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齋居原文
剛過夏禘致追思,即值虔齋雩祭時。
敢恃沾膏優往歲,益殷祈稔凜先期。
座遷燕寢興居肅,味徹腥辛淡泊宜。
蜀望誰能不萌志,雲生還切沐恩滋。
詩詞問答
問:雩祭齋居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雩祭齋居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雩祭齋居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八
參考注釋
過夏
度過夏天;避暑
每年他都到北戴河去過夏
追思
回想;回憶
追思往昔
雩祭
古代求雨的祭祀。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華》:“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 漢 王充 《論衡·龍虛》:“龍與雲相招,虎與風相致,故 董仲舒 雩祭之法,設土龍以為感也。”《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歲時村社雩祭祠禱,鼓舞會集, 圖 必造之。”《清史稿·高宗紀一》:“癸酉,定雩祭典禮,御製樂章。”
往歲
往年
往歲多至。——清· 方苞《獄中雜記》
先期
(1) 在預定的某個日期以前
代表團的部分團員已先期到達
(2) 在事情發生或進行之前;規定的日數
燕寢
(1).古代帝王居息的宮室。《周禮·天官·女御》:“女御掌御敘於王之燕寢。”《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後,有夫人” 唐 孔穎達 疏:“《周禮》王有六寢,一是正寢,餘五寢在後,通名燕寢。” 唐 杜甫 《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蓋所以教本古訓,發皇婦道,居具燕寢之儀,動有環珮之節。”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常朝》:“本朝列聖憂勤政事,凡離宮燕寢,無不披覽奏章,召對大臣。” 王國維 《觀堂集林·明堂廟寢通考》:“古之燕寢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其南宮之室謂之適室,北宮之室謂之下室,東西宮之室則謂之側室。四宮相背於外,四室相對於內,與明堂、宗廟同制。其所異者,唯無太室耳。”
(2).泛指閒居之處。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 仲尼 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 王利器 集解:“燕寢,閒居之處。”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魏陳二夢》:“﹝ 陳阜卿 ﹞除 建康 留守,思 德言 所終之地,大惡之。既至,凡居室燕寢,皆避不敢往。” 清 趙翼 《平姚海明府卓薦入都》詩:“ 石壕 夜靜追符少,燕寢香凝好句成。”
(3).指臥室。 章炳麟 《蘄黃母銘》:“以六月十日日昳,卒於燕寢。”
(4).公餘休息;睡眠。 宋 陸游 《問候葉通判啟》:“春容方麗,燕寢多閒,冀調興止之宜,用副傾依之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仙》:“ 劉 歸,假貴家廣宅,備客燕寢,灑掃光潔。”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陸雙全》:“有 陸郎 雙全 者, 蘇州 人。貌韶秀,為侍郎所鍾愛,每燕寢間,非 陸 侍側,則終夜不寢。”
興居
指日常生活。猶言起居。 晉 葛洪 《抱朴子·至理》:“食飲有度,興居有節。” 宋 秦觀 《與蘇公先生簡》:“去冬伏奉所賜教,旋又 李獻甫 過此,甚得興居之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 封 亦惻惻,訊 十一娘 興居。”
淡泊
(1) 對於名利淡漠,不看重
實淡泊而寡慾兮。——曹植《蟬賦》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 家道清貧
家私產業,仍是祖宗流傳的,甚是淡泊。——《檮杌閒評—明珠緣》
能不
(1).猶言而不。《詩·衛風·芄蘭》:“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馬瑞辰 通釋:“按能字古讀若耐,聲與乃相近,而義亦同。能即乃也,乃猶而也。言雖則佩觿,而不我知也。”
(2).豈能不。謂不能不。 唐 白居易 《憶江南》詞之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緑如藍,能不憶江南!”
同“ 能否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 信 言諸將能不,各有差。”
生還
從危險的遭遇中活著返回
無一生還
沐恩
(1).蒙受恩惠。 唐 許敬宗 《奉和初春登樓即目應詔》:“沐恩空改鬢,將何謝夏成!”《西湖佳話·六橋才跡》:“百姓賴此得免流散死亡之苦,感德沐恩,不可勝言。”
(2). 明 清 時軍官對其長官的自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武臣自稱》:“ 江陵 當國,文武皆以異禮禮之。邊將如 戚繼光 之位三孤, 李成梁 之封五等,皆自稱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回:“沐恩自不小心,走滑了腳,倒教老帥操心,沐恩實在感激得很!”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以沐恩的愚見,請相爺從那邊另外一條小路回府,讓他們到這裡來撲一個空。”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試問仙翁為阿誰,世良其字陳其族陳淳《詠陳世良天開圖畫之閣》
- 更撩人清興,異香芬馥盧炳《賀新郎》
- 樓高夜獨吟,鑑古復壽今方回《次韻金直卿夏夜》
- 青苹流水簫聲弄
- 翠映誰家竹,香飄何處花華岳《借景樓》
- 脫盡情塵訊息在,蘆花江上月明秋釋正覺《偈頌七十八首》
- 今宵恨客多,污子白巾
- 殷勤點翠竹,散漫沾芳草釋道常《濺玉亭》
- 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
- 綠窗斜動搖風竹劉燾《菩薩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