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王功達見寄

作者:許景衡 朝代:宋代

次韻王功達見寄原文

烏府參風憲,鯫生負德音。

投閒雖白首,體國尚丹心。

天上浮雲散,江邊秋色深。

第知歌擊壤,寧復賦愁霖。

詩詞問答

問:次韻王功達見寄的作者是誰?答:許景衡
問:次韻王功達見寄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次韻王功達見寄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參考注釋

烏府

《漢書·朱博傳》:“是時御史府吏舍百餘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後因稱御史府為“烏府”。 唐 林寬 《寄省中知己》詩:“門掩清曹晚,靜將烏府鄰。” 宋 蘇軾 《錢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詩:“烏府先生鐵作肝,霜風捲地不知寒。” 清 顧炎武 《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詩:“落照辭烏府,秋風散赤墀。”

風憲

(1).風紀法度。《後漢書·皇后紀序》:“爰逮 戰國 ,風憲逾薄,適情任欲,顛倒衣裳,以致破國身亡,不可勝數。” 唐 竇常 《和裴端公樞蕪城秋夕簡遠近親知》:“ 漢 廷風憲在,應念匪躬人。” 孫中山 《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中國 從古以來,本有御史臺主持風憲,然亦不過君主的奴僕,沒有中用的道理。”

(2).古代御史掌糾彈百官,正吏治之職,故以“風憲”稱御史。 唐 元結 《辭監察御史表》:“臣自布衣,未踰數月,官忝風憲,任廉戎旅。” 宋 司馬光 《初除中丞上殿札子》:“臣蒙陛下聖恩,拔於眾臣之中,委以風憲,天下細小之事,皆未足為陛下言之。”

(3).泛指監察、法紀部門。 宋 陳亮 《謝張侍御啟》:“風憲之地,執守是先;才智之淵,選掄不易。” 清 李漁 《憐香伴·冤褫》:“他懷恨教官,方才在門外相值,不分師長,開口就駡,揮拳就打,故此驚了風憲。”

(4).莊嚴整飭;威風。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索元》:“到 長安 日邊。果然風憲,九市三街排場遍。” 清 李漁 《玉搔頭·得像》:“奉旨尋簪忒風憲,地皮翻盡何曾見?”

鯫生

①小人,愚陋之人:鯫生誤人。 ②小生。謙稱自己:嘆鯫生不才。

負德

(1).寡恩,少德。《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陵 雖孤恩, 漢 亦負德。” 李善 註:“言 陵 無功以報 漢 為孤恩, 漢 戮 陵 母為負德。” 唐 白居易 《李陵論》:“或曰, 武帝 不能明察,下聽流言,遽加厚誅,豈非負德?”

(2).承受恩德。 北周 庾信 《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雖復拔山超海,負德未勝;垂露懸針,書恩不盡。” 倪璠 註:“言恩德甚重,雖巨鼇不能負也。”

白首

(1).猶白髮。表示年老。《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論》:“ 范雎 、 蔡澤 世所謂一切辯士,然游説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説力少也。” 前蜀 韋莊 《與東吳生相遇》詩:“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元 錢應庚 《春草碧·次韻酬復孺》詞:“西園長記前游,乘興重來看蘭藥。白首友於情,同憂樂。”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邁,白首無成。獨坐無聊,老懷難遣。” 清 吳敬梓 《移家賦》:“羨白首之詞臣,久赤墀之記注。”

(2).謂男女相愛誓願白頭偕老。 宋 陳師道 《送內》詩:“三歲不可道,白首以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詩:“深言匪曲衷,白首為所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裡的秋天》十:“純潔的初戀,信託的心,白首的約,不辭的別。”

體國

(1).創建或治理國家。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體國垂制,上穆下親。”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 劉頌 殷勤於時務, 溫嶠 懇惻於費役,並體國之忠規矣。”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嗚呼!先正體國用人,爭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參見“ 體國經野 ”。

(2).體念國家。 宋 岳飛 《奏措置曹成事宜狀》:“奉聖旨令:……其 馬友 等並聽帥臣 岳飛 節制,各務體國,共力破賊。” 明 李東陽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韻奉壽》:“夙夜在公長體國,行藏自我亦由天。” 清 梅曾亮 《臣事論》:“然有公忠體國之大臣,則亦不利乎此矣。”

丹心

(1) 忠誠之心

一片丹心

(2) 又叫“丹寸”、“丹魄”、“丹襟”、“丹誠”、“丹慊”、“丹懇”、“丹愚”、“丹款”、“丹悃”、“丹抱”、“丹府”、“丹衷”、“丹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上浮

(1) 向上漂(跟“下沉”相對)

(2) 借指在原有基礎上向上升而又不固定

由於工作成績異常突出,他上浮了一級工資

(3) 又如:價格上浮;獎金上浮

雲散

像天空的雲那樣四處散開。比喻曾經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各個地方

舊友雲散

秋色

(1) 一種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擊壤

(1).古代的一種遊戲。把一塊鞋子狀的木片側放地上,在三四十步處用另一塊木片去投擲它,擊中的就算得勝。 漢 王充 《論衡·刺孟》:“夫毀瓦畫墁,猶比童子擊壤於塗,何以異哉!”參閱《太平御覽》卷七五五引 三國 魏 邯鄲淳 《藝經》。

(2).《藝文類聚》卷十一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 帝堯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後因以“擊壤”為頌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即是 羲唐 化,獲我擊壤情。” 唐 張說 《季春下旬詔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難得,人代幾何?擊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詩:“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聲。” 清 方貞觀 《出宗陽》詩:“生逢擊壤世,不得守耕桑。”參見“ 擊壤歌 ”。

愁霖

久雨。雨久使人愁,故稱。《初學記》卷三引《纂要》:“雨久曰苦雨,亦曰愁霖。”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張協<苦雨>》:“有弇興春節,愁霖貫秋序。” 唐 陸龜蒙 《奉酬苦雨見寄》詩:“螢飛漸多屋漸薄,一注愁霖當面落。” 宋 朱熹 《秋夕懷子厚》詩之二:“浮雲蔽中天,愁霖隔秋牕。” 清 李漁 《蜃中樓·獻壽》:“俺則得急把愁霖止,忙將餘沫吞。”

詩詞推薦

次韻王功達見寄原文_次韻王功達見寄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