 尤侗 《余賓碩<金陵覽古>序》:“駕言出遊,匝月而窮其勝,得詩六十首,首各記注。”

(4).掛懷,關注。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乃工科給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見,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頗蒙記注。”

猶記錄。《後漢書·律曆志論》:“歷載彌久,暨於 黃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記註。”《舊唐書·柳登傳》:“然 芳 勤於記註,含毫罔倦。” 清 趙翼 《余既答稚存黃金之嘲乃又有詩來索戰再作長句報之》:“我將請司甲乙帳,朱出墨入煩記註。”

石室

(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左傳·莊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晉 杜預 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 司馬子長 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漢陽 太守 殷濟 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新唐書·禮樂志三》:“建石室於寢園,以藏神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書·禮志二》:“ 漢 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 楊炯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石室兮沉沉, 蓬萊山 兮寂又陰。” 宋 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輓詞》:“古今歸石室,筆削紀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近 劉氏 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共為羈僕。”

(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周 道廢, 秦 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晉 葛洪 《抱朴子·內篇自序》:“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宋 司馬光 《神宗皇帝輓辭》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繼皇墳。” 清 錢謙益 《李自華父可守贈承德郎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制》:“為觀於石室,視我贊書。”

(5).岩洞。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吳王 知 范蠡 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 曰:‘臣請如命。’”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嶽巔,石室青青與天連。”《晉書·嵇康傳》:“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見。” 唐 於鄴 《贈隱者》詩:“石室掃無塵,人寰與此分。” 宋 蘇軾 《游桓山記》:“登 桓山 ,入石室。” 陳毅 《七星岩》詩:“石室嘆鑽天, 景福 祕地藏。”

(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 劉向 《真君傳》:“ 赤松子 者, 神農 時雨師也……數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始興機山 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剪燈新話·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 徐喈鳳 《會仙記》:“ 秋鴻 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別有天地。” 黃侃 章炳麟 《遊仙聯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喬 松 儔。”

鴛鸞

(1).鵷與鸞。皆鳳屬。《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晉朝饗樂章》:“鴛鸞濟濟,鳥獸蹌蹌。”

(2).比喻賢人。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鋭志於雛鼠者,不識騶虞之用心,盛務於庭粒者,安知鴛鸞之遠指。”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光寺》:“至於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鴛鸞接翼,杞梓成陰。” 范祥雍 校註:“鴛與鵷通。鴛、鸞皆鳳族,以比喻賢人。” 唐 韓偓 《和王舍人撫州飲席贈韋司空》:“席上弟兄皆杞梓,花前賓客盡鴛鸞。”

(3).比喻朝官、同僚。 唐 裴翻 《和主司王起》:“雲霄幸接鴛鸞盛,變化欣同草木榮。” 唐 韓偓 《夢中作》詩:“紫宸初啟列鴛鸞,直向龍墀對揖班。”

(4).指情侶。 明 王錂 《春蕪記·家門》:“不料奸徒設計,阻佳期拆散鴛鸞。”

(5). 漢 宮殿名。 漢 張衡 《西京賦》:“後宮則 昭陽 、 飛翔 、 增成 、 合驩 、 蘭林 、 披香 、 鳳皇 、 鴛鸞 。”《文選·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金溝朝 灞 滻 ,甬道入 鴛鸞 。” 李善 註:“ 潘岳 《關中記》曰:‘ 未央殿 東有 鴛鸞殿 。’”

禁籞

(1).亦作“ 禁蘌 ”。禁苑周圍的藩籬。指禁苑。 唐 楊炯 《送并州旻上人》詩序:“風煙淒而禁籞寒,草木落而城隍晚。” 唐 樓穎 《東郊納涼憶左威衛李錄事收昆季太原崔參軍》詩序:“地即故倅天官 顧公 之舊林,今貳宰君 李公 之別業,右抵禁籞,斜界 沁園 。” 宋 曾鞏 《橙子》詩:“江湖苦遭俗眼慢,禁蘌尚覺凡木多。” 宋 王禹偁 《園林犬賦》:“若乃風暖掖庭,花繁禁籞,扇挨錦翼之雉,籠近雪衣之女。”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一》:“然麟鳳為王者之祥,獅鸇僅禁籞之玩,君子宜何居焉?”

(2).指宮廷。 宋 岳珂 《桯史·乾坤鑒法》:“ 徽祖 嘗召之入禁籞。” 明 宋濂 《忠孝堂銘》:“凡於國事,近則服勞禁籞,遠則捍禦邊陲,無一絲不盡於忠。” 清 黃宗羲 《陸文虎先生墓志銘》:“九重禁籞之地,九列大臣之重,一落魄妄男子得以隻手障天,狂言作鱷。”

(3).指宮廷門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佟襄毅伯》:“故當時禁籞嚴警,有終身列部曹而不識 乾清門 者。”

苜蓿

一種生長廣泛的重要的歐洲豆科牧草植物( Medicago sativa ),具三小葉和藍紫色花,主要作為牧草和綠肥作物,在旱季可生存,這是因為它們有特別長的根系,可適應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

清朝

清晨。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八:“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崗。” 宋 蘇轍 《僧伽塔》詩:“方丈近聞延老宿,清朝留客語逡巡。” 明 唐寅 《白髮》詩:“清朝攬明鏡,元首有華絲。”

清明的朝廷。《後漢書·列女傳·班昭》:“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 子穀 負辱清朝。” 唐 羅隱 《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詩之二:“敢恨甲兵為棄物,所嗟流品誤清朝。” 宋 蘇軾 《故李承之待制之六丈輓詞》:“清朝竟不用,白首仍憂時。” 明 劉基 《擬連珠》之六八:“舞法之吏,不樂清朝。”

相如檄

指 漢 司馬相如 的《喻巴蜀檄》。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為郎數歲,會 唐蒙 使略通 夜郎 西 僰 中,發 巴 蜀 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興法誅其渠帥, 巴 蜀 民大驚恐。上聞之,乃使 相如 責 唐蒙 ,因喻告 巴 蜀 民以非上意。”後因以“相如檄”指曉諭軍民的文告。 宋 辛棄疾 《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詞:“東北驚看 諸葛 表,西南更草 相如 檄。”

僰道

古縣名。 漢 屬 犍為郡 。為 僰 人所居,故名。 王莽 時曾改稱 僰治 。地在今 四川 宜賓縣 境。見《漢書·地理志上》。 清 丁澎 《送孫九畹備兵保寧》詩:“ 僰道 生猺能 漢 語, 羌 西諸將半 渝 歌。”

破除

除去,消除;敗壞;摧殘;花費,用盡

破除情面

詩詞推薦

和以敬兄韻原文_和以敬兄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