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前夕曲宴宗親原文
傳柑家慶豈賓筵,愷悌還居禮樂先。
授幾恰當人日倍,張燈合是節宵前。
漫言寶月藏澄宇,共喜祥霙遍甫田。
行葦南山同賦什,春音端在徵招弦。
詩詞問答
問:上元前夕曲宴宗親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上元前夕曲宴宗親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上元前夕曲宴宗親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
2. 曲宴宗親率在是日
參考注釋
傳柑
亦作“ 傳甘 ”。 北宋 上元夜宮中宴近臣,貴戚宮人以黃柑相贈,謂之“傳柑”。 宋 蘇軾 《上元侍飲樓上》詩之三:“歸來一點殘燈在,猶有傳柑遺細君。”自註:“侍飲樓上,則貴戚爭以黃柑遺近臣,謂之傳柑。” 清 吳偉業 《元夕》詩:“傳柑曲里啼鶯到,爆竹光中戰馬收。” 清 朱彝尊 《送毛檢討奇齡還越二十四韻》:“燒尾同華讌,傳甘並紫帉。”
家慶
(1).指家中的喜慶之事。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隴東郡公侯莫陳君夫人竇氏墓志銘》:“ 大統 十六年,冊授 永安郡 君,婦以夫尊,親由子貴,朝章家慶,兼而有之。” 南朝 陳 徐陵 《陳文皇帝哀冊文》:“我皇誕聖,應此家慶。”
(2).“ 拜家慶 ”的省稱。古時指久別歸家拜見親長。 唐 盧象 《八月十五日象自江東止田園移莊慶會兼賦是詩》之一:“上堂家慶畢,願與親姻邇。” 明 高明 《琵琶記·乞丐尋夫》:“死別多應夢裡逢,謾勞孝婦寫遺蹤,可憐不得圖家慶,辜負丹青泣畫工。”參見“ 拜家慶 ”。
(3).父母生日亦稱為家慶。
賓筵
亦作“賔筵”。1.宴請賓客的筵席。 唐 張說 《三月三日詔宴定昆池宮莊賦得筵字》:“不降玉人觀禊飲,誰令醉舞拂賓筵。”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賓筵盡 狐 趙 ,導騎多 衛 霍 。” 劉師培 《文說·宗騷》:“桂酒椒漿,侈列賓筵之品。”
(2).指鹿鳴宴。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 商丘 陳叟 ,名 百萬 ,生長 嘉 隆 間,一百九齡,曾登賓筵。”
(3).指幕賓席位。
愷悌
亦作“ 愷弟 ”。和樂平易。《左傳·僖公十二年》:“《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杜預 註:“愷,樂也;悌,易也。”《漢書·張禹傳》:“ 宣 為人恭儉有法度,而 崇 愷弟多智,二人異行。” 宋 蘇轍 《潁濱遺老傳下》:“愷弟之政,後世稱焉。” 明 無名氏 《白兔記·見兒》:“感夫人愷悌仁慈。”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他那慈祥愷悌的面貌是愈見發福了。”
禮樂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註:“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盪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恰當
(1) 正好;適逢
恰當其時
(2) 合適;妥當
用詞恰當
人日
(1).舊俗以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太平御覽》卷九七六引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天生地植·人日》:“ 東方朔 《占書》曰:歲正月一日占鷄,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豬,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人日》:“初七日謂之人日。是日天氣清明者則人生繁衍。” 歐陽山 《三家巷》十二:“‘人日’那天的絕早,醫科大學生 楊承輝 就起了床,急急忙忙地洗臉,刮鬍子。”
(2).即工日。一種表示工作時間的計算單位。指一個勞動者工作一日。參見“ 工日 ”。
漫言
(1).散言,宣言。《列子·黃帝》:“於眾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賞百金。’眾皆競應。” 張湛 註:“漫,散也。”
(2).隨便地說。 明 徐渭 《擬上督府書》:“不逾兩日,而有司者已報班師矣。此非生愚之漫言也。”
(3).莫言;別說。 清 魏源 《寰海後十章》詩之四:“漫言孤注投壺易,萬古 澶淵 幾 寇萊 。” 郭沫若 《訪日雜詠·吊千代松原》:“ 千代松原 不見松,漫言巨害自微蟲。”
寶月
明月。 南朝 梁 吳均 《碎珠賦》:“寶月生焉, 越 浦 隋 川,標 魏 之美,擅 楚 之賢。” 唐 鮑溶 《懷惠明禪師》詩:“雪山世界此涼夜,寶月獨照瑠璃宮。” 明 梁潛 《元夜陪駕燕午門》詩:“銀漢橫空寶月團,六鰲飛出五雲端。” 丘逢甲 《元夕無月》詩:“滿城燈市盪春煙,寶月沉沉隔海天。”
祥霙
雪的別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頃臘月已來,上三次祈雪,仍未渥霈祥霙。”
甫田
(1).大田。《詩·齊風·甫田》:“無田甫田,維莠驕驕。” 孔 傳:“甫,大也。”《漢書·禮樂志》:“登成甫田,百鬼迪嘗。” 顏師古 註:“甫田,大田也……言此粢盛,皆因大田而登成,進於祀所,而為百神所歆饗也。” 晉 陸機 《瓜賦》:“殷中和之淳祜,播滋榮於甫田。” 明 何景明 《雨頌》:“甫田之坼,陰液膏之。”
(2).《詩·齊風》篇名。 朱熹 以為詩的主旨是“戒時人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後引為戒“務大而無功”的典實。 明 范濂 《觀濠堂記》:“ 顧 君務廣其地,越數十餘年,志猶未竟,識者不無《甫田》之譏。”
(3).《詩·小雅》篇名。《詩·小雅·甫田序》云:“《甫田》刺 幽王 也,君子傷今而思古焉。”後用為傷今思古的典實。 漢 劉向 《說苑·復恩》:“ 晉 文公 出亡,周流天下, 舟之僑 去 虞 而從焉。 文公 反國,擇可爵而爵之,擇可祿而祿之, 舟之僑 獨不與焉……遂歷階而去。 文公 求之不得,終身誦《甫田》之詩。”
古澤藪名。《詩·小雅·車攻》:“東有 甫 草,駕言行狩。” 鄭玄 箋:“ 甫 草者, 甫田 之草也。 鄭 有 甫田 。” 陸德明 釋文:“ 鄭 音‘補’,謂 圃田 , 鄭 藪也。” 朱熹 集傳:“今 開封府 中牟縣 西 圃田澤 是也。”
行葦
路旁的蘆葦。《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按,古文 毛 序以為泛言 周 王朝先世之忠厚,今文三家遺說則以為專寫 公劉 的仁德。後遂用為仁慈的典實。多用於稱頌朝廷。 漢 班彪 《北征賦》:“慕 公劉 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 晉 慧遠 《答何鎮南》:“上極行葦之仁,內匹 釋迦 之慈。”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況我國家仁敷行葦,澤霈漏泉。”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宗室宴》:“ 乾隆 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餘人於 豐澤園 ,更其殿名 惇敘殿 ,以示行葦燕毛之意。”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徵招
徵召,徵聘。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評事》詩:“勸君韜養待徵招,不用雕琢愁肝腎。”參見“ 徵召 ”。
古樂章名。《孟子·梁惠王下》:“﹝ 景公 ﹞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説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 趙岐 註:“《徵招》、《角招》,其所作樂章名也。” 楊伯峻 註:“招同‘韶’。”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上元前夕曲宴宗親原文_上元前夕曲宴宗親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