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道士凌雲峰原文
坐夏不出戶,塵緣淨於掃。
羽客苕溪來,訪我無生道。
無生不可學,可學成繳擾。
有物天地先,冥冥還杳杳。
仙凡本一致,明悟當及早。
蹠蹻豈永年,顏冉未曾夭。
南薰破炎熱,濃綠鶯聲老。
與子兩忘言,塵寰即蓬島。
詩詞問答
問:贈道士凌雲峰的作者是誰?答:無慍
問:贈道士凌雲峰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無慍的名句有哪些?答:無慍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七十六
參考注釋
坐夏
佛教語。僧人於夏季三個月中安居不出,坐禪靜修,稱坐夏。其時正當雨季,亦稱“ 坐雨安居 ”。具體日期因地而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印度 僧徒,依佛聖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雲坐夏,或雲坐臘。” 唐 白居易 《行香歸》詩:“出作行香客,歸如坐夏僧。” 唐 項斯 《坐夏僧》詩:“坐夏日偏長,知師在律堂。”
塵緣
佛教、道教謂與塵世的因緣。 唐 韋應物 《春月觀省屬城始憩東西林精舍》詩:“佳士亦棲息,善身絶塵緣。”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賦鶴》:“端只為愛河慾海起波濤,名韁利鎖不能逃,這塵緣怎消?”《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是天上 苟元帥 ,塵緣已滿,眾將請他上天歸班,非擊死也。” 清 姚鼐 《徐半山桂》詩:“已將僧祴謝塵緣,猶有深情拜杜鵑。”《人民文學》1979年第5期:“這么說來,老先生是情願斬斷塵緣,皈依我佛的了。”
羽客
羽士
苕溪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為 東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為 西苕 。兩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淺 兩湖口注入 太湖 。夾岸多苕,秋後花飄水上如飛雪,故名。 唐 羅隱 《寄第五尊師》詩:“ 苕溪 煙月久因循,野鶴衣製獨繭綸。” 宋 蘇軾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詩:“試選 苕溪 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 宋 張元乾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喚取 謫仙 平章看,過 苕溪 ,尚許垂綸否。”
生道
(1).使民生存之道。《孟子·盡心上》:“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晉 郤詵 《賢良策對》:“以生道殺之者,雖死不貳;以逸道勞之者,雖勤不怨。”
(2).生長在道路上。 唐 盧照鄰 《秋霖賦》:“青苔被壁,緑萍生道。”
無生
(1).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詩·小雅·苕之華》:“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鄭玄 箋:“我,我王也。知王之為政如此,則己之生,不如不生也。”一本作“無生”。
(2).佛教語。謂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晉 王該 《日燭》:“鹹淡泊於無生,俱脫骸而不死。”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空居法雲外,觀世得無生。” 明 何景明 《近寺》詩:“亦知身是妄,從此學無生。” 康有為 《七月偕鐵君及家人從者居丹將敦島燈塔》詩:“碧海蒼天無盡也,教人怎不了無生?”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冥冥
(1) 不明亮
天色冥冥
杳以冥 冥。——《楚辭·屈原·涉江》
薄暮冥冥。——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 指人不明事理
(3) 形容高遠;深遠
鴻飛冥冥
(4) 迷信的人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
杳杳
(1).昏暗貌。《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宋 歐陽修 《和徐生假山》:“陰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陽兮載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長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遠貌。《楚辭·九章·哀郢》:“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興祖 補註:“杳杳,遠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詩:“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體變》:“若後之變者,則萬年浩蕩,杳杳無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測之矣。”
(3).猶渺茫。 唐 許渾 《韶州驛樓宴罷》詩:“簷外千帆背夕陽,歸心杳杳鬢蒼蒼。”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美人何杳杳,良夜獨漫漫。”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我現在正在整理《小約翰》的譯稿,至快須下月初頭才完,倘一間斷,就難免因此放下,再開手就杳杳無期了。”
(4).猶隱約,依稀。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其曲楚楚動人,杳杳在耳。” 宋 蘇軾 《伏波將軍廟碑》:“自 徐聞 渡海適 朱崖 ,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聲杳杳人何處,日色銜山我也行。”
仙凡
(1).仙境與人間。 元 劉因 《游天城》詩:“天設限仙凡,雲生失昏曉。”
(2).謂仙人與凡人。 明 朱有燉 《風月牡丹仙》第三折:“秀才,你讀書人,豈不知幽冥之理,仙凡之道,不可如此!”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那時還相信神仙和鬼神,並不以為虛造,所以所記雖有仙凡和幽明之殊,卻都是史的一類。”
(3).借喻皇宮內苑與宮外。 宋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歌詠》:“ 楊文公 初為光祿丞, 太宗 頗愛其才。一日,後苑賞花宴詞臣,公不得預,以詩貽諸館閣曰:‘聞戴宮花滿鬢紅 上林 絲筦待重瞳, 蓬萊 咫尺無因到,始信仙凡迥不同。’”
(4).比喻朝廷與地方。 宋 蘇軾 《贈人》詩:“別後休論信息疎,仙凡自古亦殊途……誰憐澤畔行吟者,目斷 長安 貌欲枯。” 馮應榴 註:“其人由官 荊 楚 而內召入 汴 者。”
一致
沒有分歧
明悟
(1).聰慧;覺悟。《晉書·傅鹹傳》:“ 鹹 字 長虞 剛簡有大節。風格峻整,識性明悟。” 宋 葉適 《宋故孟夫人墓志銘》:“嘗見佛者 宗杲 重其明悟,使從其徒曰 無著道人 妙總 , 總 亦以其所知許之。” 金 王若虛 《進士彭子升墓誌》:“ 子升 幼明悟過人,倜儻有立志,讀書為文悉得其妙處。”
(2).美麗聰明。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 蕭氏 寡而無子,其容態明悟,國人具聞。”
(3).明白,領悟。《小說選刊》1981年第11期:“女兒這一提醒,花王才明悟。”
及早
趕早;趁早
生了病要及早治
蹠蹻
亦作“跖蹻”。 盜跖 與 莊蹻 。古代傳說中的兩個大盜。《淮南子·主術訓》:“執術而御之,則 管 晏 之智盡矣;明分以示之,則 蹠 蹻 之姦止矣。” 漢 賈誼 《吊屈原賦》:“世謂 隨夷 為溷兮,謂 跖 蹻 為廉。” 漢 桓寬 《鹽鐵論·孝養》:“無其能而竊其位,無其功而有其祿,雖有富貴,由 蹠 蹻 之養也。” 唐 劉禹錫 《天論上》:“天與人實刺異:霆震於畜木,未嘗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嘗擇善。 跖 蹻 焉而遂, 孔 顏 焉而厄,是茫乎無有宰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涉》:“夫以 跖 蹻 之輩,猶曰憐才,而至寶橫道,君子不顧,忍哉!” 清 蕭霖 《題譚桂嶠明府平傀儡山賊記卷後》詩:“ 跖 蹻 非不仁,撫馭乖厥職。”
永年
(1).長壽。《書·畢命》:“資富能訓,惟以永年。” 漢 傅毅 《舞賦》:“娛神遺老,永年之術。” 三國 魏 曹操 《龜雖壽》詩:“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靳以 《泥路》:“她知道他是不會永年的,死亡時時可以喚著他。”
(2).指長久。 晉 陸機 《辯亡論下》:“敦率遺典,勤民謹政,循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顏冉
顏回 、 冉耕 的並稱。二人均為 孔子 弟子,皆以德行著稱。《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 顏 冉 龍翰鳳雛, 曾 史 蘭薰雪白。” 張銑 註:“雖行如 顏回 冉耕 ,德如 曾參 史魚 ,終不雲重也。” 前蜀 貫休 《上杭州令狐使君》詩:“ 顏 冉 德無鄰,分憂 浙水 濱。”
未曾
不曾
臣未曾聞也。——《戰國策·魏策》
這樣的豐收年,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
南薰
1.亦作“ 南熏 ”。指《南風》歌。相傳為 虞舜 所作,歌中有“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等句。參閱《禮記·樂記》疏引《尸子》、《史記·樂書》集解、《孔子家語·辯樂解》。 唐 王維 《大同殿賜宴樂敢書即事》詩:“陌上 堯 樽傾北斗,樓前 舜 樂動南薰。” 唐 陸龜蒙 《雜諷》詩之五:“永播南熏音,垂之萬年耳。” 清 高士奇 《己未五日西苑泛舟侍宴恭紀》詩之三:“高張廣樂播南薰,寶幄樓船劍佩分。”
2.借指從南面刮來的風。 唐 鄔載 《送蕭穎士赴東府得君字》詩:“和風媚東郊,時物滋南薰。” 明 何景明 《中元節》詩:“北極猶前日,南薰亦舊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 乾隆 庚戌四月,上東巡,遣官祭 尹吉甫 墓並垂問 吉甫 子孫。途次,南薰徐來,上語侍臣曰:‘此即《詩》所謂“穆如清風”也。’”
3. 唐 宮殿名。 唐 杜甫 《丹青引》:“ 開元 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 南薰殿 。”
4.泛指宮觀樓殿。 宋 張先 《慶同天》詞:“海宇稱慶,復生元聖,風入 南薰 。拜恩遙闕,衣上曉色猶春,望 堯 雲。” 清 陳維崧 《賀新涼·作客東京寂寥誰侶西風落葉間詣旗亭》詞:“卻是 吳 中諸小部,隊隊檀槽羅帕,羣合樂 南薰 門下。”
5.門名。《宋史·地理志一》:“﹝ 東京 ﹞新城周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南三門:中曰 南薰 ,東曰 宣化 ,西曰 安上 。”
炎熱
氣候極熱
炎熱的陽光
鶯聲
(1).黃鶯的啼鳴聲。 唐 白居易 《春江》詩:“鶯聲誘引來花下,草色勾留坐水邊。” 元 王逢 《題張後山西堂》詩:“柳行接隴鶯聲迥,椶影涵波鶴思閒。”
(2).多比喻女子宛轉悅耳的語聲。《水滸傳》第一百回:“ 瓊英 在城下鶯聲嬌囀,叫道:‘我乃郡主,保護大王到此,快開城門。’” 清 王韜 《淞隱漫錄·白素秋》:“耳畔鶯聲嚦嚦,口脂之馥直透鼻觀。”
兩忘
(1).兩者一起忘記。《莊子·大宗師》:“與其譽 堯 而非 桀 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唐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數與諸客宴遊醉後狂吟偶成十韻》:“性與時相遠,身將世兩忘。” 元 倪瓚 《聽袁員外彈琴》詩:“兩忘絃與手,流泉松吹聲。”
(2).特指物我、身世兩者一起忘記。《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南朝 梁武帝 《連珠》:“是以弘道歸於兼濟,至德由乎兩忘。” 唐 駱賓王 《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揆拙迷三雀,勞生昧兩忘。”
塵寰
人世間
自此塵寰音信斷
蓬島
即 蓬萊山 。 唐 李白 《古風》之四八:“但求 蓬島 藥,豈思農鳸春?” 清 唐孫華 《同年沉昭嗣明府談杭州西溪之勝》詩:“ 桃源 與 蓬島 ,仙界疑未遙。”參見“ 蓬萊 ”。