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侯相公雲溪

作者:雷淵 朝代:宋代

賦侯相公雲溪原文

相君襟度本汪洋,戲鑿陂池便渺茫。

解起晴雲作霖雨,更邀明月貯清光。

千重複嶺藏仙境,萬斛香泉釀醉鄉。

畢竟麟符拋不得,煙波空效五湖蒼。

詩詞問答

問:賦侯相公雲溪的作者是誰?答:雷淵
問:賦侯相公雲溪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賦侯相公雲溪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雷淵的名句有哪些?答:雷淵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參考注釋

相君

舊時對宰相的尊稱。《史記·張儀列傳》:“ 儀 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後漢書·陰識傳》:“初, 陰氏 世奉 管仲 之祀,謂為‘相君’。” 宋 蘇舜欽 《寄富彥國》詩:“天子仄席旰未嘗,相君日暮猶廟堂。”

襟度

胸襟;胸懷度量

汪洋

(1) 形容水勢浩大,寬廣無邊

(2) 形容人的氣度寬宏或文章氣勢磅礴

陂池

池沼;池塘。《書·泰誓上》:“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於爾百姓。” 孔 傳:“澤障曰陂,停水曰池。” 漢 班固 《西都賦》:“源泉灌注,陂池交屬。” 宋 葉適 《舒彥升墓志銘》:“在 蘄春 ,增陂池九百餘,種稻十萬斛。”《東周列國志》第八九回:“王築宮築囿,臺榭陂池,殫竭民力,虛耗國賦。”

見“ 陂陁 ”。

渺茫

(1) 時地遠隔,模糊不清

一別音容兩渺茫。——白居易《長恨歌》

(2) 煙波遼闊的樣子

扶桑已在渺茫中。——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霖雨

(1) 連綿大雨

(2) 比喻恩澤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幾時有

(2) 指夜明珠

清光

(1).清美的風彩。多喻帝王的容顏。《漢書·晁錯傳》:“今執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猶五帝之佐也。”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今之臣不能望見陛下之光景所及。” 唐 李白 《贈郭季鷹》詩:“盛德無我位,清光獨映君。” 宋 范仲淹 《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二狀》:“竊念臣等,自臨邊鄙,久阻闕廷,入對清光,人臣所願。” 明 陳與郊 《昭君出塞》:“空庭春暮矣,驚傳詔,奉清光,疑錯報,幸 平陽 。”

(2).清亮的光輝。多指月光、燈光之類。 南朝 齊 謝朓 《侍宴華光殿曲水》詩:“歡飫終日,清光欲暮。” 唐 崔備 《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陸郎中》詩:“剪燭清光發,添香煖氣來。” 明 劉基 《雪中》詩之二:“移床漫向明牎下,圖得清光好照書。” 巴金 《家》十九:“漫天的清光洗著他們的臉。”

千重

千層,層層迭迭。《後漢書·馬融傳》:“羣師疊伍,伯校千重。” 宋 陸游 《長相思》詞之一:“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月明收釣筒。”《紅旗歌謠·唱得幸福落滿坡》:“前坡蜜桃後坡梨,千重萬迭金銀坡。”

仙境

神話般的想像的國土

萬斛

極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為一斛, 南宋 末年改為五斗。 唐 杜甫 《夔州歌》之七:“ 蜀 麻 吳 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 明 沉采 《千金記·省女》:“正是胸中萬斛愁難遣,付與殘花逐水流。” 清 惲敬 《新喻羅坊漕倉記》:“春、夏、秋三時,得雨漲,發萬斛之舟,隨流東下。” 郭沫若 《落葉》第二九信:“我對著你這近在咫尺而又遠在天涯的哥哥,時而又感受著無限的哀愁,萬斛的熱淚無端地從眼中湧出。”

香泉

泉名。在 安徽省 和縣 北四十里,水有香氣,因名。含有某種礦物質,能治疥癬等皮膚病。故又名 平痾泉 。南社詩人 葉玉森 有《香泉口占四絕句》詠其事。相傳 梁 昭明太子 嘗浴於此,俗又稱為 太子泉 。

醉鄉

飲酒沉醉之後,似乎進入了另一番鄉境,飄飄然別有滋味

畢竟

(1) 終歸;終究;到底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宋·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亞洲畢竟是原料豐富的大陸

(2) 堅持

卜良畢竟要說明, 趙尼姑便附耳低言。——《初刻拍案驚奇》

麟符

亦作“麐符”。古代朝廷頒發的麟形符節。《新唐書·車服志》:“皇太子監國給雙龍符,左右皆十。兩京、 北都 留守給麟符,左二十,右十九。”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上:“虎節麟符拋不得,卻將清景付閒人。” 明 陸采 《懷香記·奉詔班師》:“手握麟符寄獨專,宣揚聖諭務安邊。”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玉帳佩麐符,曾見 潞州 傳記室;蘭臺拋鳳管,空教司馬憶清娛。”

不得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煙波

煙霧籠罩的水面

煙波浩渺的洞庭湖

煙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顥《黃鶴樓》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詩詞推薦

賦侯相公雲溪原文_賦侯相公雲溪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