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在大方內,流觀玄化初。
天地本一竅,日月雙流珠。
清濁分山河,五緯不並居。
大象極虛靈,萬物燦焉殊。
中有聖人立,神明為其徒。
包絡無內外,精明超有無。
元理所不釋,誓將規輿圖。
詩詞問答
問:《詠懷三十首(存二十八首)·其八》的作者是誰?答:沈鍊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青霞集卷五
2. 存二十八首
參考注釋
方內
(1).指塵世。對“方外”而言。《莊子·大宗師》:“ 孔子 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 丘 遊方之內者也。’” 唐 劉知幾 《史通·暗惑》:“豈知聖人智周萬物,才兼百行,若斯而已,與夫方內之士,有何異哉!” 宋 秦觀 《三老堂》詩:“晚厭方內游,把袂訪閒逸。”
(2).猶國內,域中。《史記·孝文本紀》:“方內安寧,靡有兵革。” 宋 朱熹 《壬午應詔封事》:“春秋未高,方內無事。”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完聚》:“近賴皇天悔禍,羣寮誓心,驅 劉石 於沙漠,勦 王敦 於方內。”
方枘。方形的榫子。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二》:“ 淳于髠 曰:‘方內而員釭,如何?’”
流觀
(1).周流觀覽。《楚辭·九章·哀郢》:“亂曰: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 明 夏完淳 《望家園作》詩:“流觀窮四野,草木盪緑滋。”
(2).泛觀,約略地看。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一:“泛覽 周 王傳,流觀《山海圖》。” 清 曹寅 《題王南村焦麓剔銘圖》詩之二:“ 何 許 孫 劉 真事業,流觀泛覽足平生。”
玄化
(1).聖德教化。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行小黃縣頌》:“有辜小罪,放死從生,玄化洽矣,黔首用寧。”《文選·左思<魏都賦>》:“玄化所甄,國風所稟。” 張銑 註:“玄,聖;甄,成也。言皆聖化所成。” 唐 王維 《賀古樂器表》:“奉先天之聖祖,玄化協於無為;育率土之羣生,至仁侔於陰騭。” 明 宋濂 《溫忠靖王廟堂碑》:“弼贊玄化歸一鈞。”
(2).神妙的變化。 唐 李朝威 《柳毅傳》:“吾君,龍也,龍以水為神,舉一滴可包 涵谷 。道士,乃人也。人以火為神聖,發一燈可燎 阿房 。然而靈用不同,玄化各異。” 張友鶴 註:“玄化,神奇變化。” 唐 王昌齡 《岳陽別李十七越賓》詩:“閉門觀玄化,攜手遺損益。”
(3). 三國 吳 鼓吹曲名, 韋昭 作。《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五·吳鼓吹曲》 宋 郭茂倩 題解引《古今樂錄》:“《玄化》者,言上修文訓武,則天而行,仁澤流洽,天下喜樂也。當 漢 《上邪》。”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月雙
稱舊曆閏月和本月。 宋 洪邁 《容齋四筆·月雙閏雙》:“以閏月兼本月,此謂月雙。”
流珠
(1).煉出丹丸。 晉 葛洪 《神仙傳·劉安》:“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鍊入石,飛騰流珠。”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米啟》:“非丹灶而流珠,異 荊臺 而炊玉。”
(2).流淚成珠。 郭沫若 《靜夜》詩:“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參見“ 泣珠 ”。
清濁
(1).清水與濁水。《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 毛 傳:“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 唐 高適 《贈別王七十管記》詩:“隨波混清濁,與物同醜麗。”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妝域》:“蓬卷無根株,渦洄亂清濁。”
(2).喻人事的優劣、善惡、高下等。《史記·吳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雲行紀》:“事涉疑似,以藥服之,清濁則驗。” 宋 蘇軾 《錢君倚哀詞》:“吾將觀子之進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濁。”
(3).音樂的清音與濁音。《國語·周語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禮記·樂記》:“倡和清濁,迭相為經。”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震風過物,清濁效響。”
(4).語音的清聲與濁聲。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 陸法言 著《切韻》,時俗不曉其韻之清濁,皆以 法言 為 吳 人,而為 吳 音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至於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氣與濁氣。引申以喻天地陰陽二氣。《文選·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體兼晝夜,理包清濁。” 李善 註:“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之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
山河
山嶺和河流,指國家的疆土
錦銹山河
五緯
金、木、水、火、土五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漢 鄭玄 註:“星謂五緯,辰謂日月。” 賈公彥 疏:“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言緯者,二十八宿隨天左轉為經,五星右旋為緯。” 漢 張衡 《西京賦》:“五緯相汁,以旅於東井。” 唐 李百藥 《謁漢高廟》詩:“締構三靈改,經綸五緯同。”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十有二歲》:“五緯之名,木曰歲星,火曰熒惑,土曰填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
並居
同處;同住。《漢書·劉向傳》:“ 周公 與 管 蔡 並居 周 位。” 南朝 宋 何法盛 《晉中興書》卷七:“ 譚 猷 並居畿甸名邦,時人榮之。”
大象
(1).《易》傳之一。以卦象為根據來解釋卦辭。《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唐 孔穎達 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總象一卦,故謂之大象。”
(2).大道,常理。《老子》:“執大象,天下往。” 河上公 註:“象,道也。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 晉 乾寶 《晉紀總論》:“昔 高祖 宣皇帝 ,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於是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
(3).猶天象。舊指日月星辰運行等天文現象,有時亦指氣象現象。 晉 陸機 《應嘉賦》:“寄沖氣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羅。” 晉 陶潛 《詠二疏》:“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 唐 楊炯 《登秘書省閣詩序》:“觀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於璣衡。”
(4).動物名。即象。《後漢書·和帝紀》:“﹝ 永元 ﹞六年正月, 永昌 徼外夷遣使譯獻犀牛、大象。”
虛靈
(1).指心靈。《朱子語類》卷一○二:“況 羅先生 於靜坐觀之,乃其思慮未萌,虛靈不昧。”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 朱本思 問:‘人有虛靈,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類,亦有良知否?’”
(2).空靈。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九:“心之虛靈,無有限量。如六合之外,思之則至,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後乎千萬世之未來,皆在目前。” 明 李東陽 《惺惺齋記》:“夫惺惺者,欲人不死其心,心不死則可以入道矣。夫心本虛靈,而理斯具,而事斯應。”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如均一‘心’字,有以虛靈知覺而言者,‘心之官則思’之類是也。”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神明
(1) 神靈;神祗
那個被他奉為神明的人不公正地譴責過他
奉若神明
(2) 指人的精神和智慧
神明頓颯爽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3) 英明;聖明
皆頌其神明
包絡
(1).包圍環繞。 宋 蘇軾 《表忠觀碑》:“大城其居,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制島巒。” 宋 趙希鵠 《洞天清錄·古硯辨》:“ 端溪 中巖舊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細潤如玉……外有黃臕包絡,扣之無甚聲,磨墨亦無聲。”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八》:“其內水兩重,皆西轉而北去,其外大水逆兜,獨南流而東繞,此諸流包絡之分也。” 清 趙翼 《蛛網》詩:“區區設罻羅,包絡能幾尺。”
(2).猶包括。 元 柳貫 《尊經堂》詩:“貞明配日月,廣大侔天地,簡牘之所資,包絡無巨細。”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下:“ 杜 詩別於諸家,在包絡一切,其時露缺處,正是無所不有處。”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凡雲文者,包絡一切箸於竹帛者而為言。”
(3).中醫謂聯屬百骸臟腑的周身脈絡。《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痘主部位》:“包絡之絡聯藏府,三焦之氣應無方。”註:“至於包絡,乃周身脂膜之絡,聯屬百骸藏府者也。”
無內
猶言無窮小。與“無外”相對。《淮南子·精神訓》:“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內之內至貴也。” 高誘 註:“無內言其小。” 漢 蔡邕 《汝南周巨勝碑》:“沉靜微密,淪於無內;寬裕弘博,含乎無外。”
不接納。內,“ 納 ”的古字。《史記·留侯世家》:“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 秦 地可盡王,故聽之。”
精明
(1) 精幹聰明
精明的經理
(2) 精誠;真誠
(3) 晴明;光明
天氣精明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理所
(1).衙署;辦公處所。 唐 樊宗師 《絳守居園池記》:“ 絳 即東雍,為守理所。”《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四》:“甲寅,移 泰州 理所於 滿城縣 。”
(2).泛指治事之所。《太平廣記》卷六一引《集仙錄·王妙想》:“九曰 行化峰 ,下有宮闕,各為理所。”
(3).治刑獄之所。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五:“﹝ 王孝先 等﹞為大理卿……數年以來,鍛鍊刑獄,至二萬二千餘事,而訴理所纔八百餘事。”
(4).猶言理之所在。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聽聰視明,一似 堯 禹 ;生知法式,動得理所。”
不釋
(1).不捨棄。《韓非子·五蠹》:“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 盜跖 不掇。”《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
(2).不能消除;不能忘掉。《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室人不幸殂謝,感悼不釋於懷。” 錢鍾書 《圍城》五:“我第一次碰到你以後,倒常常想你,念念不釋地恨你。”
(3).不寬宥。《後漢書·侯霸傳》:“ 歆 ( 韓歆 )又證歲將飢凶,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裡。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 鮑永 固請不能得, 歆 及子 嬰 竟 * 。”
輿圖
(1) 地圖(大多指疆域圖)
御史秦輿地圖。——《史記·三王世家》。索隱:“天地有覆載之德,故謂天為蓋,謂地為輿。”
陛下車駕長驅直搗幽州,取 蕭後輿圖以歸。——《楊家將演義》
(2) 指疆域;疆土
輿圖之廣,歷古所無。——《新元史·世祖紀》
竊恐輿圖日蹙,天下非復趙家之有矣。——《平妖傳》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荷笠扁舟上,持綸巨澤中劉嘉謨《笠澤亭》
- 忍飢種麥未蓋土,軍民嗷嗷兩難處黃彥平《送胡帥》
- 為禱爾三家,恐有治園譜馬熙《摸魚子》
- 世上紛紛蠻與觸,胸中歷歷古兼今釋紹嵩《贈聞人必大》
- 門徑草深梅雨歇,像龕燈暗水煙濃釋智圓《湖居即事寄仁侄》
- 桂樹曾爭折,龍門幾共登
- 一鉤斜月卻知人
- 群魚潛異窟,一芥納滄溟施樞《玉泉》
- 腳指兩個落,衫裳百孔穿石介《太寒早行》
- 吳門秋露濕,楚驛暮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