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總督李侍堯奏報甘省得雪詩以志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秋收報九分,冬雪報四寸。

甘省所希聞,額手慶非分。

墨吏去深弊,赤子蘇久困。

或因召天和,作善降祥信。

水懦夙自慚,法亦弗骪盡。

甚者率抵罪,一線寬其論。

即看勾決日,亦被甘膏潤。

益欽帝照臨,戒滿敢不慎。

詩詞問答

問:《陜甘總督李侍堯奏報甘省得雪詩以志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九十二

2. 昨據李侍堯奏報甘肅通省秋禾收成約九分

參考注釋

收報

用無線電或有線電等裝置接收發報者發出的信號

額手慶

見“ 額手稱慶 ”。

非分

(1) 不合本分,非本分所應有

非分的要求

(2) 不安分;不守本分

非分之想

墨吏

貪官污吏

赤子

(1) 剛生的嬰兒

(2) 人民

久困

(1).長期困厄。《漢書·賈捐之傳》:“民眾久困,連年流離。”《說岳全傳》第四九回:“我看你四人容貌雄偉,決非久困之人。”

(2).長期圍困。《清史稿·輔國恪僖公察尼傳》:“宜於湖水涸後,圍以木栰,立樁列礮,以小舟徼巡,為久困計。”

天和

(1).謂自然和順之理;天地之和氣。《莊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莊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為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訓》:“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於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諷》詩:“萬類皆有性,各各稟天和。”《紅樓夢》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兒,不能一見,倘因此成疾,亦大傷天和之事。”

(2).謂人體之元氣。《文子·下德》:“目悅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聲,七竅交爭,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晉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靈困於煩擾,榮衛消於役用。煎熬形氣,刻削天和。” 宋 蘇軾 《和寄天選長官》詩:“虛懷養天和,肯徇奔走鬧。”《封神演義》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當善保天和,則臣等不勝慶幸。’” 清 顧炎武 《寄子嚴》詩:“不幸喪厥明,猶能保天和。”

(3).天氣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詩之二:“鳥鳴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作善降祥

謂行善可獲天佑。語出《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 魯迅 《墳·論睜了眼看》:“‘作善降祥’的古訓, 六朝 人本已有些懷疑了。”

自慚

自己感到慚愧

聽了他這番話,我更感自慚

甚者

指情況比較嚴重或突出的人或事。《墨子·號令》:“傷甚者令歸治病家,善養,予醫給藥。”《漢書·宣帝紀》:“大旱,郡國傷旱甚者,民毋出租賦。” 魯迅 《書信集·致宮竹心》:“其甚者且騙取別人的文章作自己的生活費。”

抵罪

抵償罪責,接受應有的懲處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一線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 *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悞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後剛回一線春。”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

勾決

(1).猶處決。 宋 李綱 《與政府書》:“更有一事可笑,某去秋總師過 吉州 , 江西 漕使 韓球 ,公然移文州縣,不使應副秋糧。不得已勾決人吏,軍始得食,亦具奏矣。”

(2).執行死刑的司法程式之一。 清 制,凡判決死刑的罪犯監候處決者,於秋審及朝審後,開具名冊案由,奏請予勾,其經御批勾除者,即照原判處決,謂之勾決。《清史稿·高宗紀一》:“乙未,停今年勾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嵇文恭公》:“勾決日,廷臣皆左袒之,上顧公,公抗聲曰:‘ 永福 為守土大員,不可輕縱。’上乃勾決。”參閱《清通典·刑六》。

膏潤

(1).指使草木滋潤生長的雨露和養料。亦借喻對人的恩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政無膏潤,形於篇章矣。” 宋 蘇轍 《寒食贈游壓沙諸君》詩:“微風細雨膏潤足,枝頭萬萬排明珠。” 元 王禎 《農書》卷三:“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視之而輕忽,田得之為膏潤。”

(2).含水分多,不乾燥。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二》:“﹝栽竹﹞暑月尤宜,蓋土膏潤而雨澤多也。” 鄭振鐸 《劫中得書記·讀書志》:“飯後微雨,地膏潤若暮春時節。”

(1).雨露滋潤草木。亦借喻對人施以恩惠。《詩·小雅·黍苗序》:“黍苗,刺 幽王 也,不能膏潤天下。” 鄭玄 箋:“膏潤者,以君之恩惠及下,似雨澤之潤於物。然水之潤物,又似脂膏,故言膏潤也。”《漢書·禮樂志》:“青陽開動,根荄以遂,膏潤並愛,跂行畢逮。”《隋書·音樂志上》:“大禮與天地同節,大樂與天地同和,禮意風猷,樂情膏潤。” 唐 柳宗元 《代韋中丞賀元和大赦表》:“太陽既昇,煦育資始,霈澤斯降,膏潤無遺。”

(2).使潤澤。 宋 郭彖 《睽車志》卷四:“復問須油安用?曰:‘吾遍體創裂,藉此膏潤,則痛少差耳。’”

照臨

(1).照射到。《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照臨四方曰明。” 漢 焦贛 《易林·巽之井》:“昊天白日,照臨我國。” 冰心 《寄小讀者》三:“朝陽極光明的照臨在無邊的整齊青綠的田畦上。”

(2).從上面照察。比喻察理。《詩·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臨下土。” 鄭玄 箋:“照臨下土,喻王者當察理天下之事也。” 唐 杜甫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 明 陸采 《明珠記·榮封》:“斯人既有殊能,在朕可無曲赦,諒黜陟之惟允,見照臨之無私。”

(3).猶光臨。稱賓客到來。《左傳·文公十二年》:“ 秦伯 使 西乞術 來聘,且言將伐 晉 , 襄仲 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 魯國 。’” 南朝 宋 范曄 《樂游應詔詩》:“軒駕時未肅,文囿降照臨。”

敢不

猶言說不定。 洪深 《走私》:“哼,懷裡敢不還揣著 * !”

詩詞推薦

陜甘總督李侍堯奏報甘省得雪詩以志事原文_陜甘總督李侍堯奏報甘省得雪詩以志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