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

作者:王士禎 朝代:清代

棹歌原文

紅葉磧邊紅葉飛,黃魚沱上黃魚肥。

百丈牽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東歸。

詩詞問答

問:棹歌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棹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棹歌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微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七

參考注釋

紅葉

(1).秋天,楓、槭、黃櫨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稱紅葉。 唐 韓愈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萬株紅葉滿。” 唐 杜牧 《朱坡》詩:“倚川紅葉嶺,連寺緑楊堤。” 元 馬致遠 《夜行船·秋思》套曲:“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陳毅 《題西山紅葉》詩:“ 西山 紅葉好,霜重色愈濃。”

(2). 唐 代有“紅葉題詩”的佳話,後因以“紅葉”為傳情的媒介。 宋 晏幾道 《虞美人》詞:“一聲長笛倚樓時,應恨不題紅葉寄相思。”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慶緣》:“一段姻緣天上來,何須紅葉良媒。” 清 龔自珍 《小重山令》詞:“碧玉寒門產 麗華 。誤隨紅葉去,到天涯。”

(3).借指媒人。 沉從文 《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著說:‘少爺歡喜,要總爺做紅葉,可以去說親。’”參見“ 紅葉題詩 ”。

黃魚

(1).魚名。(1)鱣的別名。《爾雅·釋魚》“鱣” 晉 郭璞 註:“鱣,大魚,似鱏而鼻短,口在頷下,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今 江 東呼為黃魚。” 唐 杜甫 《黃魚》詩:“日見 巴東峽 ,黃魚出浪新。”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三·鱣魚》﹝釋名﹞:“黃魚,蠟魚,玉版魚。”(2)海魚。分大黃魚、小黃魚兩種。也稱石首魚、黃花魚。《三國志·吳志·薛綜傳》:“侵虐百姓,彊賦於民,黃魚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

(2).舊時指輪船水手、汽車司機等為撈取外快而私帶的旅客。 洪深 《雞鳴早看天》第二幕:“規定帶幾個客人,就只能帶幾個;多一條黃魚都不能行的。” 沙汀 《航線》:“三個‘黃魚’筆直地站在船主面前,枯黃的手指 * 著鈕扣和衣領子。”

(3).指金條。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 朱延年 以為又提到那五十兩黃金的事,趕緊表明,‘欠他那五條黃魚,等我復業,生意發達了,一定還他。我知道他念念不忘這五條黃魚,他就沒想到我目前的困難。’”

(4).舊時 蘇南 一帶稱大腳女子為黃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裡 南京 人,叫大腳妓女做黃魚。” 蘇曼殊 《絳紗記》:“此亦由於黃魚學堂之害。”自註:“ 蘇 俗稱女子大足為黃魚。”

上黃

崇尚黃色。上,通“ 尚 ”。《史記·封禪書》:“ 始皇 得水德,今 漢 受之,推始終傳,則 漢 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按: 秦 為水德,據陰陽五行生剋之說, 漢 代 秦 而興,當為土德,土為黃色,故色尚黃。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西上

(1).向西去。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故稱上。 唐 劉滄 《望未央宮》詩:“西上 秦 原見 未央 ,山嵐川色晚蒼蒼。” 唐 李群玉 《送蕭綰之桂林》詩:“ 桂 水秋更碧,寄書西上鱗。”

(2).入門左首的位置。古代尊右卑左,主人迎賓,先據左位,表示尊重。《儀禮·聘禮》:“介皆與,北面西上。” 鄭玄 註:“入門左之位也。”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 王綱 ﹞與太守 古公 偕見直指使。 古公 自司馬郎出守郡,執舊屬禮,與公爭西上。”

三巴

(1).古地名。 巴郡 、 巴東 、 巴西 的合稱。相當今 四川 嘉陵江 和 綦江 流域以東的大部地區。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巴志》:“ 建安 六年, 魚復 蹇允 白 璋 爭 巴 名, 璋 乃改 永寧 為 巴郡 ,以 固陵 為 巴東 ,徙 羲 為 巴西 太守,是為 三巴 。”《資治通鑑·晉安帝元興三年》:“ 玄 以 桓希 為 梁州 刺史,分命主將戍 三巴 以備之。” 胡三省 註:“ 三巴 , 巴郡 、 巴東 、 巴西 也。 杜佑 曰: 渝州 ,古 巴國 ,謂之 三巴 。以 閬 、 白 二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也。”

(2).多泛指 四川 。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遵 文翁 之遺訓,學富 三巴 。” 明 施敬 《巴陽夜泊》詩:“獨棹 三巴 夜,秋高片月孤。” 黃鈞 《自成都歸舟中作》詩:“久客 三巴 事可哀, 錦江 七月放船回。”

迎客

(1).迎接客人。《禮記·曲禮上》:“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 唐 岑參 《漢川山行呈成少尹》詩:“山店雲迎客,江村犬吠船。”

(2).猶言迎擊敵人。《孫子·行軍》:“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 杜牧 註:“言我欲用戰,不可近水迎敵。”

東歸

指回故鄉。因 漢 唐 皆都 長安 ,中原、 江 南人士辭京返里多言東歸。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唐 鄭谷 《送京參翁先輩歸閩中》詩:“解印東歸去,人情此際多。” 唐 鄭谷 《賀進士駱用錫登第》詩:“春榜到春晚,一家榮一鄉……好是東歸日,高槐蕊半黃。”

詩詞推薦

  • 滿庭芳 贈三一居士張明道

    馬鈺元代〕昔年在俗,常畏三久,三張綿被重重。取笑風仙訓誨,三髻山侗。古來馬氏三寶,如今有、三被扶風。三一法,便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同石元規講鵾鵬偶書

    張繼先宋代〕翱翱數仞間,何異九萬里。大道盪無名,無彼亦無此。倬哉元規翁,斯言迨盡矣。一物自太極,志士摽高拎。鵬乎
  • 無言上人求詩依黃簿韻

    陳淳宋代〕休說西來幾許年,此身動靜莫非禪。須知天理流行妙,不待人言髣髴傳。運水搬柴存實則,著衣喫飯即當然。若能
  • 故襄師陳端明輓詩

    劉克莊宋代〕公昔加黃鉞,堂堂國勢尊。邊人開此戶,索虜祭南門。軍冊甲寅報,炊煙戊己屯。吳兒勿輕議,公論在襄樊。部曲
  • 立春都堂受誓祭九宮壇

    方岳宋代〕輦路香融雪未乾,雞人初唱五更寒。瓊幡第一番花信,吹上東皇太乙壇。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又和曾秘丞見贈

    王禹偁宋代〕篋中經歲鎖朝衣,自覺心閒少夢思。失馬叟言徒喻道,牧豬奴戲任爭棋。且持使節安黔首,莫愛恩波沃漏◇◇。況
  • 冬日雜興

    趙蕃宋代〕鷺舉虞卿璧,山開京兆眉。窮愁雖付酒,閒意更關詩。地瘠黃楊燥,旱深蕎麥遲。冬溫要非正,冰霰汝為期。
  • 昆明湖泛舟作·其二

    乾隆清代〕汀蘭岸柳斗青時,映帶煙光潤且滋。最愛湖心教緩棹,春雲又作雨絲絲。
  • 池州九日,用杜牧之齊山韻

    范成大宋代〕年年佳節歌式微,秋浦片帆還欲飛。萬里蜀魂思遠道,九歌楚調送將歸。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暉。細捻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寄常一上人

    皎然唐代〕雁塞五山臨汗漫,雲州一路出青冥。何因請住嘉祥寺,內史新修湖上亭。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欲陰

    梅堯臣宋代〕鸜鵒知天風,鵓鴣知天雨。途路厭塵昏,車馬煩泥沮。陰仍老易覺,體質預辛楚。安坐與壯年,慎勿忘酒脯。
  • 答許勤之

    王令宋代〕不作明堂柱石臣,要當歸去老江濱。不知何處田堪買,拋卻浮生一片塵。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江神子

    蘇軾宋代〕曲,余嘗作數絕以紀其事矣。玉人家在鳳凰山。水雲間。掩門關。門外行人,立馬看弓彎。十里春風誰指似,斜日
  • 林喬宋代〕醮壇夜朝斗在目,石室晝臥雲生胸。
  • 洛城五鳳樓中歌

    佚名唐代〕天津橋畔火光起,魏王堤上看洪水。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九日有感二首

    強至宋代〕憶昨方陪上相筵,召書忽到菊杯前。主人舉酒勤令飲,一醉秋風恰二年。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諭親友

    白居易唐代〕適情處處皆安樂,大抵園林勝市朝。煩鬧榮華猶易過,優閒福祿更難銷。自憐老大宜疏散,卻被交親嘆寂寥。終日
  • 和張明府登鹿門作

    孟浩然唐代〕忽示登高作,能寬旅寓情。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草得風光動,虹因雨氣成。謬承巴里和,非敢應同聲。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史景望雪後

    戴復古宋代〕雪中寒力壯,病骨瘦難勝。溫酒撥爐火,題詩敲硯冰。驚心雙白鬢,知我一青燈。欲誤浮生事,思參小大乘。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
  • 擁鼻

    韓偓唐代〕擁鼻悲吟一向愁,寒更轉盡未回頭。綠屏無睡秋分簟,紅葉傷心月午樓。卻要因循添逸興,若為趨競愴離憂。殷勤
棹歌原文_棹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