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歌原文
生眾:王師既興。
一舉連功勝。
齊師既殞。
頓掃烽煙靜。
此日休兵。
凱歌相應奉著吾王敕命。
我獨戰征。
干戈擾攘今暫停。
笳鼓振天鳴。
旌旗耀日明。
合:花如錦城。
觸目處倍增豪興。
倍增豪興。
詩詞問答
問:朝元歌的作者是誰?答:沈采
問:朝元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出處:六十種曲 千金記 第三十二出
參考注釋
王師
天子的軍隊;國家的軍隊。《詩·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蠻夷猾夏……拒逆王師。” 唐 杜甫 《新安吏》詩:“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宣和遺事》前集:“王師問罪固能道,天子蒙塵爭忍言?” 郁達夫 《聞楊雲史先生之訃》詩:“最憐家祭傳遺訓,猶盼王師滅 賀蘭 。”
一舉
一次行動
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烽煙
烽火台報警之煙
休兵
(1) 停戰
(2) 休息調整過的軍隊
凱歌
(1) 得勝時所唱的歌
為了歡呼解放,他們同聲高唱凱歌
(2) 歌唱勝利
應奉
(1).侍奉。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三:“ 荊寶 有小青衣曰 玉簫 ,年才十歲,常令祗候,侍於 韋兄 , 玉簫 亦勤於應奉。”《敦煌曲子詞·內家嬌》:“除非卻應奉君王,時人未可趨顏。”
(2).指供給。 宋 蘇轍 《乞裁損待高麗事件札子》:“然自其始通及今屢至,其實何益於事?徒使 淮 浙 千里,勞於供億,京師百司,疲於應奉。”
(3). 宋 代專為宮廷進奉財賦的官署應奉局的省稱。 宋 吳坰 《五總志》:“ 王黼宣和 初入居宰路……乃復開邊隙,置應奉,以持祿固位。”《宋史·食貨志上一》:“ 政和 以來,創為應奉,始廢湖為田。”
敕命
(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詔令。《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敕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他說,你的處分,頂多不過是敕命退出。”
(2). 明 清 贈封六品以下官職的命令稱“敕命。”見《正字通·攴部》、《清會典事例·中書科·建置》。
戰征
征戰;戰爭。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節:“俘虜一次可殺至二千六百以上,則戰征之劇烈殊可想見。”
干戈
乾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爭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干戈為玉帛。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擾攘
吵鬧混亂的 * 、紛亂
干戈擾攘
暫停
停止一段時間
暫停出版一種雜誌
笳鼓
笳聲與鼓聲。借指軍樂。《南史·曹景宗傳》:“時韻已盡,唯餘競病二字。 景宗 便操筆,斯須而成,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 ?’帝嘆不已。” 唐 韓愈 《大行皇太后輓歌詞》之一:“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鳴。” 宋 蘇軾 《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詩:“篙竿擊舸菰茭隔,笳鼓過軍鳴狗驚。” 明 沉采 《千金記·囊沙》:“笳鼓震天鳴,旌旗耀日明。”
旌旗
旗幟
旌旗裂。——《資治通鑑·唐紀》
上建旌旗。——《資治通鑑》
鐘鼓旌旗。——宋· 蘇軾《教戰守》
遍地旌旗。——《廣東軍務記》
旌旗蔽日
錦城
見“ 錦官城 ”。
觸目
(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2) 目光接觸到
觸目驚心
倍增
(1) 成倍增加
來訪者倍增
(2) 變為兩倍大
人口倍增
豪興
濃厚的興趣
趁著豪興,又作七絕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