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行原文
館陶巡簡鄩州客,煮酒烹羊留悅懌。
席前白髮老伶人,手操胡琴聲裂帛。
初如岩溜響秋風,又若林鶯調曉舌。
嚶嚶咿咿離鸞鳴,切切嘈嘈丹鳳別。
座中萬壑松濤生,鶴夢驚回山月白。
憶昔戎王馬上彈,紫塞風寒霜草折。
旃廬再鼓明姬愁,黑河水淺波聲咽。
流落中原今幾年,北鄙宮商猶未絕。
高山流水更無聞,別恨離情轉悲切。
我胸磊落雖難平,自許肝腸如削鐵。
肯為兒女生悲酸,淚痕輕漬青衫血。
君不見江州司馬好襟懷,至今恨壓潯陽月。
詩詞問答
問:胡琴行的作者是誰?答:王鈍
問:胡琴行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王鈍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鈍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八
參考注釋
巡簡
官名。即巡檢使。《醒世姻緣傳》第九一回:“然後本府首領經歷、知事、照磨、簡較、縣丞、主簿、典史、驛丞、倉官、巡簡……也集了四五十員文武官員,都來參見。” 清 歸莊 《新川翁傳》:“翁察囚有枉濫者,列上寃狀,守初疑受贓,已而廉知無他,奇之。轉 廣東 番禺縣 沙灣 巡簡。”參見“ 巡檢 ”。
煮酒
(1).燙酒。 元 薩都剌 《寒夜與王記室宴集》詩:“玉奴燭剪落燕尾,銀瓶煑酒浮鵞黃。”
(2).熱的酒。 宋 蘇軾 《贈嶺上梅》詩:“且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三國演義》第二一回:“ 玄德 心神方定。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
悅懌
(1).歡樂;愉快。 漢 班固 《 * 通·禮樂》:“ 鄭國 土地民人山居谷汲,男女錯雜,為 鄭 聲以相悅懌。” 唐 杜甫 《鄭典設自施州歸》詩:“聽子話此邦,令我心悅懌。” 明 高攀龍 《今日第一要務疏》:“誠得其要而圖之,則天心感格,民心悅懌。” 章炳麟 《文學總論》:“心有疑滯,覩辨析之論,則悅懌隨之矣。”
(2).謂光潤悅目。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六:“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張遵言》:“乃一白犬……毛彩清潤,悅懌可愛。”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二:“ 滄州 有婦人不食,惟日飲水數盃,年四十五六,而面貌悅懌。”
白髮
白頭髮
白髮誰家翁媼。——辛棄疾《清平樂》
伶人
(1) 伶工、樂人,歌舞或戲劇演員
伶人困之。——宋· 歐陽修《伶官傳序》
(2) 又
伶人也哉。
胡琴
弦樂器之一,把系有馬尾的竹弓置於兩根弦之間,弦固定於蒙覆蛇皮的竹筒上,演奏時馬尾摩擦琴弦而發聲,如板胡、二胡等
胡琴琵琶與羌笛。——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裂帛
(1).撕裂繒帛。《左傳·昭公元年》:“召使者,裂裳帛而與之。”
(2).指撕裂繒帛發出的清厲聲。 唐 白居易 《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水滸傳》第七一回:“是夜三更時候,只聽得天上一聲響,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門上。” 艾明之 《她和她的歌》十五:“‘爸爸!’ 白小玲 發出一聲聲和她年齡不相稱的裂帛似地叫喊。”
(3).裁帛作書。《文選·江淹<恨賦>》:“裂帛繫書,誓還 漢 恩。” 李善 註:“《漢書》曰:‘ 常惠 教 漢 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鴈,足有係帛書, 蘇武 等在某澤中。’” 唐 徐彥伯 《擬古》詩之一:“裂帛附雙燕,為予向 遼東 。”
(4).指古代的書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欲其詳悉於體國,必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秋風
秋天的風
曉舌
指鳥兒拂曉的啼鳴。 唐 元稹 《五弦彈》詩:“風入春松正凌亂,鶯含曉舌憐嬌妙。”
嚶嚶
象聲詞,形容鳥叫聲或低而細微的聲音
鳥鳴嚶嚶
咿咿
(1).象聲詞。多形容悽惻、微弱之聲。 唐 韓愈 《貓相乳》:“母且死,其鳴咿咿。” 唐 劉禹錫 《秋聲賦》:“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石坊畫紀》:“一人在危石崩陷中,視之咿咿有聲,乃數石柱駕虛,是人適處其中。”
(2).呼喚鵝鴨聲。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鳥獸呼音》:“﹝留都( 南京 )﹞呼鵞鴨曰咿咿。”
(3).淒清貌。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明月灣》:“清光悄不動,萬象寒咿咿。”
離鸞
比喻與配偶分開的人
離鸞別鳳煙梧中。——李賀《湘妃》
切切
(1) 急切;急迫
何至切切如此
(2) 哀怨、憂傷貌
心切切而內圮
(3) 深切
切切為恨
(4) 懇摯
待我心切切
(5) 務必;必須——多用於書信
切切不可忘記
(6) 用在布告、條令等尾,表示再三告誡
切切此布
(7) 形容聲音輕細而急促
以弦切切。——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嘈嘈切切錯雜彈。
嘈嘈
(1) 眾聲喧雜的樣子
(2) 形容聲音的粗重
大弦嘈嘈如急雨。——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3) 又
嘈嘈切切錯雜亂
丹鳳
(1).頭和翅膀上的羽毛為紅色的鳳鳥。《禽經》“鸞” 晉 張華 註:“首翼赤曰丹鳳。” 唐 元稹 《桐花》詩:“丹鳳巢阿閣,文魚游碧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丐仙》:“俄見朝陽丹鳳,啣一赤玉盤,上有玻璃琖二,盛香茗,伸頸屹立。”
(2).喻下達詔書的使者。亦指詔書。 南朝 梁簡文帝 《漢高廟賽神》詩:“白雲 蒼梧 去,丹鳳 鹹陽 來。” 唐 黃滔 《賀清源僕射新命》詩:“二天在頂家家詠,丹鳳銜書歲歲來。” 明 高明 《琵琶記·春宴杏園》:“九重天上聲名重,紫泥封已傳丹鳳。”
(3).指丹鳳城或丹鳳闕、丹鳳門、丹鳳樓。亦借稱帝都、朝廷。 唐 東方虬 《昭君怨》詩之二:“揜淚辭丹鳳,銜悲向白龍。” 明 陳玉陽 《昭君出塞》:“謫青鸞,寃生畫郎;今日呵,辭丹鳳,愁生故鄉。”
(4).喻傑出者。 元 關漢卿 《雙赴夢》第四折:“俺哥哥丹鳳之具。”
松濤
風吹松林,松枝互相碰擊發出的如波濤般的聲音
松濤陣陣
一陣涼爽的夜風吹過,群山上松濤光涌澎湃。——姚雪垠《李自成》
坐在路旁的對松亭里,看看山色,聽聽流水和松濤。——《泰山極頂》
鶴夢
謂超凡脫俗的嚮往。 唐 司空圖 《與李生論詩書》:“地涼清鶴夢,林靜肅僧儀。” 元 張翥 《多麗·西湖泛舟夕歸施成大席上以晚山青為起句各賦一詞》詞:“自湖上、愛梅仙遠,鶴夢幾時醒。”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引 栗道甫 《游五龍山》詩:“鶴夢通雲島,猿啼下石門。”
月白
(1).月為白色。《史記·封禪書》:“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2).帶藍色的白色。因近似月色,故稱。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白有漂白、月白;黃有嫩黃,如桑初生。”《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只見他光著個腦袋,靸拉著雙山底兒青緞子 山東 皂鞋,穿一件舊月白短袷襖兒。” 魯迅 《彷徨·祝福》:“她不是 魯鎮 人……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
(3).月色皎潔。 唐 杜牧 《猿》詩:“月白煙青水暗流,孤猿銜恨叫中秋。” 宋 陸游 《夜汲》詩:“酒渴起夜汲,月白天正青。” 元 趙孟頫 《新秋》詩:“露涼催蟋蟀,月白澹芙蓉。”
(4).比喻清新。 南朝 梁 蕭統 《十二月啟·姑洗三月》:“持 郭璞 之毫鸞,詞場月白;吞 羅含 之彩鳳,辨囿日新。”
馬上
(1) 立刻;立即
大家坐好,電影馬上要開映了
我馬上就和你在一起
(2) 在馬背上
馬上比武
紫塞
北方邊塞。 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 秦 築 長城 ,土色皆紫, 漢 塞亦然,故稱紫塞焉。”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南馳 蒼梧 漲海 ,北走紫塞 雁門 。” 唐 羅鄴 《邊將》詩:“若無紫塞煙塵事,誰識青樓歌舞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賺將》:“一聲叱退 黃河 浪,兩手推開紫塞煙。”
寒霜
寒冷的冰霜。《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惟以梳為枇耳” 裴松之 注引《輅別傳》:“若以參星為虎,則谷風更為寒霜之風,寒霜之風非東風之名。” 唐太宗 《賦得臨池竹》詩:“貞條障曲砌,翠葉貫寒霜。”《三俠五義》第三二回:“因 顏老爺 在日為人正直,作了一任縣尹,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清如秋水,嚴似寒霜。”
河水
河裡的水,含有碳酸鹽、硫酸鹽及鈣等溶解物與海水主要含有氯化物和鈉有區別
流落
窮困失意,在外漂泊
流落他鄉
中原
(1) 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北虜僭盜中原。——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2) 平原;原野
北鄙
北方邊境地區。《左傳·隱公元年》:“既而 大叔 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杜預 註:“鄙, 鄭 邊邑。” 唐 賈島 《酬厲玄》詩:“我來從北鄙,子省涉 西陵 。” 宋 蘇軾 《富鄭公神道碑》:“ 契丹 自 晉 天福 以來,踐有 幽 薊 ,北鄙之警,略無寧歲。”
宮商
(1).五音中的宮音與商音。《毛詩序》“聲成文” 漢 鄭玄 箋:“聲成文者,宮商上下相應。”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卷下:“我情與君,亦猶形影宮商之不離也。”《老殘遊記》第十回:“你們所彈的皆是一人之曲,如兩人同彈此曲,則彼此宮商皆合而為一。”
(2).泛指音樂、樂曲。《韓詩外傳》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孟浩然 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 清 龔自珍 《秋夜聽俞秋圃彈琵琶賦詩書諸老輩贈詩冊子尾》詩:“曲終卻是琵琶聲,一代宮商創生面。”
(3).泛指音律。《敦煌曲子詞·內家嬌》:“善別宮商,能調絲竹,歌令尖新。”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首引》:“詞曲 元 人稱獨步,到今戶葉宮商。”
(4).可借指詩律中的平仄和聲韻中的四聲。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序》:“昔 曹 劉 殆文章之聖, 陸 謝 為體貳之才,鋭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聞宮商之辨,四聲之論。”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知音或樂曲風韻高雅不俗
伯牙善鼓琴, 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 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河。”——《列子·湯問》
不是秦箏合眾聽,高山流水少知音。——金· 董解元《西廂》
無聞
(1) 沒有名聲;沒有成名
默默無聞
(2) 指耳聾
耳無聞,目無見
別恨
離別之愁。 唐 高適 《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詩:“別恨隨流水,交情脫寶刀。” 宋 舒亶 《散天花》詞:“驪歌齊唱罷,淚爭流。悠悠別恨幾時休。” 清 李景福 《與宋懌先同舟至廣陵即返白下口占贈別》:“聚歡良不易,別恨復相仍。”
離情
(1).絕離 * 。《管子·國蓄》:“以正人籍謂之離情,以正戶籍謂之養贏。” 郭沫若 等集校:“《海王篇》‘藉於人,此隱情也’,《輕重甲篇》‘藉於萬民,是隱情也’,彼二篇言‘隱情’,此言‘離情’,離與隱可為互訓。蓋隱則離,離則隱矣。意謂使人絶離 * 也。”
(2).別離的情緒。《文選·任昉<出郡傳舍哭范僕射>詩》:“將乖不忍別,欲以遣離情。” 李善 註:“言將乖之初,不忍便訣;欲離少選之頃,以遣離曠之情也。” 唐 謝逸 《柳梢青》詞:“無限離情,無窮江水,無邊山色。”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在志願軍就要跟他們分手的日子,深深的離情卻牽著他們的心。”
悲切
非常悲痛
磊落
(1) 壯大的樣子
稱為混世魔,磊落凶模樣。——《西遊記》
(2) 光明正大,是非分明的態度和堅決遵循很高的道德標準行事
胸懷磊落
光明磊落
自許
自誇;自我評價。《晉書·殷浩傳》:“ 溫 既以雄豪自許,每輕 浩 , 浩 不之憚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誰為傾國媒,自許連城價。”《明史·馬林傳》:“ 林 雅好文學,能詩工書,交遊多名士,時譽籍甚,自許亦甚高。”
肝腸
肝和腸。多與其他詞連用比喻人的某種心緒。如肝腸寸斷;肝腸如焚
削鐵
指寶劍。多用以形容山峰高聳。 宋 蘇軾 《武昌銅劍歌》:“水上青山如削鐵,神物慾出山自裂。” 宋 范成大 《後巫山高》詩:“秋江漱石半山腹,倚天削鐵荒行蹤。” 元 揭傒斯 《硯山》詩:“峯峯相向如削鐵, 祝融 紫蓋 前後列。”
兒女
(1) 兒子和女兒,子女
兒女成群
(2) 青年男女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淚,君休滴
悲酸
悲痛辛酸。 晉 王羲之 《雜帖》:“無由敘哀,悲酸!”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當時謡詠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 元 黃溍 《效古詩》:“讀書莫弔古,弔古多悲酸。” 蕭紅 《生死場》十三:“一陣強烈的悲酸掠過低垂的人頭,蒼蒼然藍天欲墜了!”
淚痕
眼淚留下的痕跡
滿臉淚痕
青衫
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代指書生
江州司馬青衫濕。——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江州司馬
(1). 唐 代詩人 白居易 曾被貶為 江州 司馬,其詩《琵琶引》云:“就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 司馬青衫濕!”後因以“江州司馬”代稱 白居易 。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一折:“你比著 東晉 謝安 才藝淺,比著 江州司馬 淚痕多。”
(2).借指失意的文人。 郁達夫 《屯溪夜泊記》:“可惜我們中間的那位‘江州司馬’沒有同來,否則倒又有一篇《琵琶行》好做了。”
襟懷
胸襟;胸懷;心胸
襟懷坦白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潯陽
江名。 長江 流經 江西省 九江市 北的一段。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潯陽 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索索。” 明 李夢陽 《浮江》詩:“萬古滔滔意, 潯陽 更向東。” 清 趙翼 《廬山紀游》詩:“ 廣陵 濤接 潯陽 濤,夜夢五老來相招。”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胡琴行原文_胡琴行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