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禪人散灰·其一原文
言公心地最精專,曾學焦山一味禪。
今日落盆盛白骨,翻身重上謝郎船。
詩詞問答
問:諸禪人散灰·其一的作者是誰?答:釋懷深
問:諸禪人散灰·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諸禪人散灰·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先韻
參考注釋
心地
(1) 指人的存心、用心
心地善良
(2) 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萬法,如地能長萬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養
願問第一義,回向心地初。——杜甫《謁文公上方》
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朱子全書·學二》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鏡花緣》
(3) 心情,心境
心地輕鬆
(4) 心胸、氣量
總能夠似寶玉這般人材心地?——《紅樓夢》
精專
精純專一。《漢書·佞幸傳·石顯》:“以 顯 久典事,中人無外黨,精專可信任,遂委以政。” 唐 穀神子 《博異記·王昌齡》:“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專修習,法籙齋戒皆全。” 清 吳敏樹 《黃特軒傳》:“地必深阻易守,人必簡練,習部分戰鬭,氣力精專,而又財用饒給。”
焦山
山名。在 江蘇省 鎮江市 東北 長江 中,與 金山 對峙。相傳 東漢 處士 焦先 隱此,故名。有 定慧寺 、 華嚴祠 、 三詔洞 、《瘞鶴銘》等勝跡。向為 江 防要地。 南宋 初, 韓世忠 曾駐此抗擊 金 兵。 宋 蘇軾 《書焦山綸長老壁》詩:“法師住 焦山 ,而實未嘗住。我來輒問法,法師了無語。”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七·常州府》:“ 焦山 ,府東九里 江 中,與 金山 並峙,相去十五里。以 後漢 處士 焦先 隱此而名。或名 譙山 ,亦曰 浮玉山 。 劉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臨 江 ,嘗分兵戍此。 唐 時有 譙山 戍,蓋‘焦’與‘譙’通稱也。”
一味禪
佛教謂不立文字語言、頓悟而明之禪。《聯燈會要·盧山歸宗智常禪師》:“師因小師 大愚 辭師,問甚處去,云:‘諸方學五味禪去。’師云:‘諸方有五味禪,我這裡有一味禪,為甚不學?’” 宋 陳師道 《寄晁載之兄弟》詩:“端能過我三冬學,可復參儂一味禪。” 宋 王灼 《送演上人》詩:“據堂説法盡龍虎,只應飽取一味禪。”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白骨
(1).屍骨;枯骨。《國語·吳語》:“君王之於 越 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故 扁鵲 不能肉白骨, 微 箕 不能存亡國也。” 唐 杜甫 《兵車行》:“君不見 青海 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四:“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弔英賢!”《文匯報》1983.8.14:“蒼松掩不住白骨,紅岩染透了鮮血。”
(2).泛指死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刀筆舞聞,曲相開脫,遂使兇殘漏網,白骨沉寃。”
(3).白色果核或樹幹。 晉 顧微 《廣州記》:“益智葉如襄荷,莖如竹箭,子從心中出,一枝有十子,內白骨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為粽子,味辛。”《爾雅翼·釋木一》:“梧者,植物之多陰最可玩者,青皮而白骨,似青桐而多子。”
翻身
(1) 翻轉身體
(2) 比喻從受壓迫、受剝削的情況下解放出來
翻身戶
(3) 比喻改變落後面貌或不利處境
打了個翻身仗
謝郎
(1).指 晉 謝安 。 唐 溫庭筠 《謝公墅歌》:“ 朱雀 航南繞香陌, 謝郎 東墅連春碧。”
(2).指 南朝 宋 謝莊 。 唐 李商隱 《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詩:“ 謝郎 衣袖初翻雪, 荀令 熏爐更換香。” 宋 姜夔 《水龍吟》詞:“甚 謝郎 、也恨飄零,解道月明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