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岩寶鏡三昧原文
寶鏡當機不密傳,纖毫滲漏墮言詮。
圓伊三點分賓主,妙挾雙明絕正偏。
暗裡丹青元異色,句中涇渭本同川。
嬰兒索物哆啝耳,與物寧瞋語未全。
詩詞問答
問:雲岩寶鏡三昧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雲岩寶鏡三昧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雲岩寶鏡三昧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寶鏡
(1).鏡子的美稱。 南朝 陳 徐陵 《為羊兗州家人答餉鏡》詩:“信來贈寶鏡,亭亭似團月。” 唐 劉長卿 《春鏡》詩:“寶鏡凌曙開,含虛浄如水。”《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早有一簇人抬過一座金鑲玉琢鳳舞龍盤的光明寶鏡來。” 碧野 《青山常在水長流》:“ 新安江 水庫真象一面寶鏡,七十多座島嶼象鑲嵌的顆顆綠寶石。”
(2).喻日或月。 唐 崔護 《日五色賦》:“暈藻繪於金輪,聚雲霞於寶鏡。” 宋 李朴 《中秋》詩:“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纖毫
亦作“纎豪”。極其細微。《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君秉國之鈞,正色處中,纖毫之惡,靡不抑退。”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清修公正,纖毫無私。” 唐 杜甫 《夏夜嘆》:“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朱子語類》卷十八:“前聖后聖心心一符,如印記相合,無纎豪不似處。”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噶雄》:“月射四壁,纖毫畢照。” 葉聖陶 《倪煥之》六:“這可愛的剪影,纖毫不漏地印在 煥之 的眼裡,同時也印在他的心裡。”
滲漏
(1) 氣體或液體通過孔隙流失
很多溪流在某些地段因滲漏而失水
(2) 侵蝕
(3) 損耗
言詮
(1).謂以言語解說。《陳書·傅縡傳》:“言為心使,心受言詮。” 唐 張說 《聞雨》詩:“聲真不世識,心醉豈言詮。” 清 黃景仁 《題錢舜舉畫林和靖小像》詩:“此花只合先生詩,便著言詮都絶俗。”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六講:“真諦本身是無相,談不上什麼區別,但真諦之說為真諦,仍需要言詮。”
(2).引申指語言的跡象。《古尊宿語錄·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普說語錄》:“古人不得已,向無言詮處假立言詮,無方便中巧施方便。” 元 耶律楚材 《琴道喻五十韻以勉忘憂進道》:“知是聖人道,安得形言詮!”《花月痕》第十五回:“ 采秋 説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
三點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御牀,五更三點入鵷行。” 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型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後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藉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係,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三點於真原,淨六塵於人境。”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
賓主
賓客和主人
賓主共進午餐
暗裡
(1) 暗中
(2) 在心裡
丹青
丹和青是我國古代繪畫,常用的兩種顏色,借指繪畫
竹帛所載,丹青所畫。——《漢書·蘇武傳》
尤善丹青。——《晉書·顧愷之傳》
異色
(1).不同顏色。 晉 法顯 《佛國記》:“眾華異色,蔚然可觀。”《文選·左思<蜀都賦>》:“百果甲宅,異色同榮。” 劉良 註:“言發榮異其光色也。”
(2).異常的色彩;特出的美色。 南朝 梁 沉約 《和劉中書仙詩》之二:“殊庭不可及,風煙多異色。” 唐 韋絢 《劉賓客嘉話錄》:“以二女託之,皆異色也。”
(3).猶變色。 唐 杜甫 《渼陂行》:“天地黤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4).各種,各色。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論 * 書》:“所劫商人,皆得異色財物,盡將南渡,入山博茶。”
涇渭
(1).指 涇水 和 渭水 。《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湜湜其沚” 毛 傳:“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帶 涇 渭 。”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儀王粲》詩:“山岑高無極, 涇 渭 揚濁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若擇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 唐 杜甫 《驄馬行》:“晝洗須騰 涇 渭 深,夕趨可刷 幽 並 夜。”
(2).古人謂 涇 濁 渭 清(實為 涇 清 渭 濁),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優劣清濁,事物的真偽是非。《晉書·外戚傳·王濛》:“夫軍國殊用,文武異容,豈可令 涇 渭 混流,虧清穆之風。” 唐 劉知幾 《史通·采撰》:“況古今路阻,視聽壤隔,而談者或以前為後,或以有為無。 涇 渭 一亂,莫之能辨。”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華月報》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涇 渭 。”
嬰兒
(1) 初生的幼兒
(2) 一周歲內的兒童
(3) 道教稱鉛為“嬰兒”
嬰兒奼女配陰陽,鉛汞相投分日月。——《西遊記》
(4) 又如:嬰兒奼女(道教稱鉛和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