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幾人能信見前因,滿意肥甘豢色身。
曾是鼎鍾華貴胄,肯同瓶缽苦空人。
招呼善友明初地,降伏心魔淨六塵。
翻笑花間沾醉客,空看高冢臥麒麟。
詩詞問答
問:《次韻曾天猷贈知宗趙端禮展缽詩》的作者是誰?答:張守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張守的名句有哪些?答:張守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參考注釋
前因
在一個事變或事件之前發生的或起過影響作用的事情、條件、形勢或環境
戰爭的前因和後果
滿意
意願得到滿足;符合心愿
一切都使他不滿意
肥甘
(1).指肥美的食品。《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晉 葛洪 《抱朴子·微旨》:“知飲食過度之速疾病,而不能節肥甘於其口也。” 明 莫是龍 《筆麈》:“肥甘可省,蔬食可獨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樂仲》:“母好佛,不茹葷酒。 仲 既長,嗜飲善啖,竊腹腓其母,每以肥甘勸進。” 魯迅 《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少女》:“恰如食品的饜足了普通的肥甘,就想乳豬芽茶一樣。”
(2).指滋味鮮美。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孫待制春日偶書》:“瓮面春醅壓嫩藍,盤中鵝炙亦肥甘。”
色身
佛教語。即肉身。《楞嚴經》卷十:“由汝念慮,使汝色身。”《金剛經·離色離相分》:“如來説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陳雄 注引《壇經》:“皮肉是色身。” 南朝 陳 徐陵 《長乾寺眾食碑》:“則菩薩應化,鹹同色身,諸佛浄土,皆為揣食。” 唐 黃滔 《莆山靈岩寺碑銘》:“ 了公 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不壞。”《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小僧出家人,只這個色身,尚非我有,何況外物乎?”
鼎鍾
見“ 鼎鐘 ”。
亦作“ 鼎鍾 ”。鼎與鍾。古代鐘鼎上刻銘文,以旌有功者。有時即借指功業。《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銘著於鼎鍾,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 宋 葉適 《祭韓子師尚書文》:“所可寃者,天與魁傑;既墮鼎鐘,人共埋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唐求》:“值三靈改卜,絶念鼎鍾,放曠疎逸,出處悠然,人多不識。” 明 汪廷訥 《種玉記·乘訪》:“兒今別去遠從戎,指日勛庸建鼎鐘。”
貴胄
貴族的後裔
開府置佐史,並以貴胄充之。——《陳書·江總傳》
瓶缽
(1).僧人出行所帶的食具。瓶盛水,缽盛飯。 唐 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歸嵩陽蘭若》詩:“唯將舊瓶鉢,卻寄白雲中。” 唐 姚合 《寄無可上人》詩:“終須執瓶鉢,相逐入 牛頭 。”
(2).指僧人化緣。 南朝 梁簡文帝 《為人作造寺疏》:“巖飾之理難階,瓶鉢之資已罄。”
(3).指僧人。 唐 翁承贊 《題景祥院》詩:“一溪拖碧遶崔嵬,瓶鉢偏宜向此隈。”
苦空
佛教語。謂人世間一切皆苦,凡事俱空。後亦用作佛門的代稱。 南朝 梁武帝 《摩訶般若懺文》:“觀夫常樂我浄,蓋真常之妙本,無常苦空,乃 世祖 之累法。” 宋 蘇軾 《勝相院經藏記》:“苦空無我,無量妙義,凡見聞者,隨其根性,各有所得。”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引》:“為 老氏 之道者曰清靜,為 釋氏 之道者曰苦空。由清靜而之於長生,繇苦空而之於頓悟。”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六篇:“有方士亦自造偽經,多作異記,以長生久視之道,網羅天下之逃苦空者。”
招呼
(1).用言語、手勢或其他方式招引、呼喚。 唐 趙嘏 《十無詩寄桂府楊中丞》:“東省南宮興不孤,幾因詩酒謬招呼。” 宋 蘇軾 《新釀桂酒》詩:“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老殘遊記》第二十回:“派人到省城裡招呼個大戲班子來,並招呼北柱樓的廚子來,預備留 老殘 過年。” 魏巍 《東方》第三部第一章:“我在屋子裡招呼了一聲,他竟沒有聽見。”
(2).招附;招撫。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七》:“ 肜 乃思所以離間二寇,以分其勢。招呼 鮮卑 ,示以財利。”《三國志·蜀志·諸葛誕傳》:“後 毌丘儉 、 文欽 反,遣使詣 誕 ,招呼 豫州 士民。”
(3).用言語、點頭、招手、行禮等方式表示問候。《老殘遊記》第二回:“這一羣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 老孫頭 接二連三地跟從 元茂屯 出來的趕車的招呼,問長問短,應接不停。”
(4).照料;關照;照管。《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我想著受主子恩典,又招呼了你這么大,撂下走了,天良何在?”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我跟車間的姐妹說一聲,有啥動靜,她們會來招呼你的。” 李季 《五月端陽》三四:“幾十里路上請醫生,全村人招呼著一個傷員。” 趙樹理 《小經理》:“你慢慢養著吧,不要著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暫且招呼幾天!”
(5).接待;應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侄少爺來到,本該要好好的招呼;因為老爺今日出門……等老爺回來時,再請少爺來罷。” 葉紫 《行軍掉隊紀》五:“這山坳里十多家店家,就只有他家的生意興盛。招呼好,飯菜好,並且還能夠保險客人平安。”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二章:“ 劍平 的職務是站立櫃檯招呼顧客。”
(6).扶持;抬舉。 趙樹理 《李有才板話》九:“ 小元 他原來是你們招呼起來的人,只要 恆元 一倒,還有法子叫他變過來。”
善友
(1).友善,引為友好。《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安平 趙孔曜 ,薦 輅 於 冀州 刺史 裴徽 …… 徽 於是闢為文學從事,引與相見,大善友之。”
(2).指交好友朋。 清 吳敏樹 《與楊性農書》:“ 性農 非有求託於 吉安 者,非假光寵於 吉安 者,其親賢善友,而欲偕之於道,素意固然也。”
(3).指佛教教友。《海龍王經》卷一:“ * 後夜,常觀精進,敬重善友,志懷羞恥,常以大哀護於一切。” 南朝 梁武帝 《游鐘山大愛敬寺》詩:“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 宋 秦觀 《法雲寺長老然香會疏文》:“肆求善友,同結勝緣。”
初地
(1).佛教語。謂修行過程十個階位中的第一階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為“初地”;大乘菩薩“十地”中,以“歡喜地”為“初地”。《華嚴經·十地品》:“今明初地義,但以略解説……是初菩薩地,名之為歡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2).佛教寺院。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竹逕從初地,蓮峰出化城。” 清 康基田 《登焦山》詩:“人從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降伏
用強力使馴服
六塵
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與“六根”相接,便能染污淨心,導致煩惱。《圓覺經》卷上:“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塵是境,識體是心。” 南朝 宋 鮑照 《佛影頌》:“六塵煩苦,五道綿劇。” 宋 司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歸廬山》詩之二:“六塵皆外物,萬法盡迷途。” 明 劉基 《松風閣記》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塵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虛妄耳。” 瞿秋白 《豬八戒》:“一切愛戀六塵,以至於‘ * 是沒有的,是幻執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團都滅絕了,成個正覺’,得證涅槃。”
沾醉
謂大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府縣·金元煥》:“即具酒肴盛饌……人人以大觥沃之沾醉。” 清 周亮工 《與陳琪園書》:“旅次 龍山 ,飲羊羔酒過多,沾醉,草草都不能文。”
霑醉:大醉。因酒醉時胸襟沾濕,故稱。《漢書·遊俠傳·陳遵》:“嘗有部刺史奏事,過 遵 ,值其方飲,刺史大窮,候 遵 霑醉時,突入見 遵 母。” 顏師古 註:“霑,濕。言其大醉也。”《資治通鑑·唐僖宗中和四年》:“從者皆霑醉。” 胡三省 註:“霑醉,言飲酒大醉,胸襟霑濕,不能自持也。” 清 鄭燮 《再和盧雅雨》之四:“皂隸解吟箋上句,輿臺霑醉柳邊城。”
看高
預測市場價格上漲。 茅盾 《趙先生想不通》:“凡是能夠叫市場人心‘看高’的訊息,--也不妨說是謠言,他 趙先生 總聽著不受用。”
麒麟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徵祥瑞。《管子·封禪》:“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 宋 黃庭堅 《送范德孺知慶州》詩:“阿兄兩持 慶州 節,十年麒麟地上行。” 郭沫若 《屈原》第三幕:“你們要聽那妖精的話,說鳳凰是雞,說麒麟是羊子,說龍是蚯蚓,說靈龜是甲魚。”
(2).比喻才能傑出的人。《晉書·顧和傳》:“ 和 二歲喪父,總角便有清操,族叔 榮 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興吾宗者,必此人也。’”
(3).見“ 麒麟閣 ”。
(4).見“ 麒麟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