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楞伽寺原文
寺據上方山,楞伽額久顏。
登來極頂表,游趁一朝閒。
誰解三乘義,難參八見還。
太湖萬頃碧,祗在俯臨間。
詩詞問答
問:上方山楞伽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上方山楞伽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上方山楞伽寺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刪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
參考注釋
方山
(1).山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東南。傳說為 秦始皇 鑿斷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處,其地四方而峭絕,故名。 清 侯方域 《定鼎說》:“﹝ 秦 ﹞鑒觀 秣陵 ,厥有王氣,令朱衣三千之眾,鑿立 方山 ,疏迤水道。”
(2).指方山冠。 章炳麟 《雜感》詩之二:“誰教兩犬競呀呀,貂尾方山總一家。恨少 舞陽 屠狗侶,掃除羣吠在 潼 華 。”此借指 漢 族文職官僚。參見“ 方山冠 ”。
楞伽
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
(2).指《楞伽經》。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後人在詩文中常有徵引。 唐 韋應物 《寄恆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 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 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登來
猶得來,得之。《公羊傳·隱公五年》:“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何休 註:“登,讀言得。得來之者, 齊 人語也。 齊 人名求得為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孔廣森 通義:“登來之者,猶言得之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經》:“《公》《穀》則……來曰登來。”
極頂
(1).最高界限;頂點。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整頓屬員詔》:“但養尊處優是酬功極頂,免再操勞聞問囯事。” 楊朔 《泰山極頂》:“一直爬到 玉皇頂 ,這兒便是 泰山 的極頂。”
(2).非常,極端。 魯迅 《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可是這須看這位開書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胡塗蟲,那么,開出來的幾部一定也是極頂胡塗書,不看還好,一看就胡塗。” 茅盾 《追求》三:“在失去 周女士 之後……從此他墜入極頂的懷疑和悲觀。” 胡蘇 《新媳婦》:“小風吹著我,我周身感到了極頂的舒暢。”
游趁
猶遊走。 明 湯顯祖 《邯鄲記·驕宴》:“走馬御街游趁, 鴈塔 標題姓名。”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國語·晉語》
三乘
三乘車。每乘四馬。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禮記·少儀》:“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鄭玄 註:“此蓋 殷 制也。”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雲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太湖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南部,正常水位時2250平方公里。周圍河流水網密布,為著名遊覽區
萬頃
(1).百萬畝。百畝為一頃。《管子·揆度》:“百乘為耕,田萬頃為戶。”
(2).常用以形容面積廣闊。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淵然萬頃,直上千仞。” 宋 楊萬里 《過金沙洋望小海》詩:“須臾滿眼賈胡舩,萬頃一碧波黏天。”《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但願父作公卿,子作狀元,給我掙下萬頃莊田。” 艾青 《在浪尖上》詩:“你在萬里晴空下,寧靜地注視著萬頃波濤。”
俯臨
(1).居高臨下。 唐 李中 《廬山》詩:“ 靖節 門遙對, 庾公 樓俯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琅邪秦碑》:“ 諸城 琅邪臺 秦 碑,石壁俯臨海岸,高數十丈。”
(2).屈尊下臨。 宋 王安石 《答交代張廷評啟》:“更書始下,已傾自附之誠;賜問俯臨,重荷相存之意。”
(3).下至。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一:“帝渥俯臨,輿情共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