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蘿

作者:李徵 朝代:明代

淥蘿原文

我聞仙源之峰皆可計尋丈,淥蘿直在諸峰上。

倒臨潭水摩蒼旻,秋空雙削芙蓉嶂。

流丹結翠一萬古,雲濤雪瀑那能狀。

淥蘿仙人歸幾時,釣竿百尺潭之湄。

手召黃鶴歌白石,天邊明月來何遲。

岩巔往往風雷急,潛蛟起舞山鬼泣。

漁郎漁郎莫漫入,從來福地神所秘。

詩詞問答

問:淥蘿的作者是誰?答:李徵
問:淥蘿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徵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徵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仙源

(1).道教稱神仙所居之處。《雲笈七籤》卷二七:「福地第四曰東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黃巖縣 屬地。」

(2).特指 晉 陶淵明 所描繪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王維 《桃源行》:「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3).借指風景勝地或安謐的僻境。 明 顧大典 《青衫記·郊遊訪興》:「花光艷,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問津。」 清 吳偉業 《避亂》詩之一:「白雲護仙源,劫灰應不擾。」

尋丈

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間的長度。《管子·明法》:「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 柳公權 親筆啟草二紙,皆小楷,字僅盈分,而結體遒媚,意態舒遠,有尋丈之勢。」

潭水

即水潭

下有二潭水。——宋· 沈括《夢溪筆談》

蒼旻

蒼天。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蒼旻遐緬,人事無已。」 宋 蘇軾 《和王斿》之一:「白髮故交空掩卷,淚河東注問蒼旻。」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九:「鴻鵠初高舉,千里蒼旻開。」

芙蓉

(1) 芙蓉花。中國的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麗,白色或粉紅色,在夜間變深紅色

(2) 荷花的別名。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流丹

(1).流動著紅色。形容色彩飛動。 唐 王勃 《滕王閣序》:「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明 何景明 《畫鶴賦》:「徒流丹而暎緑,俱含意而論形。」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六日》:「正廳七間,巡檐白石,鏤刻極工,樓上流丹錯采,陳設富麗。」

(2).指流血。 清 錢謙益 《<李忠文公文水全集>序》:「為朋友,剛腸熱血,流丹化碧。」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雲濤

滾滾如波濤的雲彩

那能

方言。怎麼樣。

出處:

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麼樣矣。」

例句:

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

仙人

神話和童話中指神通廣大、長生不老的人

幾時

什麼時候,哪一天

你幾時來

釣竿

一根逐漸變細的細長桿,尖端系線用來釣魚

百尺

(1).十丈。喻高、長或深。 漢 枚乘 《七發》:「 龍門 之桐,高百尺而無枝。」 晉 左思 《詠史》之二:「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文選·鮑照<苦熱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圍。」 李善 註:「百尺、十圍,言其長大也。」 宋 蘇軾 《惠州李氏潛珍閣銘》:「眩古潭之百尺,涵萬象於瑤琨。」

(2).桅桿。《文選·木華<海賦>》:「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掛帆席。」 李善 註:「百尺,帆檣也。」

黃鶴

傳說中仙人所乘的一種鶴

昔人已乘黃鶴去。——唐· 崔顥《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石

(1).潔白的石頭。《詩·唐風·揚之水》:「白石鑿鑿。」 明 吳炳 《情郵記·正名》:「逶迤周道費驅馳,白石清泉付與誰?」

(2).傳說中的神仙的糧食。 漢 劉向 《列仙傳·白石生》:「 白石生 , 中黃丈人 弟子, 彭祖 時已二千餘歲……嘗煮白石為糧。」 唐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詩:「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宋 蘇軾 《獨酌試藥玉滑盞有懷諸君子》詩:「鎔鈆煮白石,作玉真自欺。」 清 惲敬 《說仙》三:「白石之説累變而益陋,黃庭之説屢遷而益誣。」

(3).枳椇子的別名。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枳椇子,一名木餳,實形拳曲,花在實外,味甘如餳蜜也,一名樹蜜,一名木實,一名白石。」

天邊

無限的空間

你從哪裡來的,親愛的小東西?從天邊來到這裡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幾時有

(2) 指夜明珠

往往

(1) 每每;時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處處;到處

往往山出棋置。——《史記·貨殖列傳》

卒中往往語。——《史記·陳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 紛紛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史記·吳王濞列傳》

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漢書·司馬遷傳》

風雷

(1).風和雷。《易·益》:「風雷,益。」 宋 曾鞏 《喜雨》詩:「更喜風雷生北極,頓驅雲雨出靈湫。」 清 袁枚 《續新齊諧·天上過船》:「 乾隆 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風雷大作。」

(2).形容響聲巨大。 唐 方乾 《因話天台勝異仍送羅道士》詩:「石上叢林礙星斗,窗前瀑布走風雷。」 宋 蘇軾 《送鄭戶曹》詩:「山水自相激,夜聲轉風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劇變化的形勢。 宋 蘇軾 《送將官梁左藏赴莫州》詩:「一朝鼓角鳴地中,帳下美人空掩面;豈如千騎平時來,笑談謦欬生風雷。」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十:「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廖仲愷 《壬戌六月禁錮中聞變有感》詩:「 珠江 日夕起風雷,已倒狂瀾孰挽迴?」

起舞

亦作「 起儛 」。1.起身舞蹈。《國語·晉語二》:「 驪姬 許諾,乃具,使 優施 飲 里克酒 。中飲, 優施 起舞。」《隋書·五行志上》:「 武帝 講於 重雲殿 ,沙門 誌公 忽然起儛歌樂,須臾悲泣。」 宋 王安石 《後元豐行》:「 吳 兒踏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 蔡東藩 《唐史通俗演義》第十六回:「 太宗 起舞,諸王等更迭奉觴。」

(2).「聞鷄起舞」的省略。表示志士及時奮發,刻苦磨鍊。典出《晉書·祖逖傳》。 宋 蘇轍 《中秋月望十六終夜如晝》詩:「冷澈登臨倦,衰慵起舞遲。」 清 納蘭性德 《滿庭芳·題元人<蘆州聚雁圖>》詞:「待向中宵起舞,無人處,那有村雞。」 陳毅 《滿江紅·游廣東旋至海南島度假一周記沿途所見》詞:「應中宵起舞到鷄鳴,練腰腳。」參見「 聞雞起舞 」。

山鬼

(1).山神。《史記·秦始皇本紀》:「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北齊 樊遜 《天保五年舉秀才對策》:「山鬼效靈,海神率職。」 明 高啟 《陪臨川公游天池》詩:「客來豈先知,定有山鬼報。」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第九人為山鬼,女像,面色藍,手執桂枝。」

(2).山精。傳說中的一種獨腳怪物。 南朝 宋 鄭緝之 《永嘉郡記》:「 安固縣 有山鬼,形體如人而一腳,裁長一尺許,好噉鹽,伐木人鹽輒偷將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澗中取食蟹。」 唐 杜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 清 洪亮吉 《山齋訪冒鳴茹壽衢兩秀才》詩:「書聲出戶蟲不鳴,山鬼一足深宵行。人頭魚身慣窺戶,見慣不怪心能平。」

(3).泛指山中鬼魅。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詩:「臥病識山鬼,為農知地形。」《雲笈七籤》卷七九:「山鬼哭於藂林,孤魂號於絶域。」 元 薩都剌 《過居庸關》詩:「草根白骨棄不收,冷雨陰風泣山鬼。」

漁郎

打魚的年輕男子。 唐 許渾 《灞上逢元九處士東歸》詩:「舊交已變新知少,卻伴漁郎把釣竿。」 明 文徵明 《桃園圖》詩:「桑痲雞犬自成村,天遣漁郎得問津。」 清 魏源 《天台石梁雨後觀瀑布歌》:「山中勝不傳山外, 武陵 難向漁郎道。」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地神

大地之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 孔穎達 疏引 隋 劉炫 曰:「天子祭地,祭大地之神也;諸侯不得祭地,使之祭社也;家又不得祭社,使祭中霤也。霤亦地神,所祭小,故變其名。」《周禮·夏官·校人》「凡將事於四海山川」 唐 賈公彥 疏:「山川,地神。土色黃,故用黃駒也。」 宋 邱光庭 《兼明書·五行神》:「其祀當廣祀地神,即如《月令》所祀皇地祇者也。」

詩詞推薦

淥蘿原文_淥蘿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