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行建昌作詩招雲居元禪師近過南康不見用前韻馳寄

作者:彭汝礪 朝代:宋代

原文

雕金閒璧雲中居,臥龍更有文公廬。

門前不設羊牛車,誰捋虎鬚跋狼胡。

寶林環繞千珊瑚,中間一點摩尼珠。

遊戲樂說心如如,諸方傳錄為奇書。

愛師談實非空虛,生決定信無疑狐。

表里洞徹如冰壺,輕重已自分錙銖。

咫尺祇恨相逢疏,各自有口能無吁。

詩詞問答

問:《去年行建昌作詩招雲居元禪師近過南康不見用前韻馳寄》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2. 自註:禪師和予詩云有口吃飯誰能吁。

參考注釋

雕金

(1).刻鏤的金飾。 南朝 梁 武帝 《龍笛曲》:“美人綿眇在雲堂,雕金鏤竹眠玉牀。”《南史·后妃傳論》:“花梁繡柱,雕金鏤寶。”

(2).比喻寫作華美的文辭。 唐 韋渠牟 《步虛詞》之二:“鏤玉留新訣,雕金得舊編。”

雲中

(1).雲霄之中,高空。常用指傳說中的仙境。《楚辭·九歌·雲中君》:“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王逸 註:“雲中,雲神所居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四·王子喬》:“ 王子喬 ,參駕白鹿雲中遨。” 宋 柳永 《玉蝴蝶》詞:“雲中鼓吹,游徧 蓬萊 。”

(2).高聳入雲的山上。喻塵世外。 宋 嚴參 《沁園春·自適》詞:“吾應有,雲中舊隱,竹里柴扉。”

(3).比喻朝廷。 明 高啟 《寓感》詩之十六:“ 蜀 琴有奇紋,本是枯桐枝……曾持薦 黃帝 ,雲中奏《鹹池》。”

(4).古郡名。原為 戰國 趙 地, 秦 時置郡,治所在 雲中縣 (今 內蒙古 托克托 東北)。 漢 代轄境較小。有時泛指邊關。《韓非子·喻老》:“故雖有 代 、 雲中 之樂,超然已無 趙 矣。”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要途問邊急,雜虜入 雲中 。” 清 朱彝尊 《送曹侍郎溶備兵大同》詩之二:“知有 馮唐 論將略,不令 魏尚 久 雲中 。”

(5).古 雲夢澤 。《左傳·定公四年》:“ 楚子 涉 雎 濟 江 ,入於 雲中 。” 杜預 註:“入 雲夢澤 中。” 楊伯峻 註:“傳説 雲夢澤 跨 江 南北,此 江 南之 雲夢 。”

臥龍

比喻隱居或未露頭角的傑出人才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牛車

(1) 由牛拉的重車

(2) 用牛拉的車輛

捋虎鬚

比喻冒犯厲害的人

狼胡

喻處境艱難,進退維谷。《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孔穎達 疏:“ 毛 以為狼之老者則頷下垂胡,狼進前則躐其胡,卻退則跲其尾……以喻 周公 攝政之時,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其志,進退有難。” 朱熹 集傳:“胡,頷下懸肉也。” 高亨 註:“胡,獸頷下下垂的肉。獸的胡上總是生著較長的毛,所以字變為鬍,胡本含有鬍意。老狼的胡肉長,胡毛也長,行走時,兩腳就踩著了。” 宋 敖陶孫 《題三元樓壁》詩:“左手旋乾右轉坤,如何羣小恣流言。狼胡無地居 姬旦 ,魚腹終天弔 屈原 。” 清 趙翼 《西湖詠古》之五:“去國狼胡非帝意,隔籬犬吠是人聲。”參見“ 狼跋 ”。

寶林

(1).佛教語。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七寶樹林的簡稱。《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寶林之上,喜見葉而爭開。” 許地山 《空山靈雨·七寶池上的鄉思》詩:“你豈忘了這裡是天堂?你豈不愛這裡底寶林成行?”

(2).古代宮中女官名。《隋書·后妃傳序》:“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女御。”《新唐書·車服志》:“禮衣者,六尚、寶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

環繞

(1) 沿由路程、行進和旅行所形成的圓圈運動

環繞世界一周

(2) 在四周構成圓環;構成彎曲或圓形邊界

林地環繞著村莊

珊瑚

許多珊瑚蟲的骨骼聚集物,樹狀,供玩賞

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說文》。按,似樹,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錯,無葉,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網:比喻有才學的人都被收羅來了

中間

(1) 中心

中間突破

(2) 在事物兩端之間或兩個事物之間

中間馳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傳》

坐在他們兩個中間

(3) 在裡面

生活在人民民眾中間。

一點

(1) 漢字的一種筆畫。常指書畫中的點畫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數量

做一點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4) 一小時

下午一點

摩尼珠

寶珠。 晉 法顯 《佛國記》:“﹝ 師子國 ﹞多出珍寳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 唐 杜甫 《贈蜀僧閭丘師兄》詩:“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 宋 蘇軾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東南山水相招呼,萬象入我摩尼珠。” 元 顧瑛 《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詩:“又若摩尼珠,躍出驪龍湫。”

戲樂

戲曲演出

偶陳戲樂。——清· 張廷玉《明史》

如如

(1).佛教語。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如,理的異名。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三:“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壇經·行由品》:“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

(2).佛教語。指永恆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讀禪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宋 蘇軾 《濁醪有妙理賦》:“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語。引申為永存,常在。 唐 賈島 《寄無得頭陀》詩:“落澗水聲來遠遠,當空月色自如如。”《西遊記》第九九回:“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4).恭順儒雅貌。 元 劉致 《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説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明 陳所聞 《雙調玉抱肚·懷李如真》曲:“如如風範,幸龍門當年得攀。” 清 惲敬 《答方九江》:“前過 九江 ,留數日,視署舍如山居,僚屬循循如如,文學掌故,甚善甚善。”

(5).絡繹不絕。《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清 郝懿行 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詞詞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癢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兒里骨轆轆地雷鳴,眼懸懸地專盼著人來請。”

諸方

(1).各地方。《晉書·何劭傳》:“每諸方貢獻,帝輒賜之,而觀其占謝焉。” 南朝 梁元帝 《庾先生承先墓誌》:“諸方未游,佳城已望。”《新唐書·百官志二》:“大朝會,諸方起居,則受其表狀。”

(2).猶諸道。 宋 蘇軾 《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諸方人人把雷電,不容細看真頭面。”

(3).別的方位;別的地方。《太平廣記》卷二 * 引 五代 王仁裕 《王氏見聞·韓伸》:“又或雲某方位去吉,即往之,諸方縱人牽之不去。”《景德傳燈錄·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僧辭,問云:‘學人到諸方,有人問和尚近日作么生,未審如何祇對。’”

空虛

裡面沒有什麼實在東西的;不充實的

反對派所持的空虛的論點

決定

決定的事項

傳達上級的決定

無疑

沒有可疑之處,表示非常肯定

確信無疑

表里

(1) 外表和內心;外面和裡面

互相為表里

與胥卒表里。(表里為奸,內外勾結。)——清· 方苞《獄中雜記》

(2) 衣服的面子與里子。亦泛指衣料

(3) 事物的內外情況,一切原委

明白了《五卅 * 》一案的表里

(4) 中醫指病在淺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內臟的症候

洞徹

徹底地理解

冰壺

(1).盛凍的玉壺。常用以比喻品德清白廉潔。語本《文選·鮑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李周翰 註:“玉壺冰,取其絜浄也。” 唐 姚崇 《冰壺誡序》:“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清也……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明 孫梅錫 《琴心記·王孫作醵》:“官況托冰壺,友誼敦芳醑,數載夢中孤,今日樽前聚。” 清 陳夢雷 《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霜鍔揚輝耀,冰壺濯晶瑩。”

(2).借指月亮或月光。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冰壺通皓雪,綺樹眇晴煙。” 宋 楊萬里 《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詩:“人間何處冰壺是,身在冰壺卻道非。” 元 馬致遠 《青山淚》第三折:“正夕陽天闊暮江迷,倚晴空 楚 山疊翠,冰壺天上下,雲錦樹高低。” 明 陳所聞 《浪淘沙·中秋同皮元素泛月》曲:“秋色老梧桐,月滿遙空。畫橋百尺似飛虹。人向冰壺同載酒,細浪輕風。” 清 李基和 《戊寅中秋初度月下作》詩:“誰畫 雁門 今夜裡,山川別樣貯冰壺。”

輕重

(1) 重量的大小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這兩隻箱子輕重不一樣

(2) 情況嚴重程度的深淺,事情的主次

工作要分輕重緩急,不能一把抓

(3) 恰當或合適的性質或狀態;適當限度或分寸

小孩子說話不知輕重

(4) 意義的大小

輕重固何如哉。——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自分

自料,自以為。《漢書·蘇武傳》:“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武 ,請畢今日之驩,效死於前。”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心離志絶,自分黃耇無復執珪之望。” 宋 陳亮 《書趙永豐訓之行錄後》:“推公之志而揆公之才,固非自分於一死者,義之所在,不約而自隱其中之所存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王公家書》:“當是時, 馮公 自分不免, 王公 備任慘毒。”

錙銖

舊制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奈何取之盡錙銖。——唐· 杜牧《阿房宮賦》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相逢

彼此遇見;會見

偶然相逢

各自

(1) 各人自己

他們各自的家

各自解決食宿問題

各自棄甲投戈。——《三元里人民抗英》

(2) 各方中的每一方

各自多做自我批評

有口

敢言善辯。《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孝惠帝 時, 呂太后 用事,欲王諸 呂 ,畏大臣有口者。”《漢書·陸賈傳》引此文, 顏師古 注曰:“有口,謂辯士。”《南史·蕭脩傳》:“ 脩 中直兵參軍 陳晷 甚勇有口,求為覘候,見獲,以辭烈被害。”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又 姜淮 者,少年有口。值 殷太史 士瞻 教書,偶不在室, 淮 戴其紗帽,束其帶,正在室中搖擺作勢, 殷 猝至, 淮 不知帶插橫解法, 殷 不懌。 淮 曰:‘師父還繫玉帶哩,此銀帶何足貴?’ 殷 笑而釋之。”

能無

反問語。猶能不。《論語·子罕》:“法文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左傳·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於大國,能無亡乎?” 明 劉基 《旅興》詩之十:“人生非草木,能無感中情?”參見“ 能不 ”。

詩詞推薦

去年行建昌作詩招雲居元禪師近過南康不見用前韻馳寄原文_去年行建昌作詩招雲居元禪師近過南康不見用前韻馳寄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