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原文
傳聞西師秋大捷,露布軍中踵相接。
零星困獸爭逃生,駾走喙息震且懾。
皇清赫濯揚聲靈,共球萬國均臣妾。
何來小丑擾西北,此敗驚心定安貼。
太平有象當偃戈,喜動中心上眉睫。
男不戎行罷戍歸,春風四海鹹和燮。
天心仁愛定如是,但看明年進降牒。
詩詞問答
問:傳聞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傳聞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叶韻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七
參考注釋
傳聞
(1) 聽到流傳
傳聞說你將同她結婚
(2) 通過多人才了解
(3) 輾轉流傳的訊息
傳聞多失
西師
西方國家的軍隊。 春秋 時 晉 指 秦 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大捷
意義重大或戰果很大的勝利
露布
(1).不緘封的文書。亦謂公布文書。《東觀漢記·李雲傳》:“ 白馬 令 李雲 素剛,憂國,乃露布上書。”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人有勸 術 ( 袁術 )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宋 法常 《漁父詞》詞:“此事《楞嚴》嘗露布,梅華雪月交光處。”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查如龍 ﹞為血書一通上 平西 ( 平西王 吳三桂 )……令一童子於王府上之。其意欲露布此書於人,脅王以不得不從之勢。”
(2).軍旅文書。(1)征討的檄文。《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 帝 時,大司農 弘農 董遇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後 馬超 反, 超 劫 洪 ( 賈洪 ),將詣 華陰 ,使作露布。 洪 不獲已,為作之。司徒 鍾繇 在東,識其文曰:‘此 賈洪 作也。’”按,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露布》:“自 賈洪 作此討 曹操 後,遂專用於軍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桓宣武 ( 桓溫 )北征, 袁虎 ( 袁宏 )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 袁 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清 陳夢雷 《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露布降封豕,琱戈掃孽鯨。”(2)告捷文書。《周書·呂思禮傳》:“ 沙苑 之捷,命為露布,食頃便成。”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露布》:“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從征》:“捷書不必通家信,露布先須達帝京。” 陳玉樹 《乙酉春有感》詩:“瘴海珠江馳露布,金戈鐵馬逐天驕。”
(3).泛指布告、通告之類。 三國 魏 曹操 《表論田疇功》:“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誘胡眾。”《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九年》:“ 龐勛 自謂無敵於天下,作露布,散示諸寨及鄉村。” 王蒙 《歌神》五:“大街上貼出了通緝‘現行反革命分子’ 艾克蘭穆 的露布,露布右上方還有他的一寸半身照。”
相接
(1).交接,相交。《禮記·聘義》:“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
(2).連續;連線。《楚辭·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憂相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及 雲 之論 機 ,亟恨其多,而稱清新相接,不以為病;蓋崇友於耳。”
(3).猶迎接。《東周列國志》第二三回:“ 衛文公 燬 遠遠相接。”
零星
(1) 稀稀拉拉
零星的槍聲
(2) 零碎;少量
收集了一點零星情報
零星材料
困獸
被圍困的野獸。比喻處絕境中的人。《晉書·李勢載記》:“授甲晨征,則理均於困獸;斬關宵遁,則義殊於前禽。” 唐 李白 《古風》之三四:“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清 錢謙益 《四川按察司僉事戴君恩授奉政大夫》:“以謂頓兵孤城之下,窮困獸以老師,不若收功片檄之中,解重圍以蹙寇。”參見“ 困獸猶鬭 ”。
逃生
逃出險境,以求生存
霍克伯里河及其支流全部泛濫,災情那么嚴重,農民們不得不趕快逃生
死裡逃生
喙息
(1).有口能呼吸者。代指人和一切動物。《史記·匈奴列傳》:“元元萬民,下及魚鱉,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司馬貞 索隱:“蟲豸之類,或企踵而行,或以喙而息。”《漢書·公孫弘傳》:“跂行喙息,鹹得其宜。” 顏師古 註:“喙息,謂有口能息者也。” 明 唐寅 《柱國少傅守溪先生七十壽序》:“在物則翾飛喙息,草夭木喬……無不蒙其福音。”
(2).猶喘息。短暫的休息。 嚴復 《原強》:“當是之時,哀哀黔首,衽革枕戈,不得喙息,蓋幾靡有孑遺,耗矣!”
赫濯
威嚴顯赫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禁衛·世錦衣掌衛印》:“ 江陵 敗, 劉 復與政府及廠璫 張鯨 交結用事,赫濯者幾二十年。” 清 許纘曾 《睢陽行》:“璽書赫濯神祗驚,日麗中天民受祉。”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先練水師再圖東征疏》:“迨我 高宗 ,武功赫濯,震懾八荒。”
聲靈
聲勢威靈。 明 張煌言 《北征錄》:“爾時上游聲靈丕振,而留都守御亦堅。”《明史·外國傳八·韃靼》:“ 正統 後,邊備廢弛,聲靈不振。” 清 龔自珍 《<皇朝碩輔頌>序》:“聲靈則雷厲風飛,景運則天翌神贊。” 郭孝成 《陝西光復記》:“ 關 輔 之脂膏無餘, 河 岳之聲靈悉變。”
國均
(1).國家政務的權柄。均,同“ 鈞 ”,制陶器模子下面的圓盤,引申為權柄。《詩·小雅·節南山》:“ 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毛 傳:“均,平。” 陳奐 傳疏:“均,《漢書·律曆志》引《詩》作‘鈞’。均、鈞同。”《北史·隋紀下·煬帝》:“強臣豪族,鹹執國均,朋黨比周,以之成俗。” 唐 任希古 《和左僕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懷》:“禮闈通政本,文昌總國均。”
(2).國家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傳舍哭范僕射》詩:“已矣余何嘆,輟春哀國均。”
臣妾
妾的自稱
小丑
戲劇或其他文娛表演中的丑角,滑稽演員或喜劇演員;特指雜技表演中扮得稀奇古怪的丑角
西北
方位名,介於西和北之間。特指中國西北部
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記》
驚心
內心感到震動或吃驚
驚心動魄
安貼
(1).同“ 安帖 ”。 宋 王溥 《唐會要·石國》:“﹝ 開元 ﹞二十九年,其王 伊吐屯屈勒 遣使上表曰:‘……伏乞天恩,不棄 突厥 部落,討得 大食 諸國自然安貼。’”《元典章·吏部五·職制》:“若任內撫治軍戶安貼,不致減削氣力,驗事輕重陞遷。”《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只是人生面不熟,又不知娘的意思怎么,有些不安貼,還想要去。” 清 林則徐 《英兵船各處滋擾在穿鼻沙迭次將其擊退折》:“現在沿海閭閻,照常安貼,堪以上慰宸懷。” 王西彥 《黃昏》:“她只簡單地覺得,自從離開了那山村,自己的心就一直沒有安貼過。”
(2).平復。 宋 袁文 《瓮牖閒評》卷八:“凡一城之內佛像有手足不完者皆修之,所費不貲。工未畢,而臂疾頓除,安貼如平時。”
太平
社會安定
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
偃戈
(1).休兵。指太平。 唐 於鵠 《山塞》詩之一:“邊人逢新地,不見偃戈時。” 宋 陳彭年 《大寶箴》:“導之以德,民免嬰羅;不懈於位,俗乃偃戈。”
(2).伏兵;埋伏。《周書·文帝紀下》:“命將士皆偃戈於葭蘆中,聞鼓聲而起。”
心上
心裡,心中。 宋 范仲淹 《御街行·秋日懷舊》詞:“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行修 觸著‘稠桑’二字,心上想道:‘莫不是 王老 就在此處?’” 清 李漁 《奈何天·分擾》:“各人自用兵機,且看誰人得勝。先入京師者,就做皇帝,你心上如何?”
眉睫
眉毛和睫毛;比喻近在眼前
戎行
(1) 軍隊、行伍
(2) 指軍旅之事
勿為新婚念,努力專戎行。——唐· 杜甫《新婚別》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鹹和
協和;和睦。《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周秉鈞 易解引 俞樾 曰:“鹹亦和也。”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少長有禮,上下鹹和。”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陽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時代指君主的意願
(4) 擺軸
仁愛
寬人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
對誰也不要生壞心,對所有的人都要仁愛
如是
如此這么;像這樣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清· 劉開《問說》
明年
今年的下一年
越明年。——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明年復攻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明年陵降。——《漢書·李廣蘇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