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詩·詠貧士七首其四

作者:李賢 朝代:明代

和陶詩·詠貧士七首其四原文

百步見秋毫,自昔稱離婁。

未能若斯人,夙志那得酬。

酬志豈在目,心明萬物周。

萬物各有托,貧窮復何憂。

黔婁沒已久,舉世無與儔。

九原如可作,吾心安所求。

詩詞問答

問:和陶詩·詠貧士七首其四的作者是誰?答:李賢
問:和陶詩·詠貧士七首其四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賢的名句有哪些?答:李賢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尤韻

參考注釋

秋毫

秋季鳥獸的毫毛。形容極小的事

秋毫不敢有所犯。——《史記·項羽本紀》

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循規蹈矩無損秋毫

自昔

往昔;從前。《詩·小雅·楚茨》:“自昔何為?我蓺黍稷。” 晉 陸機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自昔哲王,先天而順。” 唐 盧照鄰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談玄;橫雕龍於翠尾,飛縞鳳於瓊筵。” 宋 范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爆竹行》:“歲朝爆竹傳自昔, 吳 儂正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離婁

(1).雕鏤交錯分明貌。《玉台新詠·古詩八首·四坐且莫喧》:“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 吳兆宜 注引 賈誼 《簴賦》:“妙雕文以刻鏤。” 宋 王禹偁 《月波樓詠懷》:“平遠無林木,一望同離婁。”參見“ 離樓 ”。

(2).謂刻意修飾。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效難》:“故淺美揚露,則以為有異;深明沉漠,則以為空虛;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 劉昞 註:“研精至理,狀似離婁。” 章炳麟 《東夷》詩:“下讀更上迻,文采相離婁。”

(3).猶糾纏。

(4).傳說中的視力特強的人。《孟子·離婁上》:“ 孟子 曰:‘ 離婁 之明, 公輸子 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焦循 正義:“ 離婁 ,古之明目者, 黃帝 時人也。 黃帝 亡其玄珠,使 離朱 索之。 離朱 ,即 離婁 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如此則使 離婁 督繩, 公輸 削墨,雖崇臺五層,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 唐 韓愈 《明水賦》:“形象未分,徒騁 離婁 之目。”

(5).藥草名。用作腐蝕藥,又為芥癬頑瘡藥。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夙志

平素的志願。《南史·陳紀上·武帝》:“永言夙志,能無慚德。” 唐 白居易 《祭崔常侍文》:“夙志莫伸,幽憤何極!” 宋 歐陽修 《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苟遂乞於殘骸,庶少償其夙志。” 明 張居正 《祭敕封翰林檢討陳公文》:“嘔血呼天,不能自止,誠憾夫夙志之有違,而痛乎追養莫逮也。”

那得

1.怎得;怎會;怎能。

酬志

亦作“酧志”。實現志願。 元 王實甫 《破窯記》第三折:“怕你得官酬志 漢 相如 ,倒做了好色荒淫 魯 秋胡 。” 元 鄭廷玉 《金鳳釵》第四折:“十年黃卷難酧志,二百青蚨卻立身。”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常言道科發少年郎,俺如今酧志了春秋邁。”

在目

在眼前;在視線之中。 唐 杜甫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火雲出無時,飛電常在目。”《二刻拍案驚奇》卷八:“只見前堂東軒與那聚賭的小閣,宛然那夜光景在目,卻無一個人影。”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況復掩自利之惡名,以福羣之令譽,捷徑在目,斯不憚竭蹶以求之耳。”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貧窮

缺乏物質財產的狀態;家境窮,沒有什麼錢財

貧窮的一家

黔婁

人名。據 漢 劉向 《列女傳·魯黔婁妻》載, 黔婁 為 春秋 魯 人。《漢書·藝文志》、 晉 皇甫謐 《高士傳·黔婁先生》則說是 齊 人。隱士,不肯出仕,家貧,死時衾不蔽體。 晉 陶潛 《詠貧士》之四;“安貧守賤者,自古有 黔婁 。”後作為貧士的代稱。 唐 元稹 《三遣悲懷》詩:“ 謝公 最小偏憐女,自嫁 黔婁 百事乖。” 清 龔自珍 《哭鄭八丈》詩:“由來炊火絶,窮死一 黔婁 。” 郁達夫 《志亡兒耀春之殤》詩之二:“兩年掌上晨昏舞,慰我 黔婁 一段貧。”

舉世

整個人世;全世界

舉世聞名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無與

(1).不給予。《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亷;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法苑珠林》卷六:“無取無與,無我所心;脫欲所須,便可提去。”

(2).猶不跟,不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 王太常 ﹞生子 元豐 ,絶痴,十六歲不能知牝牡,因而鄉黨無與為婚。”

不參預;不相干。《左傳·襄公十四年》:“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漢書·張湯傳》:“ 湯 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當謝; 湯 無與也,不謝。” 顏師古 註:“與讀曰豫。無豫,謂不乾其事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此言為善則預,為惡則去……凡損於物,皆無與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趙康敏》:“公子孫自不肖,不能守此業;此宅且數易主人,與某無與。”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鐸>出世辭》:“民聲寂寥,羣志幽閟,豈以為匹夫無與於天下,尚如戴朔北之虜也。”

九原

本為山名,在今山西新絳縣北。相傳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後世因稱墓地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可作

再生;復生。《國語·晉語八》:“ 趙文子 與 叔向 游於 九原 ,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韋昭 註:“作,起也。”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噫! 元 人可作,當必貰予。”

安所

(1).安居,安定地生活。《史記·秦始皇本紀》:“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漢 焦贛 《易林·隨之賁》:“ 大姒 夏禹 ,經啟九道,各有攸家,民得安所。”

(2).何處。《史記·循吏列傳》:“欲令農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漢書·尹賞傳》:“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場。”

詩詞推薦

和陶詩·詠貧士七首其四原文_和陶詩·詠貧士七首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