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選藻冊十首(亨)·其六·蘇漢臣百子嬉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春苑風和藹戲場,猙獰頭角總圭璋。

問他粉本從何得,應在魯論第五章。

詩詞問答

問:《四朝選藻冊十首(亨)·其六·蘇漢臣百子嬉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餘集卷十一

2. 亨

參考注釋

和藹

性情溫和,態度可親

和藹的教師

戲場

(1) 戲園子

(2) 戲院

猙獰

(1).兇惡。指性情、行為或狀貌十分可怕。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二折:“往常你統著兵車百乘,如今卻落不的折箭半莖,卻甚不動刀鎗自太平。你也忒跋扈,忒猙獰。”《說岳全傳》第十五回:“分明是狠金剛下降,卻錯認開路神猙獰。” 老舍 《四世同堂》九:“還有許多西洋人在 北平 ,東洋的武士須戴上一張面具,遮蓋上猙獰的面孔。”

(2).猶兇猛。 明 李東陽 《題畫鷹送羅緝熙》詩:“大鷹猙獰爪抉石,側目空巖睨秋碧。”

頭角

比喻青少年的氣概和才華

圭璋

(1).兩種貴重的玉制禮器。《禮記·禮器》:“圭璋特。” 孔穎達 疏:“‘圭璋特’者,‘圭璋’,玉中之貴也;‘特’謂不用他物媲之也。諸侯朝王以圭,朝後執璋,表德特達不加物也。”《淮南子·繆稱訓》:“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 清 袁枚 《新齊諧·滑伯》:“ 滑伯 之神,時時出現。圭璋袞冕而出者,官必陞遷;深衣便服而出者,官多不祥。”

(2).比喻高尚的品德。語本《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鄭玄 箋:“王有賢臣,與之以禮義相切瑳,體貌則顒顒然敬順,志氣則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 晉 陶潛 《贈長沙公》詩:“諧氣冬暄,映懷圭璋。” 陶澍 註:“懷有圭璋之潔。” 宋 蘇軾 《答曾學士啟》:“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閲之家,固宜首應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肅雍之化。” 王闓運 《瞿學士妻吳氏墓志銘》:“未貴而章,圭璋特美。”

(3).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宋 王安石 《贈尚書吏部侍郎句公墓志銘》:“溫溫 句公 ,有美有相,不衒不求,卒為圭璋。”

粉本

(1).畫稿。古人作畫,先施粉上樣,然後依樣落筆,故稱畫稿為粉本。 唐 韓偓 《商山道中》詩:“卻憶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畫有工夫。” 宋 蘇軾 《閻立本職貢圖》詩:“粉本遺墨開明窗。” 王十朋 集註:“ 唐明皇 令 吳道子 往貌 嘉陵 山水,回奏云:‘臣無粉本,並記在心。’”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鑑》卷一:“古人畫稿謂之粉本,前輩多寳蓄之;蓋其草草不經意處,有自然之妙。 宣和 、 紹興 所藏粉本,多有神妙者。” 清 方薰 《山靜居畫論上》:“畫稿謂粉本者,古人於墨稿上加描粉筆,用時撲入縑素,依粉痕落墨,故名之也。”

(2).指圖畫。 清 納蘭性德 《金縷曲》詞:“ 麟閣 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歸矣。如斯者古今能幾?” 清 曹寅 《寄姜綺季客江右》詩:“九日籬花猶寂寞, 六朝 粉本漸模糊。” 繆鴻若 《題擔當和尚畫冊》:“休嫌粉本無多剩,寸土傷心下筆難。”

(3).比喻底本、基礎等。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曲譜者,填詞之粉本,猶婦人刺繡之花樣也。” 清 唐孫華 《宋堅齋刑部齋中觀南巡圖恭紀》詩:“退思此事實創舉,豈有粉本供師資。”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至謂作者搜采異聞,乃設煙茗於門前,邀田父野老,強之談説以為粉本,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

何得

怎能;怎會。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在上何得不驕?持滿何得不溢?” 唐 杜甫 《最能行》:“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 屈原 宅?” 明 胡應麟 《詩藪外編·周漢》:“四人東南西北,原非同氣弟昆,何得懸合若此?”

魯論

即《魯論語》。《論語》的 漢 代傳本之一。相傳為 魯 人所傳,是今本《論語》的來源之一。《漢書·藝文志》:“傳《魯論語》者, 常山 都尉 龔奮 、 長信 少府 夏侯勝 、丞相 韋賢 魯扶卿 、前將軍 蕭望之 、 安昌侯 張禹 ,皆名家。 張氏 最後而行於世。” 唐 陸德明 《<經典釋文>序錄》:“ 漢 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 魯 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按,三家指傳《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家。 張禹 所傳《論語》,以《魯論》為本,既傳於世,故後世又稱《論語》為《魯論》。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五:“ 愈 ( 韓愈 )既死, 籍 ( 張籍 )祭詩有‘《魯論》未訖注,手跡今微茫’,則知 愈 晚年嘗註《論語》未訖而絶筆。” 明 吳騏 《塞下曲》:“為言侍子今無恙,初在京師讀《魯論》。” 清 趙翼 《午睡》詩:“少小讀《魯論》,晝寢懲昏頽。”

五章

(1).指服裝上的五種不同文采。用以區別尊卑。《書·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傳:“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異,所以命有德。”《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 杜預 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色備謂之繡。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 清 沉育 《皋陶祠》詩:“主德寬三宥,臣心慎五章。”

(2).泛指五采。 唐 李白 《古風》詩之四:“鳳飛九千仞,五章備綵珍。”

(3).兵卒的五色徽號,用以分別隊伍的行列。《尉繚子·經卒令》:“卒有五章:前一行蒼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黃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4).指 孔子 所作刺時的樂章。《史記·樂書》:“自 仲尼 不能與 齊 優遂容於 魯 ,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刺時,猶莫之化。” 司馬貞 索隱:“按《家語》所云 孔子 嗤 季桓子 ,作歌引《詩》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謁,可以死敗。優哉游哉,聊以卒歲。’是五章之刺也。”

(5).指五言詩。 唐 李白 《勞勞亭歌》:“昔聞 牛渚 吟五章,今來何謝 袁 家郎。”

(6).指詔書。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丹物》:“五章遙降,朱臨墨而大號彰。”參見“ 五色詔 ”。

詩詞推薦

四朝選藻冊十首(亨)·其六·蘇漢臣百子嬉春原文_四朝選藻冊十首(亨)·其六·蘇漢臣百子嬉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