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十一·太宗訓守冠服騎射舊制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觀史知治亂,匪詡文藻彬。

常稱金世宗,不愧賢君真。

熙宗廢舊制,海陵荒樂頻。

大定奮法祖,勤求治理臻。

衣服及語言,一惟舊制遵。

雖垂訓如此,後世忘其諄。

乃知耽酒色,無不致亡淪。

又如達海輩,屢勸易衣冠。

不從謂拒諫,比喻曉諸臣。

寬衣大袖坐,勞薩忽挺身。

其孰能禦之,何異尚左人。

在朕豈變更,所以示子孫。

煌煌祖訓昭,世守應無悛。

臥碑勒箭亭,乾隆壬申春。

詩詞問答

問:《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十一·太宗訓守冠服騎射舊制》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七

2. 葉

參考注釋

治亂

(1).安定與動亂。《書·君牙》:“民之治亂在茲。” 宋 范仲淹 《潤州謝上表》:“議治亂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王闓運 《上巡撫惲侍郎書》:“觀其誠偽知其治亂,觀其輕重知其興亡。”

(2).謂治理混亂的局面,使國家安定、太平。《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繼絶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治病之術者,杜未生之疾;達治亂之要者,遏將來之患。”《前漢書平話》卷上:“陛下聖文神武,治亂安危。”

文藻

(1).水草。 明 夏完淳 《謝康樂游山》詩:“石蘚碧幛開,文藻曲波冷。” 王闓運 《會試萍始生賦》:“隱文藻與冰菭兮,若擥秀之可餐。”

(2).詞彩;文彩。《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文帝 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唐 劉知幾 《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詞宗麗淫,於是 沮涌 失路, 靈均 當軸。” 明 徐復祚 《投梭記·哭友》:“想著你綰銀黃飄飄氣燁,想著你抒文藻翩翩錦纈。” 劉師培 《文說》:“自此以降,文藻空存,非復 屈 宋 之旨矣。”

(3).指文章;文字。《北齊書·儒林傳·馬元熙》:“少傳父業,兼事文藻。” 唐 陸法言 《<切韻>序》:“今返初服,私訓諸弟子,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

世宗

帝王的廟號之一。言其文治武功為一世之宗。《漢書·宣帝紀》:“六月庚午,尊 孝武 廟為 世宗 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世獻。”《文選·孔融<薦禰衡表>》:“昔 世宗 繼統,將弘祖業。” 李善 註:“ 世宗 , 孝武 廟號也。”後 金 之 完顏雍 , 明 之 嘉靖帝 、 清 之 雍正帝 等亦稱 世宗 。

不愧

無愧於;名副其實

不愧為藝術大師

賢君

(1).賢明的君主。《國語·越語上》:“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 宋 秦觀 《國論》:“若以功業言之,則 始皇 之英偉傑特,又非 武帝 之可比也,然而萬世之下,號 始皇 為暴主,稱 武帝 為賢君。”《清史稿·禮志三》:“且 蜀 漢 至初 唐 不乏賢君,安可闕略!”

(2).指封建時代賢明的貴族或地方官。 漢 王充 《論衡·定賢》:“ 信陵 、 孟嘗 、 平原 、 春申 ,食客數千,稱為賢君。”《三國志·魏志·賈逵傳》:“ 絳 吏民聞將殺 逵 ,皆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耳!’” 宋 孔平仲 《孔氏雜說》卷一:“人臣得稱聖君、賢君, 晉 曹攄 一縣號曰聖君。《薛宣傳》‘屬縣各得賢君’是也。”

廢舊

廢棄的和陳舊的(東西)

廢舊物資

海陵

現在江蘇省泰州市

荒樂

耽於逸樂。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清史稿·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傳》:“今若輩為此荒樂,欲國家隆盛,其可得乎?” 茅盾 《子夜》三:“立刻歌聲舞姿以及那蝦蟆跳都停止了,這荒樂的一群僵在那裡。”

法祖

(1).教主。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 林清 ﹞遂為彼教所推,尊為法祖。”

(2).效法先祖。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皇上日閱實錄》:“亦可覘聖主之勤於法祖也。”

治理

(1) 整治調理

一個治理不善的政府難望維持長久

(2) 整修;改造

治理河道

衣服

衣裳服飾。今泛指身上穿的各種衣裳服裝

語言

用以表達情意的聲音。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關係,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徵

惟舊

指舊屬,老下級。語本《書·盤庚上》:“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又《大誥》:“爾惟舊人。”《陳書·文學傳·褚玠》:“及卒,太子親製誌銘,以表惟舊。”《隋書·煬帝紀下》:“故 高熲 、 賀若弼 先皇心膂,參謀帷幄, 張衡 、 李金才 藩邸惟舊,績著經綸,或惡其直道,或忿其正議,求其無形之罪,加以刎頸之誅。”

垂訓

垂示教訓。《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 劉良 註:“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後人。”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夫先王垂訓,開端中人。” 明 李贄 《答馬歷山書》:“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正墮在好為人師之病上。” 清 陳熾 《<盛世危言>序》:“顧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空文垂訓,道可傳而器不可傳。”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後世

(1) 所有相繼的世代

後世之謬其傳。——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後世之君。——清· 黃宗羲《原君》

(2) 又

曠後世而不聞。

後世且行之。——清· 劉開《問說》

為了後世的利益

(3) 後代

後世子孫

忘其

同“ 亡2其 ”。同“ 妄2其 ”。選擇連詞。猶抑。《戰國策·趙策二》:“不識三國之憎 秦 而愛 懷 邪,忘其憎 懷 而愛 秦 邪?” 褚祖耿 集注引 王引之 曰:“忘與亡同。亡其,轉語詞也。”

耽酒

謂極好飲酒。《魏書·裴叔業傳》:“﹝ 柳遠 ﹞性粗疏無拘檢,時人或謂之‘ 柳 癲’。好彈琴,耽酒,時有文詠。” 唐 盧仝 《嘆昨日》詩之二:“天下薄夫苦耽酒, 玉川先生 也耽酒。” 宋 陸游 《晚泊松滋渡口》詩:“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蒼茫自詠詩。” 清 姚鼐 《朱竹君先生家傳》:“先生與 伯思 皆高材耽酒。”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衣冠

(1) 衣服和禮帽

(2) 服飾

衣冠不整

(3) 指紳士,借指禮教、斯文

衣冠之弟

不從

(1).不服從;不聽從。《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後漢書·韓棱傳》:“ 棱 復上疏諫,太后不從。”

(2).不追隨。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后哀策文》:“陋 蒼梧 之不從兮,遵 鮒隅 以同壤。” 宋 王讜 《唐語林·德行》:“ 沉 吏部 傳師 ,性和易,不從流俗。”

(3).指占卜不吉。《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穀梁傳·哀公元年》:“郊,自正月至於三月,郊之時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從,則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從,則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從,則不郊矣。” 范寧 註:“意欲郊而卜,不吉,故曰不從。”

拒諫

拒絕規勸。《後漢書·申屠剛傳》:“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説,難任人,不為拒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邱文莊填詞》:“ 邱 又謂 王 故彰先帝拒諫之失。”

比喻

一種修辭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

寬衣

敬辭,用於請人脫去外衣

請寬衣

挺身

(1) 直起身來

(2) 脫身

挺身逃逸

何異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與某物某事沒有兩樣。 漢 賈誼 《鵩鳥賦》:“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晉 張協 《七命》:“今公子違世陸沉,避地獨竄……愁洽百年,苦溢千歲,何異促鱗之游汀濘,短羽之棲翳薈。”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八:“歲暮等淪落,何異蒿與蓬?” 毛 * 《向 * 的十點要求》:“以此制憲,何殊官樣文章。以此行憲,何異 * 。”

尚左

以左為尊。《禮記·檀弓上》:“ 孔子 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 孔子 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鄭玄 註:“喪尚右,右,陰也;吉尚左,左,陽也。”參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尚左尚右》。

變更

(1) 改變,更改

變更所有制

(2) 某些方面(如尺寸、大小、進程、安排或傾向)變得不同,但通常實質不變

變更作息時間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子孫

(1) 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煌煌

明亮輝耀貌

明星煌煌

祖訓

(1).祖先的遺訓。語本《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 孔 傳:“皇,君也。君祖 禹 有訓戒。”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開讀有感》:“廟謨可使歸權倖,祖訓由來重變更。” 蔡東藩 《清史通俗演義》第六三回:“ 順治 後頗謹遵祖訓,傳到 鹹豐 時候,已是年深月久,把祖訓漸漸忘懷。”

(2).祖父的訓戒。 清 曾國藩 《日記·問學》:“余之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頗能謹遵祖訓父訓,而不能不信藥。”《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到了孫述祖訓,筆之於書,想要垂教萬世。”

臥碑

(1). 明 洪武 二年詔境內立學,十五年禮部頒學校禁例十二條,禁生員不得干涉詞訟及妄言軍民大事等,刻石置於學宮 明倫堂 之側,稱為臥碑。 清 順治 九年又另立條款八項,頒刻學宮,稱為新臥碑。《明史·選舉志一》:“﹝ 洪武 ﹞十五年頒學規於國子監,又頒禁例十二條於天下,鐫立臥碑,置 明倫堂 之左。其不遵者,以違制論。”《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國家明經取士是何等大典!況且‘士先器識’,怎的這等不循禮法?不守‘臥碑’?”

(2).泛指鐫刻各種禁例的石碑。 清 顧炎武 《孝陵圖》詩:“又有 神烈山 , 世宗 所封樹;臥碑自 崇禎 ,禁約煩聖諭。”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故 純皇帝 欽依祖訓,凡八旗、射處,皆立臥碑以示警焉。”

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公元1736—1795年)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清· 姚鼐《登泰山記》

康熙乾隆鹹豐三朝。——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乾隆丁亥冬。—— 清· 袁枚《祭妹文》

詩詞推薦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十一·太宗訓守冠服騎射舊制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十一·太宗訓守冠服騎射舊制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