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天子原文
歷彭城呂梁。
過鍾吾古塘。
聽濤聲洶洶如雷壯。
牙檣錦纜。
挽龍舟兩廂。
駕清波。
乘輕浪。
馬軍兒幾行。
步軍兒幾行。
濟濟鏘。
濟鏘濟濟鏘。
一隊隊刀鎗明晃。
刀鎗明晃。
蔽津涯如屏幛。
蔽津涯如屏幛。
詩詞問答
問:北朝天子的作者是誰?答:吾邱瑞
問:北朝天子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出處:六十種曲 運甓記 第三出
參考注釋
呂梁
(1).山名。在今 山西省 西部,位於 黃河 與 汾河 間。主峰在 離石縣 東北。 夏禹 治水,鑿 呂梁 以通 黃河 ,即指此。《呂氏春秋·愛類》:“昔上古 龍門 未開, 呂梁 未發, 河 出 孟門 ,大溢逆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 河水 左合一水,出 善無縣 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歷於 呂梁 之山,而為 呂梁洪 ……蓋 大禹 所闢,以通 河 也。” 陳毅 《過呂梁山》詩:“崢嶸突兀 呂梁 雄,我來冰雪未消融。”
(2).水名。也稱 呂梁洪 。在今 江蘇省 徐州市 東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七里,臣石齒列,波流洶湧。《莊子·達生》:“ 孔子 觀於 呂梁 ,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 唐 李紳 《泛五湖》詩:“豈復問津迷,休為 呂梁 嘆。” 宋 梅堯臣 《送趙諫議知徐州》詩:“ 呂梁 水注千尋險,大澤龍歸萬古空。”《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這一邊砍將去,就似那 呂梁 瀉下的狂瀾,如何當抵?”
濤聲
(1) 浪濤拍岸的聲響
(2) 聽起來像拍岸浪聲的某物,或被認為像拍岸浪聲的某物
洶洶
(1) 因爭論而引起的喧嚷
而不洶洶。——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 水騰湧的樣子
(3) 騷亂不寧
天下洶洶,人懷危懼。——《三國演義》
(4) 形容聲音喧鬧;亦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的樣子
牙檣
(1).象牙裝飾的桅桿。一說桅桿頂端尖銳如牙,故名。後為桅桿的美稱。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蒼鷹赤雀,鐵軸牙檣。” 倪璠 註:“《埤蒼》曰:‘檣,帆柱也。’《古詩》曰:‘象牙作帆檣。’”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六:“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 仇兆鰲 注引《埤蒼》:“檣尾,鋭如牙也。”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打圍》:“錦帆開,牙檣動,百花洲,清波涌,蘭舟渡。”
(2).借指舟船。 宋 曾鞏 《送雙漸之漢陽》詩:“何年南狩牙檣出?六月西來雪浪浮。” 明 陸采 《懷香記·班師議婚》:“錦纜牽風,牙檣破浪。”
錦纜
錦制的纜繩;精美的纜繩。 南朝 陳 張正見 《公無渡河》詩:“金隄分錦纜,白馬渡蓮舟。”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詩:“春風自信牙檣動,遲日徐看綿纜牽。” 清 陳維崧 《永遇樂·東溪雨中修禊》詞:“錦纜籠沙,紅欄委浪,一碧無際。”
龍舟
狹長的龍形舟船,多人同時划動數漿,用作競渡比賽
賽龍舟
兩廂
(1) 正房兩邊的廂房
(2) 兩旁
站立兩廂
清波
(1).清澈的水流。 漢 嚴忌 《哀時命》:“知貪餌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宋 王安石 《車螯》詩之二:“清波濯其污,白日曬其昏。” 巴金 《復仇集·愛的摧殘》:“ 賽納河 的清波在月光下發亮。”
(2).六朝時歌曲名。 康有為 《<味梨集>序》:“六朝時, 漢 《鐃歌》、《鼓吹》曲既廢,於是《清波》、《白鳩》、《子夜》、《鳥栖》之曲,亦以長短句為章。”
輕浪
微波。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動紅荷於輕浪,覆碧葉於澄湖。” 前蜀 韋莊 《漁塘十六韻》:“晚風輕浪迭,暮雨濕煙凝。” 元 王冕 《明上人畫蘭圖》詩:“翠影飄飄舞輕浪,正色不染 湘江 塵。”
馬軍
(1).騎兵。 唐 李靖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太宗 曰:‘ 曹公 有戰騎、陷騎、游騎,今馬軍何等比乎?’”《英烈傳》第五一回:“其餘步兵,依著馬軍向前而立。”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丁壯人當戰兵,有馬的人當馬軍。”
(2).統率騎兵的將領。 唐 杜甫 《謝嚴中丞送乳酒》詩:“鳴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今三衙有殿帥,馬帥、步帥。馬帥俗呼馬軍。”
步軍
步兵。《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龐涓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鋭倍日並行逐之。”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三官保》:“比金吾步軍來捕,三人已去遠。” 劉立凱 《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至於 閱馬廠 及 司門口 等大街復由軍署調派步軍數連,分途梭巡。”
濟濟
(1).眾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濟濟。” 毛 傳:“濟濟,眾多也。” 唐 盧綸 《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 鄭觀應 《盛世危言·西學》:“數年之後有不人才濟濟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 《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廣場,已是人眾濟濟。”
(2).整齊美好貌。《詩·齊風·載驅》:“四驪濟濟,垂轡濔濔。”《隋書·音樂志中》:“昭昭車服,濟濟衣簪。” 元 戴善夫 《風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濟濟,狀貌堂堂,卻為甚偏嫌俺妓女,怕見婆娘?”
莊敬貌。濟,通“ 齊 ”。《詩·大雅·公劉》:“蹌蹌濟濟,俾筵俾幾。” 鄭玄 箋:“濟濟,士大夫之威儀也。”《管子·形勢解》:“濟濟者,誠莊事斷也。”《漢書·劉向傳》:“臣聞 舜 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隋書·音樂志上》:“其容穆穆,其儀濟濟。” 宋 司馬光 《乞罷詳定押班札子》:“朝廷不聞肅雍濟濟之風,數有變色分爭之醜,臣竊為陛下惜之。” 孫中山 《香港興中會章程》:“堂堂 * ,不齒於列邦;濟濟衣冠,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
津涯
(1).岸;水邊。《書·微子》:“今 殷 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孔 傳:“言 殷 將沒亡,如涉大水無涯際,無所依就。” 宋 李綱 《小字 華嚴經合論 後序》:“如泛巨海,浩無津涯,必觀星斗乃辨方所。”
(2).範圍;邊際。 唐 高適 《三君詠·郭代公》:“ 代公 實英邁,津涯浩難識。”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二》:“今人讀 杜 詩,見汪洋浩博,茫無津涯,隨羣尊慕而已,莫知其所從也。” 王闓運 《<八代文粹>序》:“自餘撏摭,莫識津涯。”
(3).依靠,憑依。《朱子語類》卷一○四:“某是自十六七時下工夫讀書,彼時四旁皆無津涯。” 清 金農 《書<和靖先生集>後》詩:“不婚不宦失津涯,身後高名動慕嗟。”
屏幛
屏風。亦指屏風上的題詞。《新唐書·魏徵傳》:“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幛,庶朝夕見之。”《宣和畫譜·唐太宗》:“﹝ 太宗 ﹞一日作真草屏幛,以示羣臣。其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絶。” 元 揭傒斯 《吳歌送張清夫還吳中》:“家家屏幛待新詞,日日王侯置醇醴。” 清 錢謙益 《福建布政使朱綵授中大夫制》:“歷島嶼之紆廻,瞭如屏幛。”參見“ 屏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