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四面雲山亭子原文
立秋欣己符農謠,此後多晴兩逢雨。
或夜或晝幸弗綿,八朝爽霽淨驅暑。
今日登山恰逮旬,旬際民艱日調處。
敢謂山田滿目佳,遙懷潦所馳心苦。
同庚亭子坐依然,繼繩民瘼仰欽祖。
用是祈年益業兢,歸政近哉敬延佇。
詩詞問答
問:登四面雲山亭子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登四面雲山亭子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九十一
2. 北方農家以立秋日雨而即晴主秋月暘雨時若是日子醜之間得雨一陣遲明即止竟日晴朗適協吉占
參考注釋
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7、8或9日。中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
此後
從這以後,今後。《儒林外史》第五回:“此後知過必改。”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
朝爽
早晨明朗開豁的景象。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王子猷 ……以手版拄頰云:‘ 西山 朝來致有爽氣。’” 唐 儲光羲 《游茅山》詩之五:“南極見朝爽,西潭聞夜漁。” 元 劉永之 《遐想亭為憲史劉原善作》詩:“拄笏延朝爽,抽毫對夕陰。” 清 秦松齡 《潞河寒食》詩:“自別帝城多歲月, 西山 朝爽尚暉暉。”
驅暑
驅除暑氣。 清 吳鼒 《一萼紅·傷池荷》詞:“嘆西風,竟不曾驅暑,專送水邊紅。”《光明日報》1992.7.26:“炎夏筆耕,日得數十條,雖揮汗如雨,而兒女侍立,以扇驅暑,情事如畫,可發一笑。”《南京日報》1992.8.15:“首場秋雨下得好,驅暑解旱兩相宜。”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登山
徒步爬山;體育運動的一種
它的計畫包括幾次登山
民艱
民眾的艱難困苦。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伏乞勅下戶部,俯念民艱。”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皇帝軫念民艱,正供之額,概從儉薄。”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先秦 學者,生當亂世,目擊民艱,其立論大率以救世厲俗為主。”
調處
(1) 調停
調處爭端
通過調處達到雙方都滿意
(2) 對 進行仲裁
政治領袖認為自己能對科學爭論進行調處
山田
(1).山中狩獵。《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 賈公彥 疏:“若田在山,則山虞芟萊草木於可陳之處。”
(2).指下等田。對高田(上等田)、間田(中等田)而言。《管子·山國軌》:“山田以君寄幣振其不贍,未淫失也。”
(3).山間的田地。《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免為庶人,屏居山田。”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汶水》:“林木緻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 清 顧炎武 《江上》詩:“歲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長。”
滿目
充滿視野
琳琅滿目
馳心
謂心之嚮往如車馬驅馳。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至止之日,馳心輦轂。” 南朝 齊 王融 《奉和南海王殿下詠秋胡妻》之五:“送目亂前華,馳心迷舊婉。” 唐 劉禹錫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護塞無南牧,馳心拱北辰。” 元 吾丘衍 《古詩一首送翼之回吳》:“兩地各相望,馳心互奔傾。”
同庚
歲數相同
亭子
(1) 花園、公園或娛樂場所供遊樂或休息的小建築,有時為裝飾性的
在亭子中野餐
(2) 涼亭,常建在花園或花園中的開敞的納涼亭榭,常由柱子支承屋頂建造
依然
照往常,依舊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用是
因此。《漢書·趙充國傳》:“車輢將軍 張安世 始嘗不快上,上欲誅之, 卬 家將軍以為 安世 本持槖簪筆事 孝武帝 數十年,見謂忠謹,宜全度之。 安世 用是得免。” 唐 柳宗元 《答吳武陵非國語書》:“恆恐後世之知言者,用是詬病。”《清史稿·藝文志一》:“令好古之士欲讀中秘書者,任其入覽。用是海內從風,人文炳蔚,學術昌盛,方駕 漢 、 唐 。”
祈年
向神靈祈求豐年
歸政
(1).交還政權。《漢書·宣帝紀》:“大將軍 光 稽首歸政,上謙讓委任焉。”《宋書·徐羨之傳》:“ 元嘉 二年, 羨之 與左光祿大夫 傅亮 上表歸政。”
(2).指將政權移交他人。《清史稿·禮志三》:“ 乾隆 六年,親祭 傳心殿 ,六十年歸政,再行之。”
延佇
亦作“ 延竚 ”。1.久立;久留。《楚辭·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王逸 註:“延,長也;佇,立貌。”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磵石摧絶無與歸,石逕荒涼徒延佇。” 清 曹寅 《書院述事三十韻》:“我懷寄淵澹,庭戶久延佇。”
(2).引頸企立。形容盼望之切。 晉 陶潛 《停雲》詩:“良朋悠邈,搔首延佇。”《魏書·宗欽傳》:“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五》:“眷言方岳,下及山林,豈無英奇,副我延佇。” 宋 葉適 《邵子文墓志銘》:“所至皆解榻延佇傾待之。” 清 吳偉業 《題河渚圖送胡彥遠南歸》詩:“想見君山中,相思日延竚。”
(3).指歸隱。 南朝 宋 沉約 《赤松澗》詩:“願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何時當來還,延佇青巖側。” 清 俞正燮 《黟縣山水記》:“﹝ 大周山 ﹞石壁幽峭,芳叢蘭坂,香潔靜明,延佇者忘疲矣。” 鄭澤 《雜詩五首答鈍庵》:“結廬金花巔,幽室聊延佇。”
(4).徘徊觀望,猶豫不決。 唐 孟郊 《宿空侄院寄澹公》詩:“明日策杖歸,去住兩延佇。”
(5).停留;逗留。 宋 朱松 《答林康民見和梅花》詩:“班荊勸客小延佇,酌酒賦詩相料理。” 明 無名氏 《畫眉序·西湖》套曲:“更無妨待月,片時延竚。” 李廣田 《冬景》:“他稍稍延佇了一會,聽到大門裡腳步聲趕來才拔步跑開。”
(6).拖延。 宋 葉適 《奉議郎鄭公墓志銘》:“ 洙 也不肖,不足以得,懷疑重請,延佇於今二十六年矣。”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誰知筆椽出袈裟,如催犀角抽龍牙岳珂《智永千文真草帖贊》
- 雲山藏客路,煙樹記人家蔡珪《霅川道中》
- 醞就命基性燭,混太虛、模樣貌崢嶸王吉昌《木蘭花慢 乾卦老陽之象》
- 渡水傍山尋石壁,白雲飛處洞門開劉商《題潘師房》
- 恐帝獨不已,有訴未逢解
- 小舟勝養馬,大罟當耕田張舜民《漁父》
- 官職平生安義命,詩書終老惜光陰袁甫《晦庵文公祠堂和令君韻》
- 壁乎琴兮不彈,心乎道兮忘言於石《琴寥歌》
- 俗兒一驚呼,認者淚橫落敖陶孫《後感興二首》
- 他日郡人思太守,也須談及葉參軍程師孟《科漏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