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三十七·陳高祖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受禪弒逆,如出一例。

嗟哉六朝,誰階之厲。

霸先竊梁,亦因時勢。

律身以儉,施政以惠。

獨甚可笑,捨身佛寺。

其鑒不遠,在梁武帝。

徒求福報,那解罪戾。

未識楞嚴,清明還霽。

詩詞問答

問:《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三十七·陳高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四言詩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四言詩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九

參考注釋

受禪

亦作“ 受嬗 ”。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孔叢子·雜訓》:“夫受禪於人者則襲其統,受命於天者則革之。”《漢書·王莽傳中》:“予之皇始祖考 虞帝 受嬗於 唐 。”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文帝 受禪,改秘書為中書。” 梁啓超 《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第二章:“ 舜 禹 受禪,必待諸侯朝覲謳歌訟獄之所歸,然後即位。”

弒逆

指弒君殺父。亦僅指弒君。 晉 范寧 《<春秋穀梁傳>序》:“弒逆篡盜者國有,淫縱破義者比肩。” 楊士勛 疏:“弒謂臣弒君;逆謂子弒父。”《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上﹞以 辰州 刺史 裴虔通 , 隋煬帝 故人,特蒙龐任,而為弒逆,雖時移事變,屢更赦令,倖免族夷。”《明史·外國傳一·朝鮮》:“ 懌 上疏備陳世系,辨先世無弒逆事,迄改正。” 清 何琇 《樵香小記·有年》:“説者謂二君弒逆,不應有年而有年,故 孔子 特筆以示戒。”

一例

一律;同樣

嗟哉

嘆詞。 漢 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後漢書·耿弇傳論》:“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唐 韓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

六朝

(1)

(2) 六個朝代

(3) 合稱中國歷史上均以建康(南京)為都的吳、東晉、宋、齊、梁和陳

(4) 南北朝

六朝法典

時勢

當時的情勢或趨勢

時勢造英雄

迫於時勢,他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呂氏春秋·察今》

律身

猶律己。 唐 杜牧 《盧搏除廬州刺史制》:“故行令不如行化,律人不如律身。” 唐 黃滔 《華岩寺開山始祖碑銘》:“晦跡樵客,廬於西巖石室,律身守道,如居千眾。”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吳門 石琢 堂 殿撰 韞玉 ,以文章伏一世。其律身清謹,實不愧道學中人。”

施政

施行政務

施政大針

獨甚

特甚。表示程度特別嚴重。《太平御覽》卷七七引《呂氏春秋》:“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獨甚。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按,今本《呂氏春秋·自知》作“猶其”。 陳奇猷 校釋引 畢沅 曰:“ 孫 云:‘《御覽》七十七作……“獨甚”。此“猶其”二字訛。’”

可笑

令人發笑

可笑的錯誤

捨身

(1).佛教徒為宣揚佛法,或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謂之“捨身”。六朝時此風最盛。《梁書·武帝紀下》:“ 大通 元年……三月辛未,輿駕幸 同泰寺 捨身。”《隋書·五行志上》:“是時帝崇尚佛道……數詣 同泰寺 ,捨身為奴,令王公已下贖之。” 宋 陶穀 《清異錄·圓通居士》:“比丘 海光 住 廬山 石虎菴 ,夜夢人長清瘦而斑衣,言捨身為菴中供養具。”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城隍出巡》:“出巡之時,皆以八人肩輿,舁藤像而行。有捨身為馬僮者,有捨身為打扇者。”

(2).犧牲自己。 明 葉憲祖 《鸞鎞記·秉操》:“我 魚惠蘭 ,只為姊妹情深,捨身相代。”

本指佛教徒犧牲自己的肉體,以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後亦用於為國家、人民和正義事業而犧牲自己。 陳去病 《輯<陸沉叢書>初集竟題首》詩:“誓死肯從窮髮國,捨身齊上斷頭臺。”

佛寺

佛門的寺院

梁武

指 南朝 梁武帝 。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覺世訓》:“ 漢桓 祠 老聃 , 梁武 三捨身, 唐憲 迎佛骨。”

福報

福德報應。《史記·張儀列傳》:“夫造禍而求福報,計淺而怨深,逆 秦 而順 楚 ,雖欲毋亡,不可得也。” 隋 張公禮 《龍藏寺碑》:“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新唐書·王縉傳》:“國家慶祚靈長,福報所馮,雖時多難,無足道者。”

罪戾

罪愆。《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赦其不閒於教訓而免於罪戾,弛於負擔,君之惠也。”《國語·晉語四》:“君實不能明訓,而棄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宋 秦觀 《邊防策上》:“赦其罪戾,與之更始。”《紅樓夢》第一○五回:“如今 政老 且帶司員實在將 赦老 家產呈出,也就完事;切不可再有隱匿,自乾罪戾。”

清明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節日裡人們掃墓和向死者供獻特別祭品

詩詞推薦

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三十七·陳高祖原文_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三十七·陳高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