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原文
講義要當重切磋,絜齋不事頌辭阿。
解經依注無為異,取古誡今有足多。
雅頌諸篇惜已失,風南數首出重羅。
黍離故國三致意,其奈孱王弗聽何。
詩詞問答
問:題絜齋毛詩經筵講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絜齋毛詩經筵講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歌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一
參考注釋
講義
為講課而編寫的教材或資料
要當
自當;應當。《後漢書·馮魴傳》:“我與 季 雖無素故,士窮相歸,要當以死任之,卿為何言?” 唐 牟融 《寄周詔州》詩:“功業要當垂永久,名利那得在須臾。”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要當牢記吾言,後會亦不遠也。”
切磋
(1) 器物加工的工藝名稱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衛風·淇奧》
切磋琢磨
(2) 比喻道德學問方面相互研討勉勵
以資切磋。——清· 劉開《問說》
無人切磋
(3) 喻痛惻
心內切磋
絜齋
潔淨齋戒。《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寤春風兮發鮮榮,絜齋俟兮惠音聲。” 劉良 註:“言見春發萬物之榮,乃絜齋戒以待惠和之音。”《漢書·張禹傳》:“擇日絜齋露蓍,正衣冠立筮。”《後漢書·明帝紀》:“長吏各絜齋禱請,冀蒙嘉澍。”
不事
(1).不侍奉,不服事。《易·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2).指不任以官職。《晉書·劉寔傳》:“臣以為古之養老,以不事為優,不以吏之為重。”《資治通鑑·晉懷帝永嘉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不事,謂不使任事。”
(3).不服勞役。《荀子·大略》:“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立石 東海 上 胊 界中,以為 秦 東門。因徙三萬家 麗邑 ,五萬家 雲陽 ,皆復不事十歲。”《資治通鑑·始皇帝三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不事者,不供征役之事。”
(4).不辦事;不做事。《新唐書·李齊運傳》:“ 萬年 丞 源邃 不事, 齊運 怒,捽辱之,死於廷。” 巴金 《海的夢》前篇:“這島國和許多別的國度一樣,有幾個坐在宮殿里發命令統治人民的酋長,有一些終日娛樂不事的貴族,又有一些從早晨勞動到晚的奴隸。”
頌辭
讚揚或祝賀的文詞。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古闕頌辭,繼在後儒。”
解經
解釋經義。《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朱文公 解經自立一説,也是要後人與諸儒參看。” 清 戴震 《書<小雅·十月之交>篇後》:“病在析理未精,猥以為經解不可盡拘以理,是開解經者之弊也。”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解經恆例,對文則異,散文則同。”
無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3) 不要,不用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足多
足以稱美。《史記·遊俠列傳序》:“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宋 曾鞏 《衛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銘》:“蓋君之質與其恕,又有足多者如是也。” 陳源 《文化的交流》:“我 中華 物質雖不及他國,而文化之優異有足多者。”
雅頌
亦作“ 雅訟 ”。1.《詩經》內容和樂曲分類的名稱。雅樂為朝廷的樂曲,頌為宗廟祭祀的樂曲。《論語·子罕》:“子曰:‘吾自 衛 返 魯 ,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劉寶楠 正義:“《詩》之風、雅、頌以體別,樂之風、雅、頌以律同,本之性情,稽之度數,協之音律,其中正和平者,則俱曰雅頌焉云爾。”
(2).指盛世之樂、廟堂之樂。《禮記·樂記》:“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 孔穎達 疏:“雅以施正道,頌以贊成功,若聽其聲,則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廣焉。” 漢 賈誼 《新書·傅職》:“干戈戚羽之舞,管籥琴瑟之會,號呼歌謡,聲音不中律,燕樂雅訟逆樂序,凡此其屬,詔工之任也。”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雅頌播 吳 越 ,還如太階平。” 明 方孝孺 《君子齋記》:“有形者皆足悟乎目,不特閲典謨雅頌而後至理可樂也。” 魯迅 《且介亭雜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引《申報》:“聆其節奏,莊嚴肅穆,不同凡響,令人悠然起敬,如親 三代 以上之承平雅頌。”
首出
傑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弔》:“自 賈誼 浮 湘 ,發憤弔 屈 ,體周而事覈,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前輩 許棠 《過洞庭詩》,最為首出,爾後無繼斯作。” 孫中山 《建國方略·不知亦能行》:“ 中國 為世界最古之國,承數千年文化,為東方首出之邦。”
重羅
(1).重重羅網。 唐 司空圖 《喜山鵲初歸》詩之一:“翠衿紅觜便知機,久避重羅穩處飛。”
(2).器具名。即細羅篩。
黍離
本為《詩·王風》中的篇名。《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周 室之顛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遂用作感慨亡國之詞。 三國 魏 曹植 《情詩》:“遊子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麥秀之感,非獨 殷 墟;黍離之悲,信哉 周 室。” 宋 柴望 《多景樓》詩:“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明 張煌言 《舟次琅琦謁錢希聲相公殯宮》詩之一:“赤手曾扶板蕩運,黃腸猶帶黍離愁。”
故國
(1) 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國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孟子·梁惠王》
(2) 祖國,本國
見故國之旗鼓,感乎生於疇日。——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生活習慣基本上保持故國的一套
(3) 故鄉,家鄉
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唐· 杜甫《上白帝城詩》
(4) 舊都。南宋時指汴京
(5) 指舊地;古戰場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三致意
亦作“ 三致志 ”。再三表達其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平甫 於此蓋三致意焉。”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九:“ 孔 雖當據亂之世,而黜古學,改今制,託詞寄義於昇平、太平,未嘗不三致意焉。”
其奈
亦作“ 其那 ”。怎奈;無奈。 唐 劉禹錫 《遙和韓睦州元相公二君子》詩:“其奈無成空老去,每臨明鏡若為情?” 唐 元稹 《春六十韻》:“虛逢好陽艷,其那苦昏懜。” 宋 楊萬里 《乙酉社日偶題》詩:“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緣溪路未乾。” 明 劉基 《移梅亭》詩:“月涼夜色清如水,其那樓頭玉笛哀。”
孱王
懦弱的君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趙 相 貫高 、 趙午 等年六十餘,故 張耳 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音如‘潺湲’之‘潺’。 冀州 人謂懦弱為孱。” 司馬貞 索隱:“弱小貌也。”《新唐書·姚思廉傳贊》:“ 思廉 以諸生侍孱王,奮然陳大義,挫虓虎而奪之氣,勇夫悍心,褫駭自卻,不敢加無禮於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